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吳子漁
貌似沒有主動投降的,記憶中的全是先有戰爭,後才投降。
投降的只有兩個結局:1、非正常死亡 2、沒權力,但能正常死亡。
2樓:檀紫曦
舉例而言。像李煜,因為牢騷太多而被殺了。
像劉禪,因為神經太大條一點腦子都沒有隻知道吃喝玩樂反而活得很好。
3樓:靊甯
會被別的諸侯找人陷害致死!!!
4樓:浩子
有的立刻死了。
有的幾年後死了。
其他的幾十年後死了。
5樓:網友
那要看皇帝的人品了。
秦國是通過什麼途徑最終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
6樓:碧君凌
商鞅變法的措施主要有承認土地私有;獎勵生產;獎勵軍功;推行縣制等方面。
秦國一統天下後 六國諸侯後來都是什麼下場
7樓:風神之家
南韓秦滅六國大致是按照先易後難和先北後南的順序開始的。戰國末期,山東六國勢力最弱小的就是南韓,所以,秦國從南韓開始了掃平六國的行動。西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內史騰率軍攻滅南韓。
西元前226年,在新鄭的前南韓貴族發動叛、亂,後被平定,而韓王安也在這年被處、死。
趙國在山東六國中,趙國曾經是匹敵秦國的強國。不過,在長平之戰後,趙國的實力急劇下滑。對此,秦國在消滅南韓後,自然將注意力放在了旁邊的趙國上。
西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趙軍,俘獲了趙王遷,佔領趙國全境,趙國滅亡。對於趙國的末代君主,秦國選擇將其流放到房陵,趙王遷到房陵後,住在城北乙個茅屋裡,不久,趙王遷餓死在茅屋裡。
燕國和南韓一樣,在東方六國中,燕國的實力也相對弱小。在滅亡趙國後,秦國大軍投入到消滅燕國的戰役中。西元前226年,秦兵奪取了燕地,燕王東遷到了遼東。
西元前222年,燕王被俘虜。對於燕王喜的結局,正史上說秦始皇沒有為難他,放了他一馬。不過在野史上,有說法認為燕王喜後來上、吊自、殺而死。
魏國在春秋戰國歷史上,魏國和趙國、南韓一樣,都出自晉國這個大國。在南韓、趙國相繼被滅亡的背景下,魏國顯然也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西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大將王翦的兒子王賁率領10萬大軍大舉進攻魏國。
這次王賁採用的水攻,魏國都城大梁的城牆被泡崩塌,秦軍攻入大梁後。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殺。
楚國對於楚國來說,地方遼闊,兵力雄厚。所以,在秦始皇消滅六國的戰爭中,楚國被放到了靠後的位置上。元前224年,秦始皇親自請老將王翦率領60萬大軍伐楚。
王翦戰敗並殺害了楚國大將項燕,佔領大片楚國領土。西元前223年,秦軍佔領江南,俘獲楚王熊負芻 。楚王熊負芻以弒君(哀王)之罪,廢為庶人,不知所蹤。
齊國最後,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階段,齊國是傳統強國。早在春秋初期,齊桓公就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到了戰國時期,雖然姜氏齊國被田氏齊國取代,不過在齊威王、齊宣王等君主的努力下,齊國一度讓秦國都感到畏懼。
西元前221年,秦國滅掉最後乙個強大的對手齊國,齊王建也死於流放之地。
歷史上有哪些諸侯國?
8樓:徐若露
東周時期的大諸侯國有晉國。
楚國,齊國,秦國。
等等。東周(滲悔西元前770年-西元前256年),中國歷史上繼西周。
之後的朝代,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建立東周手喊李, 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以別於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時代」。
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乙個小國,加畢遲上有弒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經大不如前。據《左傳》
記載,春秋時共有140多諸侯國。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以「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
請問英國歷史上因到處征戰而向人民收取苛稅,最後引起公憤,被眾諸侯討伐的國王叫什麼?
9樓:悅躍粵
「獅心王」理查一世,英法長期交戰,導致民不聊生,後被弟弟約翰背叛。
10樓:網友
英國中世紀的帝王幾乎都是你說的「因到處征戰而向人民收取苛稅」,他們打仗很花錢的,騎士、各郡民兵、僱傭軍、封授現金采邑貴族等等,都要給他們發津貼(一般隔幾天就發一次),為了維持大不列顛島和歐洲大陸領土不失,為了稍有建樹,幾乎總在打仗。所謂人民,不如說「貴族和商人的暫時聯盟」他們也幾乎總是在反抗。
要說比較背的國王:失地王約翰算乙個,(好男寵的)愛德華二世更背了!後來的「百年戰爭」更是斷斷續續打了乙個世紀!沒聽說過哪個國王不打仗,不亂收稅的。
一天子為了一己私慾戲弄諸侯,結果亡了國,結束了什麼封建歷史時代?
11樓:凱凱的偉偉
周天子戲弄諸侯,之後結束了西周分封制的封建時代。
12樓:網友
因為這些事情是發生在西周的時候,結束了那個時候的朝代。
13樓:旭旭愛吃香菜
因為戲弄諸侯,結果亡了國,這是自作自受。
三國時代有各路諸侯,他們對應的諸侯國分別叫什麼?
14樓:哈哈
諸侯只是一種稱呼了『是後人加的,只是說他們是有實力的人了,他們可是不承認自己是諸侯的,地名是指他們的勢力範圍,這和春秋戰國時代不一樣,那時候的諸侯其實是小國家。
三國時期可不是,名義上還是大漢子民了。
15樓:羊自知
春秋時代的諸侯,最初**於周王朝的分封。通俗的講,周王朝將某個地方分封給某個人,那麼這個人就去到當地,負責對分封地方的全面治理。比如,周王朝將「衛」地分封給a,那麼a就到「衛」地,負責一切衛的管理事物,可以說他就是「衛」地的主人,而a要對王朝負責的就是按照王朝的規定繳納貢稅、響應王朝號召徵集兵馬從事王朝戰爭等等。
分封的諸侯除了不能交換和買賣封地領土外,幾乎享有一切治理權,並且可以世襲。分封的諸侯對於自己的封地,還可以進一步分封給自己的子女、下屬等。注意的是,這個分封沒有封王的說法,只可以廣義的理解為「封為主人」,王只有乙個,就是周王朝的王。
春秋五霸是分封制逐步瓦解而產生的強大諸侯,其「稱王」(事實上是稱霸)只是代表實力強大和其它諸侯對它的敬畏,是周王朝走向衰敗的表現,但是在名存實亡的周王朝的法律上,他們依然是不能稱王的。後面戰國時代周王朝崩潰,在沒有了「**」的情況下,強大的諸侯才開始稱王。春秋時代的諸侯國,不是指國家,而是指封地;戰國時代的諸侯國,才開始逐漸有了國家的概念,後期的如戰國七雄等從體制上來講才算得上國家。
三國時期的諸侯(包括討伐董卓的18路諸侯)和春秋時代意義是不一樣的,這些諸侯一般是指握有兵馬的一方軍事指揮官或者行政長官。三國時期的諸侯是由朝廷任命的軍事、行政長官,代表**朝廷對軍隊、地方行政等進行管理,其主要權力體現在職務上,而非爵位上。其職權範圍僅限於朝廷規定的授權部分,不代表能管理決定所在當地一切事務,也不能世襲,並且朝廷可以對其許可權進行修改和收回,也就是說可以隨時任免。
而之所以我們稱其為諸侯,原因和春秋相似,也是因為**衰弱,無力節制,而其又有一定的勢力。這裡也說一下,三國時代的王、侯是爵位,不是行政職位,主要代表的是享有的食邑權利,不主要代表其享有的軍事和行政權力(根據朝廷的規定親王是具有一定數量的私兵配額和政治特權的)。鼎立時期曹操的魏王、劉備的漢中王、孫權的吳王也是爵位,都是借朝廷的殼賜予的,只是由於他們都掌握著強大的一方諸侯的勢力,其政治和軍事權力和爵位統一為了一體。
16樓:網友
諸侯在三國時期就是軍閥的褒義詞 高祖劉邦殺了韓信他們那一批後中國基本就沒有諸侯這個行業了。
17樓:網友
古諸侯和今不一樣 古代無雙音節詞 諸侯其實就是諸多公卿的意思。。
春秋也沒有稱王 所謂的國家也只是封地 和現在的國家不搭嘎的。
18樓:日月漢魂
三國:魏國、蜀國、吳國。東漢末袁術稱仲家皇帝,三國時記得有個公孫淵叛魏自立為燕王。
19樓:錫安
三國時期的所謂18路諸侯 就是軍閥而已。
諸侯也只是比喻而已。
就像說nba近年是戰國時代。
那那些球隊都是什麼國呀。
一樣只是乙個比喻而已。
因為劉邦規定非劉姓不能封王的。
曹操被封個魏王被罵了2000年。
20樓:孤傷應龍
算啊,諸侯說白了就是軍閥。
歷史上漢末的哪一位諸侯,曾經三次出手幫助呂布?
張揚。他曾與呂布曾經是同事,他將呂布視作自己的親兄弟,多次在呂布遭遇危險時出手相助。應該是袁紹,曾經三次收留過呂布,但是他三次背叛了他,他一心想要做大做強。那位三次出手幫助呂布的諸侯名叫張揚,曾與呂布一起在丁原的手下做事,他將呂布視作自己的親兄弟,屢次在呂布涉險的時候直接或間接地幫助了呂布,最終卻還...
國米歷史上的十大最偉大球員,國際米蘭歷史上的十大球星
瓦爾特 曾加 1982 1994 曾加綽號 蜘蛛人 哈維爾 薩內蒂 1995 朱塞佩 貝爾戈米 1980 1999 塔奇斯西奧 布林尼什 1962 1974 吉亞琴託 法切蒂 1960 1978 法切蒂毫無疑問是國際米蘭歷史上最富有象徵意義的球員,最能證明這點的就是代表他本人的3號球衣自此從球隊中退...
歷史上的中國有沒有真正的亡過國
個人認為沒有,只是一直在改朝換代,但從來沒有亡過國 我認為沒有,雖然朝代更迭,但管理者仍是中國人。我認為絕對沒有,只是一直在改朝換代而已。中國的歷史,一直都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真正意義的統一,要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後來又分散為許多小國家,再到唐朝的強盛。中國沒有出現過亡國的經過。五千年的文明,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