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齊國的秦將有哪些?
1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滅齊的秦將,除王翦外,還有一位攻楚失敗的李信。此人敗歸後,秦王政不但未加重罰,反而讓他參與滅齊之役。這樣做,既是給年輕的將軍以功補過的機會,也含有他因輕信而失誤的自責之意。
而李信在掃燕、滅齊的戰役中,確實未負秦王厚望。由此亦可見秦王政還善於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這正是他贏得統一戰爭徹底勝利的主觀原因之一。
戰國後期秦國滅齊國的大將和經過?
2樓:網友
齊國那時候只是乙個象徵性的大國,能借用祖上留下的威名震懾其他國家,但實際上打起來根本沒有還手之力的。
1、齊國之前由於被燕國滅過一次,後來好不容易才復國了,後期統治者無能,齊國復活後也只能苟延饞喘,能自保確實也實屬不易,根本無法跟西方大國相抗衡。
2、秦國強勢,齊國是最後乙個被滅的國家,證明其實秦國還是開始的時候從內心上畏懼齊國的,因為齊國祖上是在太強,尤其是齊威王的年代,更是曾經達到雄踞一方的本領,根基頗深,所以秦國選擇把所有國家滅掉後再圍攻齊國。
3、滅齊國的是王翦和王賁兩父子,話說當年秦國兵臨城下齊君打到最後嚇破膽子親自下跪投降的。
3樓:匿名使用者
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秦軍攻滅齊國(今山東境)的作戰。
齊國自濟西之戰(前283年)受到燕軍重創以來,實力一直未能恢復。秦國在遠交近攻的方針下,採取一切非軍事手段,爭取齊國中立,以削弱六國抗秦的力量。齊君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對秦亦採取結好政策,不敢支援其他五國抗秦。
由於齊王建「事秦謹」,所以「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齊丞相後勝為秦國重金收買,只幻想與秦聯盟,既不與各國合縱抗秦,也不在本國加強戰備。齊王完全聽信了後勝的主張。
直到秦國攻滅了五國以後,齊王才感覺到秦國的威脅,慌忙將軍隊集結到西部,準備抵禦秦軍進攻。二十六年,秦王以齊國拒絕秦國使者訪齊為由,避開了齊國西部主力,命王賁率領秦軍由原燕國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進攻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北)。齊軍士氣本不旺盛,對秦軍突然從北攻來,更是措手不及。
迅速土崩瓦解。秦軍一舉攻佔臨淄,俘齊王建,齊亡。秦王在齊設定齊郡和琅邪郡。
此戰,秦軍採用避實擊虛,側翼進攻的戰略,輕而易舉地攻滅齊國。秦對齊的作戰勢如破竹,取勝是必然結果。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秦軍在滅齊時,吸取了滅楚輕敵失利的教訓,避開了齊國正面,由燕南下,乘虛而入,直插臨淄,令齊人猝不及防,因此順利地完成了滅齊任務。
至此,秦全部滅亡了趙、韓、燕、楚、魏、齊六國,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乙個高度**集權的封建國家。
4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齊國滅亡的經過,史書記載不一。據《戰國策·齊策六》載:「秦使陳馳誘齊王內之,約與五百里之地。
齊王不聽即墨大夫,而聽陳馳,遂入。秦處之共松柏之間,餓而死。先是,齊為之歌曰:
松邪柏邪,住建共者,客邪!』」是說為:齊王建被騙入秦,囚禁而死,齊因之亡國。
史記·田齊世家》載:「齊王建四十年,秦滅魏,秦兵次於歷下。四十四年,秦兵擊齊,齊王聽相後勝計,不戰,以兵降秦。
秦虜王建遷之共。遂滅齊為郡,天下一併於秦。」此說則以為秦兵壓境,齊王不戰而降,齊國遂滅。
史記·秦始皇本紀》則記載:「二十六年,齊王建與其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
認為齊王建曾發兵西線抗秦,但秦將王賁從北方乘虛而入,將王建俘獲。
5樓:我乃阿松
大將是王賁,齊國未打就投降。
歷史上很多殺父奪位的人,他們真的冷血無情至此嗎
因為小時候得不到皇帝的寵愛,到長大了皇權的誘使,對父親根本沒情意了,所以才會殺父。在皇權面前,骨肉親情都是可以被拋在腦後的,歷史上為了奪皇位殺父殺兄的事情太多了,只能說都被權利蒙住了眼睛。我覺得在皇室裡可能真的感受不到家人的那種愛吧,各自之間都是相互算計的那種,從小也被灌輸了利益最大的思想,會殺父奪...
為什麼李世民背上殺兄逼父的罪名也要當皇帝
我還真不會游泳 不是李世民要當皇帝,而是形勢逼得李世民不得不去搶皇位。當初李淵被迫起兵的時候,其實壓根就沒有多少取得最後勝利的把握。最後李淵能夠勝出,這其中李世民居功至偉。李世民身邊自然聚集了一批文武將才,組成了秦王為首的利益集團。而太子派不可能不打擊自己這個最強的競爭對手。最後雙方的爭鬥已經無法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