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楓帶你看生活
伍子胥逃離楚國後投奔了宋國。伍子胥逃離楚國後先到了宋國,後來又打聽到太子建去了鄭國而奔去了鄭國,最後逃往了吳國。伍子胥和太子建到了鄭國之後這個落魄的太子還不消停想要推翻鄭定公的統治,結果事情敗露導致太子建被殺身亡。
這件事情發生之後伍子胥**還敢繼續留在鄭國,帶上太子建的兒子,一路向著吳國的方向逃亡。
歷史上伍子胥的結局吳王不聽伍子胥的勸諫,不聽伍子胥而殺勾踐,最後還被其他人陷害,最後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齊國鮑牧。在西元前484年夫差聽信讒言賜死了伍子胥,伍子胥自盡。忠心為國還被殺,伍子胥內心憤恨,留下遺言要把他的眼睛挖出掛在東城門,親眼看著越國滅掉吳國,經過九年之後,吳國真的就被越國偷襲覆滅。
2樓:教育達人小優
伍子胥逃離楚國後投奔了宋國。司馬遷史記記載,伍子胥逃離楚國之後,先是到了宋國,後來又打聽到太子建(當初他父親輔佐的楚國太子)投奔了鄭國,於是也尾隨而去。後來因太子建發動政變沒有成功被殺身亡。
於是伍子胥帶上太子建的兒子,一路向著吳國的方向逃亡。
奔吳復仇:到了吳國,伍子胥利用吳王的野心,一步一步地把闔閭引向富國強兵、擴軍備戰,尋機向外擴張的道路。孫武事吳之後,伍子胥與孫武一起,整頓吳國的軍備,招兵買馬,日夜操練,使吳國逐步強盛。
為了削弱楚國的力量,吳王伍子胥和孫武的意見,把吳軍一分為三,輪番襲擾楚國。
經過幾年的襲擾,楚國國力漸衰。吳楚決戰的時機日漸成熟。吳國人先是攻佔了原屬於楚國的舒城,然後西出大別山,直逼漢水。經過吳楚柏舉之戰,吳國人大敗楚軍,攻入楚國都城郢。
伍子胥逃往吳國是不是投敵?
3樓:網友
應該不算是投敵。
畢竟當時楚國早就已是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與北方的晉國雙雄並立)。而吳國(還有附近的越國)還沒正式悔穗開發發展壯大。所以在楚國人的眼裡,吳越一帶那就是蠻荒之地。
所以伍子胥在全家被殺之後,先不是逃往吳國,而是先投靠宋國(當時太子建避難在宋國),不料宋國發生內亂,他只好與太子建一起逃奔鄭國(鄭國雖然弱小,好歹還是屬於中原地區的正規國家)。仍然沒有考慮吳國。但是在鄭國,太子建陰謀推翻鄭定公,事情敗露反而被鄭定裂前埋公所殺,最後伍子胥走投無路,才只好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一起逃奔吳國。
由上所述,伍子胥逃往吳國的過程,屬於是形勢一步一步逼迫,才從繁華核心區域(中原地區)逐漸逃到了偏僻蠻荒的地帶肆螞。並非是他最初就想著去吳國投敵。
伍子胥後人後來怎樣了
4樓:狂人橫刀向天笑
伍子胥在苦諫吳王夫差失敗後,又被夫差派去出使齊國,預感到吳國將不久存於世的他將自己的獨生子託付於齊國的好友鮑牧。對於他的後人的姓氏問題,有三種說法,一說姓伍,一說姓王孫,一說姓員。
相傳伍子胥在將自己的獨子託付給齊國好友鮑牧之後,讓他的兒子伍封拜鮑牧的兒子鮑息為兄長,並囑咐他的兒子以後要以王孫封為自己的名字,不能再用伍封。所以後世,將王孫氏的人當做是伍子胥的後代。
伍子胥本名叫伍員,伍子胥在吳國發跡之後,有人開始投靠依附於他,伍氏在吳國又重現了在楚國時的鼎盛之況。
後來,伍子胥的旁系後人以「員」為姓,後人將員氏看做是伍子胥的後世子弟。
唐朝時著名詩人,平原郡公員半千就自稱是伍子胥後人。
端午節與伍子胥有什麼關係,端午節源於伍子胥,為何後人紀念屈原,而不紀念伍子胥?
酸菜的王先生 端午節用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市端午節的傳統民間習俗,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是,紀念的是春秋時期吳國名將伍子胥。紀念伍子胥的端午節是蘇州一年一度最為盛大的民間節日,具有一整套與當地自然氣候條件 日常生產生活習慣 經濟文化特徵相適應的民俗活動。有包粽子 賽龍舟,掛菖蒲 戴香囊 掛鐘馗像驅鬼等傳統專...
吃年糕這一習俗,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嗎?
做年糕以紀念伍子胥的一片愛國之情,後來逐漸成為流行於南方尤其江浙一帶的一種風俗。你吃是為了誰就是為了誰貝,吃年糕的習俗,吃年糕是為了紀念我國歷史上哪一位名人 為了紀念伍子胥。相傳春秋末期伍子胥自刎後,越王勾踐便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姑蘇城團團圍住,吳軍困守城中,炊斷糧絕,街巷內婦孺哭聲慘不忍聞。他臨死...
吳王夫差和伍子胥情同父子為何走向決裂?
伍子胥臨死前說了什麼?與吳王夫差有關嗎?伍子胥臨死前說 我死後,請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東門上,我要親眼看著吳國滅亡!吳王夫差有關,畢竟是吳王夫差下令賜伍子胥自盡的。有關 他說我死後,請你們一定在我墳上種上梓樹,使它長大後可以做棺材,把我的眼珠摳出來,懸在吳國的東城門上,我要親眼看著越軍怎樣進城消滅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