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包詏頸
疽,拼音:jū 。中醫指區域性**腫脹堅硬而皮色不變的毒瘡。
2樓:taoming網
疽jū部首:疒 部外筆畫:5 總筆畫:10
基本字義
1. 中醫指一種毒瘡:癰~。
詳細字義
〈名〉(形聲。從疒( chuáng,表示與疾病有關),且聲。本義:
毒瘡) 同本義。在皮肉深處的叫疽 [subcuaneous ulcer;deep-rooted ulcer]。如:
疽疣(毒瘡和贅疣);疽食(瘡毒侵蝕肌肉。比喻禍患蔓延);疽腸(猶言狠毒的心腸);疽腫(區域性**腫脹堅硬的毒瘡)
病字框加一個而且的且讀什麼啊
3樓:非想非非想
疽 jūbai
【部首】 疒du
【筆畫zhi】10
【釋義】中醫指一種毒dao瘡:癰~。版
【組詞】
炭疽[tàn jū]
溫血動物(如牛和權羊)的一種傳染病,由形成孢子的細菌(炭疽桿菌)所致,可由動物轉移到人體,特別是在操作感染動物製品(如毛髮)時,特徵為外潰瘍小結或肺部損害。
癰疽[yōng jū]
毒瘡,**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細菌感染所致的化膿性炎。病原菌為葡萄球菌。
疽食[jū shí]
瘡毒侵蝕肌肉。 比喻禍患蔓延。
疽腫[jū zhǒng]
區域性**腫脹堅硬的毒瘡。
風疽[fēng jū]
病名。 指溼疹。
贅疽[zhuì jū]
贅瘤癰疽。喻多餘無用。
癉疽[dān jū]
惡瘡。彈疽[dàn jū]
割治癰疽。
瘭疽[biāo jū]
侵及指端掌面深部組織的一種通常是化膿性的感染。
內疽[nèi jū]
體內臟器的毒性腫塊。
4樓:篤行在路上
這個念ju(一聲)
疽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5樓:匿名使用者
jū,區域性**下發生的瘡腫。
6樓:蟲容
疽疽 【拼
bai音】:du[jū] 〈名〉
1. 形聲。從疒( chuáng,表示與疾zhi病dao有關),且聲。本義
內:毒瘡) 同本義。在容
皮肉深處的叫疽 [subcuaneous ulcer;deep-rooted ulcer]。如:疽疣(毒瘡和贅疣);疽食(瘡毒侵蝕肌肉。
比喻禍患蔓延);疽腸(猶言狠毒的心腸);疽腫(區域性**腫脹堅硬的毒瘡)
部首筆畫
部首:疒 部外筆畫:5 總筆畫:10
五筆86:uegd 五筆98:uegd 倉頡:kbm筆順編號:4134125111 四角號碼:0011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75bd
7樓:檸檬的房子
中文名稱:疽bai 英文名稱du:deep-rooted carbuncle 定義:有頭疽和無頭疽的zhi統稱dao。 所屬學科:中回
醫藥學(一級學科);外答科疾病(二級學科);瘡瘍疾病(**學科)jū,區域性**下發生的瘡腫
【釋義】中醫指區域性**腫脹堅硬而皮色不變的毒瘡。 疽 《名》 筆畫:10 四角號碼:
0011 (形聲。從疒,表示與疾病有關,且聲。本義:
毒瘡) 同本義。在皮肉深處的叫疽 喻禍患蔓延);疽腸(猶言狠毒的心腸);疽腫(區域性**腫脹 堅硬的毒瘡) ⒈中醫指的一種毒瘡:癰~。
8樓:國印枝國畫
疽jū部首來:疒
部外筆畫:5
總筆畫:10
基本源字義
1.中醫指一種毒瘡:癰~。
詳細字義
〈名〉(形聲。從疒(
chuáng,表示與疾病有關),且聲。本義:毒瘡)同本義。在皮肉深處的叫疽
[subcuaneous
ulcer;deep-rooted
ulcer]。如:疽疣(毒瘡和贅疣);疽食(瘡毒侵蝕肌肉。比喻禍患蔓延);疽腸(猶言狠毒的心腸);疽腫(區域性**腫脹堅硬的毒瘡)
一個病字旁一個且念什麼
9樓:小勁子_可可
疽 jū
(形聲。從疒,表示與疾病有關,且聲。本義毒瘡) 同本義。
在皮肉深處的叫專疽,喻屬禍患蔓延 。如疽疣(毒瘡和贅疣);疽食(瘡毒侵蝕肌肉。比喻禍患蔓延);疽腸(猶言狠毒的心腸);疽腫(區域性**腫脹堅硬的毒瘡)
中醫指的一種毒瘡癰~。
10樓:天籟
疽[jū]
中醫指區域性**腫脹堅硬的惡瘡。多生於背部。俗稱發背。
常見片語
疽瘡版[jū chuāng]
毒瘡,惡瘡權。比喻禍患。
楊朔《木棉花》:“我不過是說這次民族自衛戰爭很像一塊試金石…又像外科醫生的手術刀,可以加速割除潰爛的疽瘡。”疽癰[jū yōng]
癰疽,惡瘡。借指危害機體的根源。
瞿秋白《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文學》:“那種墮落的神態真是**社會的疸癰。”
11樓:小虎0無敵
疽 ju(第一聲)
12樓:葉麥的田野
一個病字旁,一個且念jū 疽
13樓:谷豆殘霜
疽 jū,區域性**下發生的瘡腫。
一個病字框一個用念什麼?
14樓:飄飄陽王子
一、一個病
bai字框一個用是癰,拼音du:zhiyōng 。
二、漢字釋義:
1、**和dao皮下組織的化膿性版炎症,病原體是權葡萄球菌,多發生在背部或項部,症狀是區域性紅腫。
2、形成硬塊,表面有許多膿皰。
3、有時形成許多小孔,呈篩狀,非常疼痛,常引起發熱、寒戰等,嚴重時併發敗血症。
三、漢字結構:左上包圍結構
四、造字法:形聲;從疒、用聲
五、癰的部首:疒
六、相關片語:
癰疽、喉癰、熱癰、癰氣、鶿癰
擴充套件資料:一、漢字筆畫:
點、橫、撇、點、提、撇、橫折鉤、橫、橫、豎、二、詞語釋義:
1、癰疽 [ yōng jū ]
毒瘡。疽(jū)。
2、喉癰 [ hóu yōng ]
中醫病名。是指因臟腑蘊熱,復感外邪,熱毒客於咽喉,腐血敗肉,釀成癰膿。
3、熱癰 [ rè yōng ]
凡喉癰生於喉之正中者。
4、癰氣 [ yōng qì ]
癰瘍的邪毒。
5、鶿癰 [ cí yōng ]病名。
15樓:匿名使用者
癰:yōng
部首bai:疒 部外筆du畫:5 總筆畫:10
五筆86:uek 五筆98:uek 倉頡:kbq
筆順zhi編號:4134135112 四角號碼dao:001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75c8
基本字義
1. 一種**內
和皮下組容
織的化濃性炎症,易生於頸、背部,常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疽。吮~舐痔(喻不擇手段地巴結,厚顏無恥地迎合權貴)。
詳細字義
〈名〉1. (形聲。從疒( chuáng),雍聲。本義:中醫指惡性膿瘡)
2. 同本義 [carbuncle]
佗以為腸癰。——《後漢書·華佗傳》
3. 又如:癰腫(癰疽);癰瘡(很大的毒瘡);癰囊(癰腫)
4. 鼻疾,不知香臭 [nasal disease]
鼻不知香臭曰癰。——漢· 王充《論衡·別通》
5. 喻禍患 [disaster]。如:癰疽(比喻禍患;毛病)
常用片語
1. 癰病 yōngbìng
[carbunculosis] 同時或接連不斷地形成許多癰的一種狀況
2. 癰疽 yōngjū
[ulcer;carbuncle] 毒瘡,**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細菌感染所致的化膿性炎。病原菌為葡萄球菌
一個病字框加一個且字念什麼意思
16樓:518姚峰峰
疽的解釋
[jū ]
中醫指一種毒瘡:癰~。
病字頭下面一個且是什麼字
17樓:只剩腦袋
詳細字義
◎ 疽 jū
〈名〉(形聲。從疒( chuáng,表示與疾病有關),且聲。本義:
毒瘡) 同本義。在皮肉深處的叫疽 [subcuaneous ulcer;deep-rooted ulcer]。如:
疽疣(毒瘡和贅疣);疽食(瘡毒侵蝕肌肉。比喻禍患蔓延);疽腸(猶言狠毒的心腸);疽腫(區域性**腫脹堅硬的毒瘡)
18樓:霜葉後院自留地
疽,讀音為jū,即區域性**下發生的瘡腫。
形聲字。從疒,表示與疾病有關,且聲。本義:毒瘡) 同本義。在皮肉深處的叫疽,喻禍患蔓延);疽腸(猶言狠毒的心腸);疽腫(區域性**腫脹,堅硬的毒瘡)
中醫指區域性**腫脹堅硬而皮色不變的毒瘡。中醫按疽病早期有頭和無頭而分為有頭疽和無頭疽兩大類。
疽病名。指氣血為毒邪所阻滯,而發於肌肉筋骨間的瘡腫。見《五十二病方》。
《靈樞·癰疽》稱:“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
”其特點為瘡腫深而重。宋以前之疽僅指無頭疽,自宋《衛濟寶書》始見有頭疽的描述。現中醫按疽病早期有頭和無頭而分為有頭疽和無頭疽兩大類。
有頭疽如腦疽,發背,搭手等,初期頂如慄米,根腳堅硬,發癢發痛,日 後根盤漸大,膿頭漸多,色紅灼熱,潰破後,狀如蜂巢,一般屬陽證。若兼見神志不清,氣息急促等全身症狀,為癰毒內陷,屬危象,包括膿毒敗血證等型別。
無頭疽發於骨骼肌肉深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疼痛徹骨,難消,難潰,難斂,潰後易損傷筋骨,類似急慢性化膿性骨髓炎。
相關詞語
疽瘡炭疽
內疽贅疽
疽疣風疽
吮疽漂疽
癉疽彈疽
病字頭加“且”是什麼字,病字頭加一個“且”是什麼字
花七 疽,讀音j 區域性 下發生的瘡腫。中醫指一種毒瘡 癰 疽j 疽的中文解釋 部首筆畫 部首 疒 部外筆畫 5 總筆畫 10 五筆86 uegd 五筆98 uegd 倉頡 kbm筆順編號 4134125111 四角號碼 00112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 75bd 基本字義 1.中醫...
口字框裡面女是什麼字,口字框裡面乙個女是什麼字??
張雪雲 唐思華楚 拼音 nan。基本釋義 方言,小孩兒 小 阿 對小孩兒的親熱稱呼 相關組詞 囡囡 n n n n 方言。對小孩兒的親熱稱呼。多指小女孩。孫囡 s n n n 方言。孫女兒,出自 海上花列傳 阿囡 n n 方言。對女兒的親暱稱呼。茅盾 林家鋪子 一 林大娘 慌得沒有工夫打呃,掙扎著說...
門字框裡敢是什麼字 門字裡面乙個敢字唸什麼
闞讀音kan 第一種情況,可以讀三聲kan,可用做姓氏。第二種情況,可以讀四聲kan 門敢的字是闞,闞有兩個讀音,拼音是k n和h n。基本釋義 一 闞k n 1 古地名 在今山東省汶上縣。2 姓。二 闞h n 1 望。闞,望也。從門,敢聲。望或倚門倚閭,故從門。字亦作瞰,作矙。說文 2 探望,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