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性惡學說的人是誰,提出人性既善又惡的思想家是誰?

時間 2024-12-28 16:05:07

1樓:年憶之

性惡論是先秦時期的思想家荀子提出的觀點。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也就是說人的本性是惡的,而人性中善良之處是人為的,也就是經過後天教化而成的。

性惡論是荀子提出的。荀子是先秦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性惡論的觀點一反孟子的「性善論」,指出不存在天然自生的善良,人性之善需要後天教化與教養而成。因此,荀子強調要化性起偽,要通過後天的教養來改變本性之惡。

基本上,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雖然立論不同,但是殊途同歸,都強調道德教化在人性養成中的重要性,強調內在的道德修養,遵循禮義。而禮義就是聖人君子之偽。這裡的「偽」並不是虛偽的意思,而是人為的意思,和天。

2樓:天上在不在人間

是儒家的荀子。

荀子的性惡論的思想在先秦百家關於人性的論斷中獨樹一幟,他的思想對後世今天的意義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性惡論以人性有惡,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論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養的自覺性,二者既相對立,又相輔相成,對後世人性學說產生了重大影響。

荀子觀點。人之命在天,「無天地,惡生?」 天地者,「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

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於天情,同於天情。出於天情同於天情的人情就叫做「性」。

所以荀子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 。

荀子說:「好惡、喜怒、哀樂,夫是之謂天情。」又說:

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荀子和孟子一樣,認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在性情與仁義的關係上,荀子則與孟子不同。

孟子把食色和仁義都看作是出於先天的人性,其中仁義是大體,食色是小體;仁義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魚。荀子則認為人性只限於食色、喜怒、好惡、利慾等情緒慾望,不論「君子」「小人」都一樣。所以荀子說:

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惡」。至於仁義,則是由後天所學、所行、所為而獲得的。

提出人性既善又惡的思想家是誰?

3樓:熱愛電子數碼

最早提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觀點的人分別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相對。「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

荀子的情性觀與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關。然而性自命出以「情」為天的觀念引出的是自然主義、情感主義的生存論調。荀子沒有沿著這乙個路向發展,這是因為,他認為天然稟賦的性情是惡的。

因而順應他的發展,將引起人與人的爭奪,賊殺,導致社會的混亂,這就是性惡論。

2021年10月8日,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文化和旅遊部印發通知,部署各地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進一步加強網路遊戲市場執法監管。據悉,文化和旅遊部要求各地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會同行業管理部門。

重點針對時段時長限制、實名註冊和登入等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管理措施落實情況,加大轄區內網路遊戲企業的執法檢查頻次和力度;加強網路巡查,嚴查擅自上網出版的網路遊戲;加強網際網絡上網服務營業場所、遊藝娛樂場所等相關文化市場領域執法監管,防止未成年人違規進入營業場所。

人性惡學說是誰提出的?

4樓:謝老師教育課堂

人性惡學說是荀子提出的。

荀子所論及的人性是性惡論。

其本質恰是無所謂善惡的「本始材樸」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轉化為惡的可能,也有發展為善的機會。荀子的性惡論的思想在先秦百家關於人性的論斷中獨樹一幟,他的思想對後世今天的意義都是值得讓人們去思考的。

荀子性惡論的觀點:

荀子主張「性惡論」,所以荀子強調「化性起偽」的重要性,眾人和聖人要修養身性、治理國家就要「起偽」,要接受後天良好的環境、教育和道德規範的約束,人為地將人性之本惡改造成為道德之善性。荀子認為人性是可以通過後天的環境、教育和師法禮義之道改變的。

韓非。繼承了荀子「性惡」觀點,但是在他看來後天的「偽」難以改變、改造人的性惡,他認為人性是不可以改變的。要解決「性惡"的問題,只有用「嚴刑峻法」來維護社會秩序和人類的和諧,君主的統治才能長治久安。

韓非針對人性不可改變的特點,提出了一套自己總結的統治術。

人性本惡的思想是誰提出來的?

5樓:暴走愛生活

人之初,性本惡。

最初是荀子。

的觀點。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

的「人性本善」,是乙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

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他對人性下了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樸的自然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

與「性」相對的是「偽」。「偽」是人為、後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義禮智信。

就是「偽」,是人為教化的結果。他認為:「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

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荀子明確把人性限定為人的自然屬性:「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而把仁義禮智信歸結為「偽」,是人的社會屬性,對後世人性學說產生了重大影響。

人性本惡是誰提出的呢?

6樓:網友

這是戰國中後期的儒家思想家荀子的觀點;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荀子提出了與孟子「性善」論截然相反的「性惡」論的觀點。他認為,人性是與生俱來的、質樸的一種自然屬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 (荀子•性惡》),表現為「鎧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 (荀子•性惡》),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 (荀子•性惡》)。而人性的「善」則是後天人為(即「偽」)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荀子•性惡》)。

善」是後天環境和教化學習的結果,「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謂之偽」 (荀子•性惡》)。先天賦予的「性」和後天學事的「偽」是一對矛盾,要解決矛盾通過「化性起偽」,就是通過學、事而改變「性」。「性」和「偽」是對立統一的,「無性則偽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偽合,然後聖人之名一」 (荀子•禮論》)。

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有極大的區別,但就通過所謂的「聖王之教」來教育感化民眾這一目的而言,他們又是一致的。其性惡思想也被後人認為是其法家思想趨向的萌芽。

首次提出 人是社會人 的管理觀點的人是誰

一世明媚 最早來自於梅奧du g e mayo 主持的霍桑實驗 1924 1932 梅奧認為,人是有思想 有感情 有人格的活生生的 社會人 人不是機器和動物。社會人假設 是梅奧等人依據霍桑實驗的結果提出來的。這一假設認為,人們最重視的是工作中與周圍人友好相處,物質利益是相對次要的因素。梅奧說過 人是...

唯物史觀是如何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堅持群眾觀點。所謂群眾觀點就是堅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以及虛心向群眾學習的觀點。堅持群眾觀點,是我們黨在革命和建設中不斷...

愛人巨集觀哲學思想理論中,對人性學中的人性是怎樣區分的?都包括

花自無芯碎自憐 我國漢朝時提出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罰原則,體現的就是一種愛人的法制意識。中華法系渙散後,我國至今幾無繼承古來的一些良法規定,如果這種悲憫慎罰意識在法律中充分體現,則法治體系將大幅完善。 x y理論。一個是性本惡 x理論,一個是性本善 y理論。對x理論和y理論的概括,是麥格雷戈在學術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