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
擁有很強的鎮壓力,就連親戚也不放過,橫掃一遍天下,他才能做得這樣的穩定。
2樓:法務王倩
我認為是因為趙匡胤具有十分聰明的頭腦和領導能力,因此他能夠在亂世中快速的將國家統一起來。
3樓:醉煙看人間
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趙匡胤這個時期,剛好已經到了要合的時候。再加上趙匡胤也是乙個比較有才能的人,身邊聚集的一幫有才能的人,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最終他成功了。
趙匡胤兵變後後周仍有實力,不選擇反撲的原因是什麼?
4樓:是顧言吖
是因為趙此衫匡純攜胤森褲腔用了緩和的政策,讓兩個國家之間不要再打仗,然後給了很多條件善待後周的皇室,對待後周百姓很好。
5樓:巨集盛巨集盛
因為他如果反撲的話,那麼可能會造成芹好病理虧損,可能會導致國家出現動亂,會受指備到人民的反對,也會導致糧草稀缺嫌逗鉛。
6樓:路邊的風兒
不選擇反撲判首的滲衝好原因是因為他們想要妥善的處理這件事情,不想要貿然行動,認為反撲可能不會有很好的後果,所以才沒有選叢鉛擇反撲。
趙匡胤推翻了哪個朝代
7樓:逗比逗無悔
趙匡胤先推翻的是五代十國中的後周,然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
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後周建立後,趙匡胤始入軍旅,受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
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大軍回京後,恭帝被迫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
趙匡胤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8樓:匿名使用者
後周(951年—960年)是五代十國之一,是五代的最後乙個朝代,從951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滅後漢開國,至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篡周,歷經三帝,享國10年。
9樓:花戲舞蝶
趙匡胤稱帝后,963年平定荊南和湖南,965年滅後蜀,971年滅南漢,975年,滅南唐,俘虜南唐後主李煜,除北漢之外,十國基本統一。
10樓:雪村千鶴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階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1]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宰相範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
2]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
身為後周大臣的趙匡胤,為何能夠輕易發動兵變篡奪皇位?
11樓:你到底敢不敢
是因為趙匡胤當時就掌握著很多的政權,而且他手裡又有兵權,所以才能夠發動政變奪得皇位的。
12樓:小自信
因為他手裡面掌握了很多的兵權,讓他有足夠的把握去戰勝這場戰爭,取得最終的成功。
13樓:娛樂先鋒隊員
因為趙匡胤是出身于軍隊,在軍隊中的威信非常高。
隋煬帝末年,天下大亂了嗎,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請問晉陽令李淵父子能夠最終取勝的原因是什麼
可以說是天下大亂了。隋朝末年 隋煬帝濫用民力,大興土木,窮兵黷武,用暴力迫使農民與土地分離,嚴重摧毀了當時的生產力,社會生產被破壞,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貧苦農民紛紛起義反抗 大業八年 612 見諸史籍記載的起義軍達21支。起義的地區重點在河北 山東。起義的群眾基礎大多數是貧苦農民,也有牧子 身分不自由...
不三不四湊一起天下大亂它最靜猜數字
不三不四湊一起,天下大亂它最靜是生肖兔。不三不四的意思是不正派不三不四的人。天下大亂的意思是形容國家局勢動亂不安。生肖兔生性喜靜,所以,不三不四湊一起,天下大亂它最靜是生肖兔。屬兔的人不善於與人爭鬥,生活中謙虛有禮,友善並樂於助人,所以積累了不少不錯的人氣,做事謙虛謹慎,但是很敏銳,很聰明,缺乏進取...
隋末天下大亂,起兵晚 實力弱的李唐是怎麼後發而先至的?
主要是因為在當時也是找準了乙個非常好的時機所以才會能夠發而先至,這也是因為在當時抓住了一系列的機遇,所以才能夠獲得了成功,也是非常的有意義。基本上都是通過消耗掉各種強一點的勢力,所以他們才能撿漏,也就是鷸蚌相爭的故事。後唐的軍事實力那麼強,為何僅存在了十四年就滅亡了呢?因為後唐的內亂頻繁,皇甫暉在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