1樓:匿名使用者
衛青害怕全殲匈奴被兔死狗烹,坑李廣和趙食其迷路。本來北擊匈奴李廣和趙食其是前鋒,衛青臨時改自己的好哥們公孫敖做前鋒,讓李趙二位老將軍從偏遠迂迴的東路尋找北邊的匈奴。結果李廣趙食其誤了和衛青匯合的期限,導致衛青未能全殲匈奴主力。
衛青害怕全殲匈奴被漢武帝過河拆橋,所以讓李趙背黑鍋。李廣羞憤自殺,趙食其以金贖了死刑成為庶人。
2樓:我不認識甲骨文
軍功封侯是數人頭的,李廣難封就乙個原因:陣斬擄獲太少,簡單說就是人頭不夠。
3樓:富樂幫主
李廣有勇無謀屢戰屢敗,心胸狹隘,狂妄自大不服從命令 ,治軍無方,殘暴不仁,公報私仇,殺害忠良,能封侯就怪了
4樓:匿名使用者
實實在在不是出色的將領,只不過是神話的一代名將,實際根本算不上合格的將軍,從用他的人怎麼用他就可以看出來,李廣的飛將軍名不副實
5樓:貼吧使用者
將軍百戰穿金甲,末滅樓蘭灑黃沙!
6樓:好時候
李廣之所以難封,是對比來的,他當然沒資格跟衛青霍去病比,但比之有些人他實在是有資格的。比如捍衛非軍功不得封侯最後被餓死的周亞夫,整個事件就是景帝想封裙帶為侯,周亞夫不同意後來得罪了景帝,周亞夫死後,景帝就立刻封了那個皇親,包括後來衛青的三個兒子還在襁褓之中也封了侯,跟這些比李廣封個侯還是沒啥問題的吧。說穿了皇帝確實有不公,但這個罪過最終確落到了衛青霍去病身上。
7樓:香島
李廣在文景時是名將,在漢武時很多將領包括李廣不適應主動出擊,對衛青長途奔襲迂迴穿插的新的軍事理念與打法李廣等人己不能適應。所以李廣在漢武時期就是個庸將。
8樓:平秋寒
他個人能力突出,缺乏大局觀念。就像乙個技工和乙個經理,技工雖技術一流但叫他管一團隊肯定他會累死還作不出業績,雖然經理他沒技術,但會利用各人的長處協調配合,當然就有產量。衛青,霍去病又為什麼是大將軍,不是李廣,多看下他們的業績就一目了然。
9樓:小美
自身原因
【軍功不夠】據《史記》、《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期因軍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標準有以下幾點:①捕斬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②斬敵千級以上;③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④父親在戰鬥中做出重大貢獻而死,兒子可以獲封侯。
而李廣在文景兩朝的對匈戰爭中主要任務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間的五次主動出擊戰中卻以三次未遇敵和二次覆沒告終。雖經七十餘戰卻從未達到封侯的標準。
為什麼李廣在武帝時的主動戰中未能取得與他名氣相應的戰果呢?這其中也是由他自身的一些原因決定的。據《史記》記載:
李廣自負其能,因為自己箭法好而要求自己在十步之內非不中不射,常常由於這個原因離敵人太近而被圍困,守城時曾經親率三百士兵離開守軍去追匈奴的三個射鵰者,在治軍方面卻又不事文書能簡則簡。然而分析以上幾點司馬遷著重記載的事件,我們對李廣戰敗的原因也能窺探一二。
首先,自負其能,做為一軍之將領,在軍事行動中因為追求自己的完美勇武形象而導致常被敵人圍困。縱然最後都能得以生還,但卻失去了在戰爭中時時了解敵我軍情,因勢改變全軍戰鬥行為的能力。往往一片廝殺而缺乏謀略,僅憑莽夫之用自然難以獲得很好的戰果,主將被困而後果自可想而知。
其次,身為一郡之守卻離開職守之地率三百士兵去追三個射鵰者,從此行為中可看出李廣欠缺大局觀,事情考慮不分輕重緩急。如若射鵰者為誘敵之計,匈奴在李廣離開後的夜裡前來偷襲,後果又將會何等慘重。從這一點上看李廣為將之欠缺。
最後,在治軍方面李廣主張人人自便,幕府文書極盡簡便。這樣雖然方便了士兵個人,卻散漫了軍隊整體。從考古出土文書中我們得窺西漢幕府文書之內容,其中詳細到每個士卒的姓名相貌特徵,每天有哪些人生病,什麼病,用了什麼藥,哪個時間段誰替換了誰的崗位等等一系列內容。
面面俱到的近乎一部部監控錄影。這樣無論出了什麼事情都具體到時間和個人。而李廣嫌這些文書麻煩,這樣就直接導致了一些情況無法及時了解。
而軍隊最重要的莫過於整體素質,不願受苦的士兵在寬鬆的環境下又如何能達到「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行軍效果呢?
【性格因素】據《史記》記載,李廣最後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戰以前將軍身份隨衛青擊匈奴。李廣因為衛青讓他與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夾擊而憤憤不平,不向大將軍告辭就惱怒的回到部隊。在這樣的狀態下與右將軍出東路,右將軍趙食其與之相處必然尷尬異常。
加上自然環境的惡劣,最終導致大軍迷路,失去了最後一次封侯的機會。從這件事情上看出,李廣因為名聲大,資歷老,不願意服從三軍統帥的指揮。同樣也不能明白各路協作的重要性,他只希望正面與單于對決,而忽略戰略的意義,缺乏大局觀。
李廣的性格缺陷在殺霸陵尉事件上(一天夜裡李廣帶著一名騎馬的隨從外出,和別人一起在田野間飲酒。回來時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聲喝斥,禁止李廣通行。李廣的隨從說:
「這是前任李將軍。」亭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許通行,何況是前任呢!
」便扣留了李廣,讓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沒過多久,匈奴入侵殺死遼西太守,打敗了韓將軍(韓安國),韓將軍遷調右北平。於是天子就召見李廣,任他為右北平太守。
李廣隨即請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軍中就把他殺了。)也得到充分的體現,往往意氣之舉而不考慮後果。其遇事睚眥必報,心胸狹窄不能容人的的性格,決定了他在得知衛青要讓剛失候的好友公孫敖擋單于的事情後而不能很好配合出師的結局。
10樓:匿名使用者
李廣沒有傲人的戰績!再加上運氣也不好!之所以有名,拜司馬遷的大力誇獎!
11樓:名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李廣難封侯的原因:
一說為「殺已降」。李廣在世的時候,就對他自己沒能封侯疑惑不懈,曾請教一位操望氣之業(相面)的王朔。王朔針對李廣自悔在任隴西太守時,曾殺過已降的800名羌人之事說:
「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這個看法有第一手的文字資料為據,在日本史學界相當普遍。但因蒙上了一層唯心論色彩,國內持此說者卻不多見。
二說為「殺霸陵尉」。李廣曾因兵敗而丟了將軍職,一天夜晚回家路過霸陵亭,霸陵尉按規定不放行,李廣手下的人說情道:「這是過去的李將軍。
」酒醉的霸陵尉輕蔑地回敬道:「當今的將軍尚且不能夜行,何況過去當過將軍的人!」後來李廣復職,公報私仇,藉故殺了霸陵尉。
明人董份於是說:「廣不能忘一尉之小憾,乃知功名不成,非特殺降也,亦淺中少大度耳,其不侯故宜。」(《史記評林》引)此說似以小節論大端,難以令人信服。
三說為「治軍不嚴」。宋人何去非認為:「自漢師之加匈奴,廣未嘗不任其事,而廣每至敗衄廢罪,無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者),由其治軍不用紀律。
……廣之治軍,欲其人人自安利也,至於部曲頓舍,警嚴管攝,一切馳略,以便其私而專為恩,所謂軍之紀律者,未嘗用也。」
(《史記評林》引)所謂「治軍不嚴」,是與李廣同時代的一位將軍程不識治軍整嚴相對而言的。李廣領兵作戰不講「軍陣」;停宿駐留,不擊刁斗;幕府中那些表冊文書也大多省約。然而他對征戰大事還是肅審慎嚴的。
司馬遷就認為他與程不識一樣是「名將」。所以,南宋葉適對此辯駁說:「李廣自用兵,人所不及,世或以常律論之,固非矣。
」(《學習記言》卷二《史記》)明末清初的大學者王船山在《讀通鑑論》中發展了他的觀點,認為李廣是「攻兵之將」,程不識是「守兵之將」,「非可一律論也」。
四說為李廣系「常敗將軍」。宋人黃震說:「李廣每戰輒北,因躓終身。
」(《史記評林》引)司馬光也認為:「效不識(即程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資治通鑑》卷十七《漢紀》九)既然如此,當然不能封侯。
一代名將李廣為什麼終不得封侯?
12樓:那愛真美
因為李廣在那個時代沒法立下值得封侯的戰功,沒有好的機遇。
13樓:**鴨鴨
還是貢獻不夠的原因吧,達不到皇帝心中封侯的條件。
14樓:有乙隻小元寶
李廣雖然打了不少仗,漢武帝認為李廣沒有帶領大兵團作戰的能力。
15樓:
李廣的為人處世方面不行,只帶軍打仗可以,就是現在的情商不高。
16樓:風起歸兮
李廣一生難有機遇,而機遇來的時候自己在行軍時迷路,等到出來時,已經無仗可打,自然無法封侯。
17樓:汲明峻寶貝
李廣生不逢時,縱然有一腔壯志凌雲,無奈國家大業已定,與匈奴無仗可打。
18樓:美鑫呢
我覺得應該是他年輕的時候,沒有太大規模的戰役也沒有什麼戰績,但等後來,他也老了吧。
19樓:**鴨
李廣的肚量不夠大,心胸不夠開闊,所以最終自盡而亡。
李廣難封的原因?
20樓:匿名使用者
漢代受封有硬指標,而李廣沒達到這個指標所以他沒受封。就這麼簡單。
你看說李廣的好就是勇猛,禮賢下士跟士兵同吃同樂。有哪乙個誇他戰績的。
你看說霍去病和衛青的,都是俘虜多少人攻下多少地斬殺多少人。說他們的缺點沒有跟軍事有關的。
司馬遷說霍去病對士兵刻薄,李廣禮賢下士。那不好意思我是士兵的話我想跟霍去病混。霍去病戰損最小立功機率幾乎100%,李廣別說立功了運氣好是迷路,運氣不好全軍覆沒。
我要是士兵李廣禮賢下士的時候心裡肯定想大爺你看看路吧
21樓:匿名使用者
李廣是個很有傳奇色彩的將軍。他的敵人叫他飛將軍。唐人王昌齡曾寫詩贊他: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是由乙個李廣酒後把石頭當老虎射穿的傳說,而演化出的成語。 但是這樣乙個名將,在連年用兵、軍功易得的漢武帝時代,居然沒有博得封侯。
王勃引李廣的典故就是基於這個史實。既有懷才不遇的意思,又有對世態人情的感慨。其實李廣難封,自身的原因恐怕多些。
首先就是他的運氣太差。李廣雖然名氣很大,但是實際上打的大規模勝仗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靠個人的勇武獲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戰績。
漢武帝元光六年,四路大軍出塞。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各帥一路,每軍一萬人。本來這次出塞,四個人都有機會靠優異的成績獲得主帥的位置。
但是運氣和個人素質讓四個人遇到了不同的情況。公孫賀在塞外旅遊一圈,無功而返。公孫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損兵七千。
李廣最倒霉,遇上了更大的匈奴單于主力,不僅兵敗而且被俘。後來靠個人的機智和勇武才逃脫。衛青的運氣和戰略眼光都很好,長途奔襲,端了基本不設防的匈奴聖地龍城。
前面提到王昌齡的詩,實際上有很大的錯誤。龍城與李廣無關,他從來沒到過那裡。龍城飛將的說法,可能僅僅是為了合轍壓韻而已。
另外李廣對匈奴的戰績,小仗勝大仗敗,遠遠夠不上「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水平。 李廣參加的最後一次大戰役,衛青已經是主帥了。 為了提拔自己的親信立功,衛青拒絕了李廣擔任前鋒的要求,而令其側路襲擊。
但是李廣的壞運氣再次發生作用,他居然迷路了。這時的李廣已經六十多歲了,自己知道這是最後一次參加大型戰役了。不僅沒立成功封成侯,還要面對軍法處那些筆桿子的羞辱。
絕望加羞恥,致使他引刀自剄,一代悲情名將就此隕落。這是李廣難封的運氣原因。 其次,還有個人性格原因。
綜觀李廣戰績,勇不必說,其智謀就表現得不夠出色,極少以少勝多,或以計克敵的戰例。此外,他的另乙個性格特徵也很重要。元光六年出塞,兵敗被俘脫難歸國。
按照當時的軍法,李廣是死罪。靠族人出錢贖罪才免於一死,貶為庶人老百姓。之後有次外出回城晚了,叫門說我乃前將軍李廣。
守門小官有點勢力眼,加上喝得有點高,就說:「現任將軍也不能違反夜間戒嚴令,何況你是前任將軍?」李廣幹氣沒轍。
後來李廣重新帶兵後,就把這個守門官調到自己軍中找了個藉口把他殺了。這些事情,反映出李廣的性格缺陷,心胸狹窄、暴戾、缺少獨當一面的戰略才能。面對「李廣難封」的典故,既要明白王勃用典的初衷,也要能從真實的李廣身上學到教訓。
粟裕 一代名將的風華不可能被歷史湮沒
記得小時候讀 紅日 一直有個小小的疑惑 在解放戰爭期間,各路野戰軍的簡稱,用的都是司令員和政委的姓,如劉 大軍 林羅大軍 陳謝大軍,為何獨華東野戰軍稱陳粟大軍,粟裕卻只是個副司令員?直到上世紀90年代後,我才逐漸了解到,華東野戰軍的指揮權,其實大多數時間都在粟裕手中,宿北斬戴子奇,萊蕪擒李仙洲,孟良...
為什麼金庸小說人物的武功一代不如一代
vv絕殺 因為金庸在試圖達到他 的主要人物非武俠,如 鹿鼎記 中的韋小寶就不會武功,但 鹿鼎記 依然精彩,我想他是想讓人們看到不一樣的金庸 蕭蕭風淚 這主要就是體現了中國人的劣根性,敝帚自珍,好的東西都流失了,像張無忌學九陽神功還是在猩猩的肚子裡發現的秘籍! 不對,應該是中國古代軍隊的戰鬥力一代強於...
為什麼有人說90後的人就是廢掉的一代 拜託了各位謝謝
血刃星辰 對90後的一些看法1 市場消費觀念更強烈,但名利作用多少被過分強化。2 更加張揚自我個性,但相對比較缺乏團隊忠誠感。3 網路時代的廣闊視野,資訊和知識豐富,但內心有時較為空虛。4 不會盲目反叛,價值觀更現實。90後的一些典型特點 1.平均智商超過了以前的同齡人,好奇心強 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