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百度文庫精選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
原發布者:李鵬亞
中秋節的小知識
【篇一:傳統節日小知識】
春節(新年)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從臘月初八開始,一直過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為高潮。春節時間延續長、地域跨度廣,節日活動豐富,是我國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歷史最悠久、最熱鬧的傳統節日。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為春節。
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節。
春節過去也叫元旦。
正月十五元宵節(燈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宋代更重視元宵節,3a
2樓:一兩清歡一壺酒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 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 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 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 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3樓:匿名使用者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
4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節的命名**於中國的農曆,農曆中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是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係。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裡舉行,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
5樓:心上楓葉紅
起源各地民眾歡慶中秋節(9)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
“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發展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據歷史學家推斷,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後擴散到民間的。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
間裡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吳自牧《夢樑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
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
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
……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
“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雲:“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遊徹曉。
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
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
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譁,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
”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習俗
6樓:zanier科技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有:
1、觀潮: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
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2、燃燈: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
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3、猜謎: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擴充套件資料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
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7樓: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祭月節、仲秋節、拜月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㿌/p>
8樓:司寇博智流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的別稱也很多:“八月節”、“八月半”、“月節”、“月夕”等等;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團圓節”一詞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關於中秋節起源的還有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所以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9樓:矯綠柳幸錦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姨岳父大人去世了,甥女婿是先哭靈還是先磕頭?為什麼先磕頭還得哭靈?先哭靈就不用磕頭了
這應該是各個地方風俗習慣。一般來講,甥女婿是不需要哭靈或者說其他事情的,除非對方沒有其他晚輩。磕頭的話,這個事情基本上各個地方都是通用的,畢竟那是長輩過世 這是你們當地的喪葬習俗。有的地方不這樣。但有的地方和你們這兒大概差不多。所以這沒有必要問為什麼,就是自古以來。祖宗八代以上規定下來的。一定是先磕...
岳父去世了岳母送給我岳父生前帶的玉,我能帶嗎
嚷酚袒湯 可以帶,這是老人送的祝福是最好的祝福。 雙子 這也算是傳家之寶,戴之無妨。 來自客家土樓不屈不撓的藍精靈 沒事,人家還有家傳寶呢!我岳父去世,為什麼繼承權只有岳母和我岳父的媽媽,而沒有我妻子呢? 正常來說是有的,父母 配偶 子女都是第一繼承人。除非有遺囑,或者其他特殊情況,比如你們沒有盡到...
表叔堂叔親叔表姨親姨堂姨表姑親姑堂姑表舅親舅堂舅的子女後代們,哪些是表親,哪些是堂親
不晚 沒有這麼複雜,按照本來的姓氏都跟爸爸姓,跟你是同一家姓氏的就是堂親。不是一個姓氏的就是表親。 都市新 這種關係一時答不上來,你可以找老人們慢慢的縷縷這種複雜的關係。 小詩詩和吹雪 一句話,你媽媽那邊的親戚無論是她的表親還是堂親一律是你的表親,如果是爸爸那邊的,與你是同一個姓氏的都是你堂親,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