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無奈風起
四岳,中國上古傳說人物,相傳為共工後代。
四岳一說是共工的從孫,《國語·周語下》:「共之從孫四岳佐之。」因助禹治水有功,賜姓姜,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
堯曾向四岳諮詢誰是好的繼承人,「四岳鹹薦虞舜」,堯遂傳位給舜。舜年老時又問四岳:「有能奮庸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相事?
」四岳又推薦大禹,「伯禹為司空,可美帝功。」。
《史記》認為四岳是指四人,因此四岳回答時都是「鹹薦」「皆曰」,表示多人異口同聲,孔安國認為四岳指羲和四子。孔平仲認為四岳為一人。曹學佺認為四岳是乙個人。
王夫之在《尚書稗疏》論述四岳是四人。夏僎說:「凡此皆以四岳為一人,或謂四人,於經無害,故兩存之。
」所以四岳有兩種解釋,四岳是乙個人,共工從孫。四岳是四個人,是堯時四方的部落首領。而兩種說法都能解釋,但個人覺得四岳為四方首領更可信。
2樓:和藹的獨孤影雙
關於史記中的"四岳",兄弟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的觀點,這是乙個古文明研究專家的文章:
四岳究竟是幾個人?
四岳是一人還是多人?自古爭訟不已。《尚書·堯典》:
「帝曰:『諮四岳……』」孔安國認為四岳指羲和四子,而孔平仲和楊慎認為四岳是指一人。下文敘述堯與四岳對話,用「僉」,與《史記》「四岳鹹薦虞舜」(《五帝本紀》)。
「舜問四岳曰……皆曰……」(《夏本紀》)一樣,都用了表示多數的詞,是說四岳不止一人。
《國語·周語下》:「昔共工棄此道也……共工之從孫四岳佐之……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此一王四伯……申、呂雖衰,齊、許猶在……」。四岳是共工的從孫,封國為乙個,則四岳為一人。
可下文又稱「一王四伯」,
一、四對舉,使我們相信四岳為四人。
《尚書·堯典》:「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十有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嶽……」舜時已有到四岳巡守的制度。這是四方、四時觀念的反映,與羲和在四方觀測四時的理論一致。
四岳的事實已經存在,那麼四岳可以指四個人。《山海經·大荒西經》:「南嶽娶州山女,名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壽麻;壽麻正立無景,疾呼無響。
爰有大暑,不可以往。」南嶽指人(國族)。壽麻之國的地理位置應在赤道一帶,因為那裡「正立無影」,「有大暑」,北回歸線上夏至日能達到「正立無影」,但並沒有熱到「不可以往」。
《海內經》:「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合姓。」伯夷父為顓頊師,可知西嶽作為人名(族名)出現很早。
有這二例,說四岳為四人(諸侯或族名)是可以成立的。
《尚書·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堯舜時期已有百官,但百揆不是百人,而是一人。
《注》:「禹登百揆之任,舍司空之職。」同理,四岳也只能是一人——四方諸侯之長。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姜,太岳之後也。」《隱公二二一年》:
「許,太岳之胤也。」《國語·周語下》則說是四後之後。這裡的四岳是官職,與因四座高山得名的人(國族)無涉。
太岳與四岳當中,有乙個是形近造成的訛誤。《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
……」至今在本地敬拜的姜太公,留在靜海的民俗、地名、故事非常多,姜、尚、呂三姓自稱太公之後,有子牙河,子牙鎮及村,西釣台、小釣台相傳為太公垂釣處。太公的祖先不是名字叫四岳,而是擔任的官職叫四岳。江林昌先生說四岳封於申、呂,地在嵩山。
後代遷移,商朝時在陝西,周代又回到嵩山。太公望是「東海上人」,是渤海岸邊或黃海岸邊,已與商代申、呂之地相距很遠了。既有「子牙」地名,又有後裔聚於一地,全國再找不出第二處可與靜海相比。
因此,太公生活在沿海一帶。有關傳說在其後裔代代相傳,是可信的。
文獻中職為四岳的這位共工之從孫,只是歷任四岳中的一位。但被人們紀念的就是這一位。《尚書》和《史記》都把他看成是四個人,誤導了古今學人。
關於四岳和太岳,四岳與太岳為同一人,徐旭生先生認為太岳即嵩山,古代文獻無證據。太岳指山西霍縣東南的霍山,距共工之地(商周有龔、共國)不遠。雷首山,又名中條山、厲山、薄山等,今在山西垣曲縣。
共水源於此山(《山海經·中山經》)。鯀身死,其封地崇——嵩山封給了四岳,禹改封在陽翟,今為河南禹州。
四岳姓姜,是從炎帝經共工傳下來的,賜姓只是走形式,不用賜他也姓姜。如果認準了關於四岳被賜姓的記載,斷言比四岳早時無姜姓,就有問題了。《山海經·大荒東經》:
「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海外東經》:「黑齒國在其北」。
郭注:「……裸國南有黑齒國,船行一年可至也。」黑齒國在中美洲,少昊後裔,姜姓,是由於少昊族與炎帝族聯姻的結果。
今天在印第安人中是否還有姜姓?值得調查。
3樓:星空之沐
四岳是官名,有可能乙個人做,也有可能四個人做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絡
4樓:愛吃脖子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絡如下:
一、區別
1、定義不同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乙個。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現形式不同
文學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最早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
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文學, 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其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之藝術的範疇。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歷史是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本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
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絡。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
二、聯絡
歷史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同時又虛構部分,同時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價值觀的影響,會對歷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變,使得文學又更多的感**彩。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學性,因為歷史中隱藏著許多文學性的奧秘。歷史是一種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學奧秘,絕不會因為作家個人的情緒和價值觀而發生變化。人們常說:
「生活比**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發生的歷史。
文學有兩個作用:第乙個作用就是做夢,就是作家通過虛構來營造一種夢境。另乙個作用則恰好相反,不做夢,而是在細緻地觀察和了解事實之後,用文學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現這些事實。
巴爾扎克說:「**是乙個民族的秘史。」說的就是文學與歷史的關係。
這恰好也是《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關係,《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之間其實是一脈相承的,並不存在價值觀的彼此對立和歷史事實的全然不同
它們之間最大的不同,是《三國演義》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學手法,來表現《三國志》裡面所記載的歷史事實。從這個意義上講,《三國演義》其實就是一部歷史書,它的歷史學價值可以與《三國志》相得益彰。
5樓:我是劉翔
歷史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是真實存在的不可更改的。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同時又虛構部分,同時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價值觀的影響,會對歷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變,使得文學又更多的感**彩,二不是百分之百的忠於歷史的原型。
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6樓:告別安琪
歷史是文學的乙個側面面,文學記錄歷史。
就像魚兒和水的關係,歷史就是水,文學就是魚。沒有文學歷史照樣存在,但缺少思考;沒有歷史文學根本無從談起。
文學: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和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產生了所謂的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之分。
歷史: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乙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乙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
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歷史與文學
7樓:匿名使用者
文學和歷史關係是深遠而複雜的,文學歷史觀是文藝理論中的乙個重要環節,重主觀和傾向客觀構成了文學、歷史的重要區別。文學以審美精神文化形態言說歷史,精神文化性顯示文學在對歷史的關注中,更注重其精神文化內涵的揭示,文學的"歷史回歸"應是價值的回歸、精神的回歸和人文關懷的回歸。
從發生學的角度來看,文、史二者共同擁有「人學」內涵,即歷史是人的歷史,而文學從來都是「人學」,自古都有「文史不分」的傳統。在西方,亞里斯多德早就指出文、史的差別在於描寫可以發生的事,敘述已發生的事,我國明清時期的金聖嘆也以「因文生事」和「以文運事」說明了二者的
杜甫寫的一首詩《望嶽》,是近體詩還是古體詩
枯木刀 望嶽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期漫遊齊趙時所作,詩寫泰山景色的雄奇秀麗,以及登上日觀峰的新奇感受。杜甫早年,近體詩還未定格,更未流行。杜甫本人,則是在晚期才喜歡上律詩的。很多古代名詩,都是古體...
嶽麓書院成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的條件是那些
正嶽麓書院位於長沙市嶽麓山下,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五代 958年 智睿等二僧辦學。北宋開寶九年 976年 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嶽麓書院 嗣後,歷經宋 元 明 清各代,至清末光緒二十九年 1903年 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後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範學校 湖南工業專門學校...
稜的是香蕉還是芭蕉,四個稜的是香蕉還是芭蕉?
巧米樂 四個稜的是香蕉,芭蕉是三個稜。芭蕉 musa basjoo sieb.et zucc.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很大,長橢圓型,花白色,果實跟香蕉很相似。常綠大型多年生草木。莖高達3 4米,不分枝,叢生。葉大,長可達3米,寬約40釐米,呈長橢圓形,有粗大的主脈,兩側具有平行脈,葉表面淺綠色,葉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