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上撿到一塊貝殼化石,請問是哪個年代的什麼貝殼

時間 2021-07-18 14:44:52

1樓:匿名使用者

是石燕,沒有錯,以下為360百科說明:

距今3.3億年之前的石炭紀,生存著一種古無脊椎動物。它為介殼類,是腕足港的一屬。

其外貝體為橫方形,向左右延伸時,逐漸收縮上翹開張,殼面具粗強的放射狀褶線,狀如燕翼,所以古人就將它稱作“石燕”。

石燕原為海產動物,後因地質變遷,現多於山石間可以找到。在我國,石燕的產地很多,大多是在南方。其中,記載最早也最有名的是今湖南省祁陽縣、零陵縣,此處所出石燕曾作為貢品進奉。

此外,湖北的南漳、宜昌,廣東的高要,廣西的象州、平南,雲南的陸良,江西的宜春,浙江的龍泉,江蘇的溧水,山西的太原、保德等地,也有石燕。許多地方因而將產地稱作燕山、石燕洞。

石燕因其外形有動感而具備了一定德觀賞性。清人屈大均《嶺外代答》說:“石燕,今湖南永州所產絕佳。

色黃而頭、嘴、翅、脊了了。”正因為它有這樣一個動感的特點,古人相傳,一有適當時機,它就會“飛”。北魏酈道元著名的《水經注》就說:

“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雷風相薄,則石燕群飛,頡頑如真燕矣。”清代《昌化縣誌》說得更煞有介事:“雲谷山石燕洞,其深莫測,時見石燕飛出。

”倒是《雲林石譜》得作者杜綰最有見識。杜綰曾親自去湖南零陵考察石燕。他在山上看到巖壁上有不少石燕鑲嵌其間,就用筆打上記號。

過些天再去看,那些打上記號的石燕果真墜落地上,難道真是飛出來的?顯然不會。杜綰認為,這是因進來烈日曝晒,又下了驟雨,乃“寒熱相激迸落”爾。

石燕小者四五釐米,大者不過十多釐米,若藏有幾枚,頗可得玩賞之樂。

2樓:林友輝

這個是盤古開天的時候的吧!

3樓:為了星辰大海

石燕,古生代腕足類化石

剛在山上撿得的,請問這是什麼貝殼化石?

4樓:匿名使用者

很像是bai梟頭貝,不錯的

化石,只是這du樣的化石還zhi是很多的。屬於常見的化石dao。

**是不是版

很清晰,你要是有興趣權,可以清修一下,把化石的特徵都展示清晰,這樣,對照圖譜能進行準確鑑定。不過,這樣的化石很多,而且一經發現,往往就有很多很多,所以,不要期望過高的價值。

應該是梟頭貝,或者近似種。

前不久,我在山上撿到一塊石頭,鄙以為是化石(其附近有很多珊瑚,貝殼等化石),但不知其是什麼化石,或 10

5樓:百度使用者

這應該不是化石只是貝類的遺骸,這個山以前也許是一個湖之類的

有誰知道這是什麼貝殼化石嗎?我在海邊撿的,這個貝殼化石應該不少時間了吧?

6樓:匿名使用者

這不是貝殼化石,

在海邊撿的,這個貝殼殘塊時間不太長,

海水及生物蝕刻鈣質是比較快的。

7樓:留下真情

這不應該算是化石吧,應該算是由二氧化矽類礦物充填於類似貝殼類空間形成的蛋白石類的石頭。你也可以找地質隊的古生物學家們給鑑定一下。

貝殼化石的年代有多遠?

8樓:重慶茶葉

大多數化石是無色的。然而,遠古時代的海洋生物,可能與今日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鳥類一樣,也是一個五顏六色的群體。隨著歲月的流逝、地球地質的變遷,死亡後的大部分海洋生物的軟組織也隨之消亡,它們的本色便不復存在。

固然,大自然這個萬花筒中,也有極少數化石染有色彩的斑痕,但誰也不能證實它們是生物固有的本色,還是大自然後天“塗抹”的結果。正是這些帶有色彩的貝殼化石,成功地記錄了海洋環境億萬年的滄桑鉅變,使得今日科學家能藉助於科學技術手段,揭開貝殼顏色儲存百萬年的面紗,窺探遠古海洋環境的奧祕,並能重新構築當年貝殼生物的生存空間模型。

在眾多的貝殼化石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海洋無脊椎甲殼類動物,他們的形體酷似古羅馬人使用的油燈,故俗稱“燈籠殼”。它們大約出現在5.5億年前,是海洋中最豐富的生命形式之一,約有400種之多。

它們絢麗多彩,有大紅色、淡紅色、粉紅色、棕色、淡黃色等等。這些顏色在漫長的化石歲月中能保持不變嗎?

19世紀初期,英國考古學家在蘇格蘭沿岸考察中,意外地發現了一些飾有淺色圖案的甲殼類動物的殼化石,這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興趣。過去總認為,甲殼的色彩隨軟組織消失而消失,而這些貝殼的顏色是如何儲存下來的呢?眾多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有些人為探索這一奧祕付出了畢生的精力。

然而,解開其中的謎絕非是一件易事。

眾所周知,貝殼是由成千上萬個微小方解石結晶體構成。每個小結晶體內又包裹著多個內結晶分子——蛋白質、脂類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等混合物。要想探索殼化石顏色的奧祕,必須首先分離出其中的內結晶分子進行研究。

這是一項十分精細的化學分析工作,首先要剝落晶體間的蛋白質膜,而不破壞其中的分子,嗣後將晶體溶於有機溶劑中,最終才能獲得內結晶分子。

這項貌似簡單的工作,整整花費了眾多研究人員近一個世紀的心血。直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儀器分析手段的改進,化學分析藥品質量的提高,尤其是電子顯微鏡的問世,才使人們實現了多年夢寐以求的夙願。2023年,英國科學家利用高科技手段,第一次成功地從一個甲殼動物殼體內離析出蛋白質內結晶分子。

經分析檢驗證明,內結晶分子是由70多種氨基酸和類胡蘿蔔素分子構成的蛋白質晶體。類胡蘿蔔素是西紅柿和胡蘿蔔中桔色或紅色的主要構成部分,也正是它左右著貝殼的顏色。

在高倍電子顯微鏡下,可以看到甲殼動物化石中,有數不清的小方解石晶體。這些晶體猶如絕對封閉的小堡壘,牢牢地保護了其中的胡蘿蔔素。各晶體間的蛋白質分子在一年內便被細菌吞噬,可細菌無論如何也攻不破外殼固若金湯的小堡壘,其中的色彩分子便躲過了億萬年大自然無情雕塑,給人類留下了探索古代環境狀況的蛛絲馬跡。

最近,美國一所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枚4億年前的殼化石圖案。通常這類圖案僅遺留下一絲原有顏色的痕跡,本身的色彩隨時光的流逝褪為棕色或黑色的陰影。其褪色原因可能是碳——碳雙鍵被破壞,染色體改變了它的吸光方式而造成的。

但只要結晶體內染色體結構沒有破壞性的變化,人類就能依此推論出幾億年前貝殼化石原有的本色。

更令人鼓舞的是,科學家們通過對殼化石中晶體內類胡蘿蔔素的分析,重建了古代海洋的環境狀況,確認了當時貝類的索餌習性。甲殼類動物本身不能製造胡蘿蔔素,只能從餌料中獲取。它們的餌料主要是初級植物——藻類。

藻類必須要在一定溫度條件下,通過一系列光合作用,將光能轉變為化學能。甲殼動物從藻類獲得類胡蘿蔔素,並與蛋白質分子結合,然後殼體細胞便把這種混合分子封存起來,成為一個個小方解石晶體。研究人員從殼化石的記錄中追溯這些資訊,重現古代海藻原有的輪廓和模擬海水溫度狀況。

這對研究地球的環境變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9樓:戲小言

我有件貝殼化石,在河中撿到的。請問於值多少錢?,年代有多久?

10樓:石氛精彩

拍清晰點 我沒看出什麼化石跡象

11樓:捷博藝

都說化石了能不值錢嗎

今天去山上撿到一個石頭很像貝殼大神幫我看看這個是什麼東西

12樓:學問最深

樣子像化石,一定有收藏價值!沒有磚家介入一般人看看是沒有結果的。祝你好運!望採納謝謝!

如圖,是一塊在電腦螢幕上出現的矩形色塊圖,由不同顏色的正方形組成,已知中間最小的正方形a的

小小冰蝶 設第4大的正方形邊長為x.則第3大的邊長為x 1.第2大的邊長為x 2.第1大的邊長為x 3 依圖可知.第1大的邊長 第2大的邊長 第3大的邊長 第4大的邊長 第4大的邊長 即 x 3 x 2 x 1 x x 得 x 4 所以腦螢幕長為13.寬為11.面積為13 11 143 首先先為幾個...

一塊條形磁鐵在中間摔斷後哪邊是N極,哪邊是S極

摔斷後,具體情況視斷口是否齊整而不同!理論上一般視斷口為齊整,應為相吸 現實生活中事實上斷口不平齊,磁分子遠端分佈不均,互相排斥。以上為個人意見,僅供參與,希各位大蝦多多指正! 斷口相吸,因為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一磁鐵兩端是異性磁極,斷成兩半也是異性磁極,所以是相吸。至於 n 與 s 極。動手試一試...

麵塑這一塊,好像真得培訓很少啊,請問一下我是主廚那個周毅老師

據我所知,周老師現在應該暫時不收學生了,但主廚裡面有些老師技術還是很棒的,如果離蘇州不太遠 我是主廚的周毅老師他是專門研究雕刻這一塊的嗎?我看他好像還有別的書? 夙飲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那個我是主廚的周毅老師,他是學麵塑起家的嗎?怎麼好像什麼都會啊! 安徽新東方烹飪學院 可以選擇職業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