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藍天可達
兵馬俑從身份上區分,主要有士兵與軍吏兩大類,軍吏又有低階、中級、高階之別。一般士兵不戴冠,而軍吏戴冠,普通軍吏的冠與將軍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鎧甲也有區別。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騎兵、車兵三類。
根據實戰需要,不同兵種的武士裝備各異。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都有不同之處。
車兵俑車士,即戰車上除馭手,駕車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戰車上有兩名軍士,分別為車左俑和車右俑。車左俑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脛著護腿,頭戴中幘,左手持矛、戈、戟等長兵器,右手作按車狀。
車右俑的裝束與車左俑相同,而姿勢相反。他們都是戰車作戰主力,但據文獻記載,他們在兵器配置和作戰職責上有著一定的區別。從秦俑坑戰車遺蹟周圍發現的兵器看,秦代戰車上的車左和車右均手持戈、矛等格鬥用長兵器及弓弩等致遠兵器,說明戰車上車左、車右的分工並不十分明確。
在戰車上,除了矛馭手和車左、車右俑外、還發現有指揮作戰的軍吏俑。軍吏有高低之分,負有作戰指揮的職責。
立射俑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兵種,出土於二號坑東部,所持**為弓弩,與跪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於陣表,身著輕裝戰袍,束髮挽髻,腰繫革帶,腳蹬方口翹尖履,裝束輕便靈活。此姿態正如《吳越春秋》上記載的“射之道,左足縱,右足橫,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兒,此正持弩之道也。
”立射俑的手勢,與文獻記載符合,說明秦始皇時代射擊的技藝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種動作已形成一套規範的模式,併為後世所承襲。
跪射俑跪射俑與立射俑一樣,出土於二號坑東部,所持**為弓弩,與立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於陣表,而跪射俑位於陣心。跪射俑身穿戰袍,外披鎧甲,頭頂左側挽一發髻,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左腿蹲曲,右膝著地,上體微向左側轉,雙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握弓狀,表現出一個持弓的單兵操練動作。
在跪射俑的雕塑藝術中,有一點非常可貴,那就是他們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針腳被工匠細緻地刻畫出來,反映出極其嚴格的寫實精神,讓後世的**者從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濃郁的生活氣息。
跪射俑是所有出土的兵馬俑中,惟一的發現時就極其完整的兵馬俑。他身後的鎧甲上還殘留有紅色塗層,十分珍貴。
武士俑武士俑即普通士兵,平均身高約1.8米。
作為軍陣主體,在秦俑坑**土數量為最,可依著裝有異分為兩類,即戰袍武士和鎧甲武士。他們作為主要的作戰力量分佈於整個軍陣之中。戰袍武士俑大多分佈於陣表,靈活機動;鎧甲武士俑則分佈於陣中。
兩類武士皆持實戰兵器,氣質昂揚,靜中寓動。
軍吏俑軍吏俑從身份上講低於將軍俑,有中級、下級之分。在秦俑坑中數量極少,出土不足十件,分為戰袍將軍俑和鎧甲將軍俑兩類。鎧甲將軍俑從外形上看,頭戴雙版長冠或單版長冠,身穿的甲衣有幾種不同的形式。
戰袍將軍俑著裝樸素,但胸口有花結裝飾,而鎧甲將軍俑的前胸、後背以及雙肩,共飾有八朵彩色花結,華麗多采,飄逸非凡,襯托其等級、身份,以及在軍中的威嚴。軍吏俑除了服飾上與將軍俑不同外,精神氣度上也略有差異,軍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將軍俑體魄豐滿魁偉,但整體上比較高大,雙肩寬闊,挺胸佇立,神態肅穆。更多的表現出他們勤于思考,勇武幹練的一面,有的思念家鄉。
騎兵俑騎兵俑出土於
一、二號坑,有116件,多用於戰時奇襲。
由於兵種的特殊,騎兵的裝束顯然與步兵、車兵不同。他們頭戴圓形小帽,身穿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檔長褲,腳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甲。衣服短小輕巧,一手牽馬,一手持弓。
從這種特殊的裝束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從古代騎兵戰術出發,騎士的行動敏捷是一項基本的要求。二號坑出土的騎兵形象,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史上發現的最早的騎兵實物。因而對研究當時騎兵服飾和裝備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考古資料。
御手俑馭手俑為駕駛戰車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
馭手俑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臂甲長及腕部,手上有護手甲,脛著護腿,脖子上圍有頸甲,頭上帶有巾幘及長冠,雙臂前舉作牽拉轡繩的駕車姿態。由於古代戰爭中戰車的殺傷力極強,因而馭手在古代戰爭特別是車戰中,地位尤為重要,甚至直接關係著戰爭的勝負。
車馬兵馬俑坑中的每乘戰車前都駕有四匹陶馬。
陶馬的大小和真馬相似,身長約2.10米,通高1.72米。
四馬的造型基本相同,均剪鬃縛尾,舉頸仰首,張口作嘶嗚狀。中間的兩匹服馬雙耳前聳,目光前視;兩側的驂馬脖頸分別向外側微微扭轉,躍躍欲行,異常神駿。
秦俑坑出土的陶馬,與秦始皇帝陵園內馬廄坑出土的真馬的體長、身高、身軀各部分的比例等基本相同,說明它們是以真馬作為原型塑造的。
馬的主要特徵是個頭較小、脖頸短、頭部寬闊,屬於河曲(今甘肅洮河一帶)馬種。
鞍馬鞍馬出土於二號俑坑,通首高1.72米,至髻胛高1.33米。
從馬的形體方面觀察,俑坑出土的陶馬個頭不大,頭部較重,鼻骨隆突,頸厚稍短,髻甲低,脊背寬博略向下凹,胸部較廣,四肢發育較好,屬於力速兼備的挽馬型,也是騎乘的良馬。
從雲夢秦簡有關律文看,鞍馬主要**於官府的廄苑。縣司馬掌管縣廄苑中軍馬的調教與選拔,因此軍馬的優劣與縣司馬有著直接的關係。秦向來以養馬著稱,到秦王朝時養馬業更盛,**和地方都有養馬的廄苑,以供騎兵和車兵的用馬。
2樓:
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被稱為“世界文化遺產八大奇觀”之一。世界考古學家們**,至少在未來一百年內世界上還沒有解開“秦始皇陵”之謎的技術。而它的墓穴一旦能夠開啟,它的價值將遠遠超過古埃及的金字塔。
它將成為人類最偉大的智慧的活化石。在專家們在修復的過程中發現了幾個堪稱世界第一的奇蹟,但這些都僅僅只是秦始皇皇陵的冰山一角。秦始皇究竟還留下了多少令世界匪夷所思的奇蹟呢?
向左轉|向右轉
向左轉|向右轉
向左轉|向右轉
御手俑出土於秦始皇二號坑,是一位英俊瀟灑的美男子。頭帶標誌軍階的長板冠、身著鎧甲與披膊,下身穿棉袍、棉褲,足登平口布履,腳踝處有絲戴繫縛,雙手做緊握韁繩狀,站立於戰車正前方。御手俑的職責是駕馭車馬,保護車馬進退得宜。
御手俑是秦代戰車的重要組成部分,再現了戰車部隊行進作戰的情形。看到這樣的帥哥,是不是有想帶回家的衝動呢?現在,很多景點都做了袖珍版的兵馬俑,還有相關的書籍,像《中國歷史密碼》、《秦始皇陵兵馬俑》等,把這些帶回家,也能隨時隨地看兵馬俑。
秦立射俑
向左轉|向右轉
秦兵馬俑簡介,秦兵馬俑的簡介
在陝西秦始皇陵東側衛 5千公尺處,有世界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它是在秦兵馬俑一號坑原址上於1979年修建而成。秦兵馬俑的發現,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並引來了參觀秦兵馬湧的熱潮,許多國家首腦參觀兵馬湧後盛讚不已。1978年,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 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蹟,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
秦始皇兵馬俑,秦始皇兵馬俑資料
秦兵馬俑全新資料 秦始皇兵馬俑從葬坑位於臨潼宴寨鄉,在秦始皇陵園東側1500公尺處。這是乙個浩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1974年春,當地農民在打井時,從2公尺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頭的碎片,一時議論紛紛。這一偶然發現,引起了考古部門極大的重視,從此揭開了塵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寶庫...
兵馬俑簡介,秦始皇兵馬俑的簡介
淺浮雕應該是先分部分燒好,再連起來,再在上面仔細塗抹一種細泥,最後再人工雕刻上的。秦始皇兵馬俑的簡介 兵馬俑 terracotta army terra cotta figures 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 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