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楊子電影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晷針的投影像鐘錶的指標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
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資料來計算時間。
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按慣例該做什麼,人們都過著一種按部就班的平靜生活。解放後,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對時間的要求遠非打更可以滿足了。
2樓:匿名使用者
一夜等分為五更,一更也等於現在的兩小時。
一更: 19-21點
二更: 21-23點
三更: 23-次日凌晨1點
四更: 1-3點
五更: 3-5點
又將更分為五點,古時一點合現在24分鐘,例如古代人說三更兩點就是指夜間11點48分。
古人還將一晝夜分為100刻,一刻合現在14分24秒。
古人規定,逢戌時(約合現在晚上七點至九點鐘)開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時,即合現在夜晚九點至十一點鐘;三更是子時,即夜間十一點至凌晨一點……五更是最後一更,已到寅時,即黎明前的三點至五點鐘了。
回答者:伯虎點香 - 同進士出身 七級 9-29 13:37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群英會蔣幹中計》有“來日四更造飯,五更開船”,“從巳時殺到未時”;施耐庵的《水滸傳》第一回“話說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
古代是如何打更的 敲幾下 怎麼敲 怎麼喊 什麼用
3樓:學院派魚多多
一、古代是如何打更的:
1、古代夜間每到一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敲鑼報時。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
2、更夫通常兩人一組,一人手中拿鑼,一人手中拿梆,打更時兩人一搭一檔,邊走邊敲。
3、打更人一夜要敲五次,每隔一個時辰敲一次,等敲第五次時俗稱五更天。
二、古代打更敲幾下,怎麼敲 :
1、落更(即晚上七點):
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2、二更(晚上九點):
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3、三更(晚上十一點):
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4、四更(凌晨一點):
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5、五更(凌晨三點):
一慢四快,聲音臺“咚——咚,咚,咚,咚!”。
三、古代打更怎麼喊:
1、落更(即晚上七點):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2、二更(晚上九點):
關門關窗,防偷防盜。
3、三更(晚上十一點):
平安無事。
4、打四更(凌晨一點):
天寒地凍。
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四、古代打更什麼用:
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一般城市都少有鐘錶,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
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人們都過著一種按部就班的平靜生活。打更也就成一門古老的職業。
4樓:匿名使用者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時,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如“咚——咚!咚!咚!咚!”。
也有地方用小鑼之類的配合的,如"洞洞當"代表二更,"洞洞洞當"代表三更,餘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