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沒有,會使問題複雜化,那個病主要是心裡輔導,輸導,開導
2樓:匿名使用者
易筋經是一種以強身壯力為主的鍛鍊方法,「易」有變易的意思,「筋」指筋脈。它的主要特點是動靜結合,內靜以收心調息,外動以強筋壯骨。
易筋經健身之法,首見於《易筋經》,該書據近人考證為明代天台紫凝道人於天啟四年(2023年)撰成。
【基本內容和方法】
易筋經包括內功和外功兩種鍛練方法,各有12勢。易筋經內功採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勢,借呼吸誘導,逐步加強筋脈和臟腑的功能。大多數採取靜止性用力。
呼吸以舒適自然為宜,不可迸氣。古代相傳的易筋經姿式及鍛鍊法有12勢,即韋馱獻杵(有3勢)、摘星換斗、三盤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馬刀、青龍探爪、臥虎撲食、打躬勢、工尾勢等。易筋經外功注重外壯,《易筋經外經圖說》指出:
「凡行外壯功夫,須於靜處面向東立,靜慮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須使其氣貫兩手,若一用力則不能貫兩手矣。每行一式,默數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間斷。行第一式自覺心思法則俱熟,方行第二式。
速者半月,遲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貫上頭頂。此煉力煉氣,執行易筋脈之法也。」
(一)易筋經內功
1.預備姿勢併步,頭端平,目向前平視,下頦微向裡收;含胸,直腰拔背,蓄腹收臀;鬆肩,兩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五指併攏微屈,中指貼近褲縫;兩腿伸直,兩腳相靠,足尖併攏;口微並,舌抵上顎,定心息氣,神情安詳。
2.韋馱獻杵勢(第1勢到第3勢)。
(1)第1勢「定心息氣,身體立定,兩手如拱,心存靜極」。
「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左足向左平跨一步,兩足之距約當肩寬,足掌踏實,兩膝微鬆。雙手向前徐徐上提,在胸前成抱球勢,鬆肩,略垂肘,兩掌心內凹,五指向內微屈,指端相對,約距4~5寸。
或取合掌勢:鬆肩,平肘,掌心相合,兩手環拱,手指對胸,中指平喉結,要求肩、肘、腕在同一水平面上。
(2)第2勢「足指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兩足分開,其距約當肩寬,足掌踏實,兩膝微鬆;直腰收臀,含胸蓄腹;上肢一字平開,掌心向地;頭如頂物,兩目前視。�
(3)第3勢「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顎抵,鼻能調息覺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兩足分開,其距約當肩寬,足尖著地,足跟提起;腿直,蓄腹收臀;兩掌上舉高過頭頂,掌心朝天,四指併攏伸直,拇指與其餘四指分開約成直角,兩中指之距約為1寸;沉肩,肘微曲;仰頭,目觀掌背,舌抵上顎,鼻息調勻。收勢時,兩掌變拳,旋動前臂,使拳背向前,然後上肢用勁,緩緩將兩拳自上往下收至腰部,拳心向上;在收拳同時,足跟隨勢緩緩下落,兩拳至腰時,兩足跟恰落至地。
3.摘星換斗勢「單手高舉,掌須下復,目注兩掌,吸氣不呼;鼻息調勻,用力收回,左右同之」;「隻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註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收回左右侔。」
(1)右足稍向右前方移步,與左足成斜八字形(右足跟與左足弓相對,相距約一拳),隨勢身向左微側。
(2)屈膝,提右足跟,身向下沉成右虛步;兩上肢同時動作,左手握空拳置於腰後,右手指掌握如鈎狀下垂於襠前。
(3)右鉤手上提,使肘略高於肩,前臂與上臂近乎直角,鉤手置於頭之右前方。
(4)鬆肩,屈腕,肘向胸,鉤尖向右;頭微偏,目注右掌心,舌抵上顎;含胸拔背,直腰收臀,少腹含蓄,緊吸慢呼,使氣下沉;兩腿前虛後實,前腿虛中帶實,後腿實中求虛。左右兩側交替鍛鍊,姿勢及要求相同。
4.倒拽九牛尾勢「小腹運氣空松,前跪後腿伸直,二目觀拳,兩膀用力。」「兩后伸前屈,小腹運氣空松,用力在於兩膀,觀拳須註雙瞳。」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其距較兩肩為寬),兩足尖內扣,屈膝下蹲成馬襠勢;兩手握拳由身後劃弧線形向襠前,拳背相對,拳面近地;隨勢上身略前俯,鬆肩,直肘;昂頭,目前視。
(2)兩拳上提至胸前,由拳化掌,成抱球勢,隨勢直腰;肩鬆肘曲,肘略低於肩;頭端平,目前視。
(3)旋動兩前臂,使掌心各向左右(四指併攏朝天,拇指外分,成八字掌,掌應挺緊),隨勢運勁徐徐向左右平(分)推至肘直;鬆肩,直肘,腕背屈,腕、肘、肩相平。
(4)身體向右轉側,成右弓左箭勢(面向左方)。兩上肢同時動作,右上肢外旋,屈肘約成半圓狀,拳心對面,雙目觀拳,拳高約與肩平,肘不過膝,膝不過足尖;左上肢內旋向後伸,拳背離臀,肩鬆,肘微屈,兩上肢一前(外旋)一後(內旋)作螺旋勁,上身正直,塌腰收臀,鼻息調勻。左右兩側交替鍛鍊,姿勢相同。
5.出爪亮翅勢「掌向上分,足趾拄地,兩脅用力,並腿立直;鼻息調勻,目觀天門,牙咬;舌抵上顎,十指用力,腿直;兩拳收回,如挾物然。」「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1)兩手仰掌沿胸前徐徐上提過頂,旋腕翻掌,掌心朝天,十指用力分開,虎口相對,中、食指(左與右)相接;仰頭,目觀中指、食指交接之處,隨勢足跟提起,離地約3~4寸,以兩足尖支援體重。肘微曲,腰直,膝不得屈。
(2)兩掌緩緩分開向左右而下,上肢成一字並舉(掌心向下),隨勢足跟落地;翻掌,使掌心朝天,十指仍用力分開,目向前平視,肩、肘、腕相平,直腰,膝勿屈。
6.九鬼拔馬刀勢「單膀用力,夾抱頸項,自頭收回,鼻息調均,兩膝立直,左右同之。」「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1)足尖相銜,足跟分離成八字形,腰實腿堅,膝直足霸。同時兩臂向前成叉掌立於胸前。
(2)運動兩臂,左臂經上往後,成鉤手置於身後(鬆肩,直肘,鉤尖向上);右臂向上經右往胸前(鬆肩,肘略屈,掌心向左,微向內凹,虎口朝上),掌根著實,蓄勁於指。
(3)右臂上舉過頭,由頭之右側屈肘俯掌下覆,使手抱於頸項。左手鉤手化掌,使左掌心貼於背,並在許可範圍內盡可能上移。
(4)頭用力上抬,使頭後仰;上肢著力,掌用勁下按,使頭前俯,手、項爭力。挺胸直腰,腿堅腳實,使勁由上貫下至踵。鼻息均勻,目微左視。
(5)運動兩臂,左掌由後經下往前,右上肢向前回環,左右兩掌相叉立於胸前。左右交換,要領相同。
7.三盤落地勢「目注牙呲,舌抵上顎,睛瞪口裂,兩腿分跪;兩手用力抓地,反掌托起,如托千金,兩腿收直。」
「上顎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兩掌翻齊起,千重有加,瞪睛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兩足之距較肩為寬,足尖內扣,屈膝下蹲成馬襠勢,兩手叉腰,腰直胸挺,後背如弓,頭端平,目前視。
(2)兩手由後向前抄抱,十指相互交叉而握,掌背向前,虎口朝上,肘微屈曲,肩鬆;兩上肢似一圓盤處於上胸。
(3)由上勢,旋腕轉掌,兩掌心朝前。運動上肢,使兩掌向左右(劃弧線)而下,由下成仰掌沿腹胸之前徐徐運勁上托,高不過眉,掌距不大於兩肩之距。
(4)旋腕翻掌,掌心朝地,兩掌(虎口朝內)運勁下按(沿胸腹之前)成虛掌置於膝蓋上部。兩肩鬆開,肘微屈曲,兩臂略向內旋;前胸微挺,後背如弓,頭如頂物,雙目前視。
8.青龍探爪勢「肩背用力,平掌探出,至地圍收,兩目注平。」「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氣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注平,息調心謐。」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兩足之距約當肩寬,兩手成仰拳護腰勢。身立正直,頭端平,目前視。
(2)左上肢仰掌向右前上方伸探,掌高過頂,隨勢身略向右轉側,面向右前方,目視手掌,鬆肩直肘,腕勿屈曲。右掌仍作仰拳護腰勢。兩足踏實勿移。
(3)由上勢,左手大拇指向掌心屈曲,雙目視大拇指。
(4)左臂內旋,掌心向下,俯身探腰,隨勢推掌至地。膝直,足跟不離地,昂首,目前視。
(5)左掌離地,圍左膝上收至腰,成兩仰掌護腰勢,如本勢(1)。左右手交替前探,要領相同。
9.臥虎撲食勢「膀背十指用力,兩足蹲開,前跪後直,十指拄地,腰平頭昂,胸向前探,鼻息調勻,左右同之。」
「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1)右腿向右跨出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左僕腿勢(左腿伸直,足底不離地,足尖內扣)。兩掌相疊,扶於右膝上。直腰挺胸,兩目微向左視。
(2)身體向左轉側,右腿挺直,屈左膝,成左弓右箭勢,扶於膝上之兩掌分向身體兩側,屈肘上舉於耳後之兩旁,然後運勁使兩掌徐徐前推,至肘直。鬆肩,腕背屈,目注前方。
(3)由上勢,俯腰,兩掌下按,掌或指著地,按於左足前方之兩側(指端向前,兩掌之距約當肩寬),掌實,肘直,兩足底勿離地,昂首,目前視。
(4)右足跟提起,足尖著地,同時在前之左腿離地後伸,使左足背放於右足跟上,以兩掌及右足尖支撐身體。再屈膝(膝不可接觸地面),身體緩緩向後收,重心後移,蓄勁待發。足尖發勁,屈曲之膝緩緩伸直。
兩掌使勁,使身體徐***,身應盡量前探,重心前移;最後直肘,昂起頭胸,兩掌撐實。如此三者連貫進行,後收前探,波浪形地往返進行,猶如臥虎撲食。左右交換,要領同左側。
10.打躬勢「兩肘用力夾抱後腦,頭前用力探出;牙咬舌抵上顎,躬身低頭至腿;兩耳掩緊,鼻息調勻。」「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口更齒牙關;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閒;舌尖還抵顎,力在肘雙彎。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兩足之距比肩寬,足尖內扣。兩手仰掌徐徐向左右而上,成左右平舉勢。頭如頂物,目向前視,鬆肩直肘,腕勿屈曲,立身正直,腕、肘、肩相平。
(2)由上勢屈肘,十指交叉相握,以掌心抱持後腦。勿挺胸凸臀。
(3)由上勢,屈膝下蹲成馬襠勢。
(4)直膝彎腰前俯,兩手用力使頭盡向胯下,兩膝不得屈曲,足跟勿離地。
11.工尾勢(掉尾勢)。「膝直膀伸躬鞠,兩手交推至地,頭昂目注,鼻息調勻。「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壹志。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為志。」
(1)兩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舉過頂,雙目視掌,隨掌上舉而漸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
(2)由上勢,十指交叉而握,旋腕反掌上託,掌心朝天,兩肘欲直,目向前平視。
(3)由上勢,仰身,腰向後彎,上肢隨之而往,目上視。
(4)由上勢俯身向前,推掌至地。昂首瞪目,膝直,足跟不離地。
(二)易筋經外功
練功時,早晨面向東立,消除雜念,聚精會神,通身不必用力,使「氣」貫於兩手。邊作邊默念數字。練熟一式後再做下一式,熟練後連貫練習。各式鍛鍊方法如下。
(1)第1式:兩腳分開,距離同肩寬;兩眼向前看,兩肘稍曲,掌心向下;每默數一字,手指向上一翹,手掌向下一按;一翹一按為1次,共默數49次。
(2)第2式:兩手放在大腿前面,握拳,拇指伸直,兩拇指端相對;每默數一字,拇指向上一翹,四指一緊,一翹一緊,共默數49次。
(3)第3式:兩手拇指先屈於掌內,然後四指握拳;兩臂垂於體側,拳孔向前;每默數一字,將拳一緊,緊後即松,一緊一鬆為1次,默數49次。
(4)第4式:兩臂從下向前緩緩舉起,高與肩平,兩肘稍曲,拳心向對(1尺左右);每默數一字,將拳一緊,緊後即松,一緊一鬆,默數49次。
(5)第5式:兩臂緩緩向上舉,拳心推對,兩臂稍屈;兩臂不可緊靠頭部,上舉時兩腳跟提起;每默數一字,將拳一緊,兩腳跟一起一落,默數49次。
(6)第6式:兩臂左右平舉,屈肘,兩拳對兩耳(距離1寸),虎口對兩肩;每默數一字,將拳一緊,緊後即松,一緊一鬆為1次,默數49次。
(7)第7式:兩臂左右側平舉,高與肩平,虎口向上,兩肩略向後仰,胸部略向前,兩臂上舉同時腳趾離地,腳掌著地;每默數一字,將拳一緊,緊後即松,一緊一鬆為1次,默數49次。
(8)第8式:兩臂向前平舉,高與肩平,兩肘不屈,兩拳距離5~6寸,虎口向上;每默數一字,將拳一緊,緊後即松,一緊一鬆為1次,默數49次。
(9)第9式:兩臂左右分開,屈肘至胸部,然後翻兩拳向外至鼻前,兩拳距離約2寸,拳心向外;每默數一字,將拳一緊,緊後即松,一緊一鬆為1次,默數49次。
(10)第10式:兩上臂左右平舉,兩前臂向上直豎,虎口對兩耳;每默數一字,將拳一緊,緊後即松,一緊一鬆為1次,默數49次。
(11)第11式:兩臂落下,兩掌翻轉至臍下兩旁,兩拇指離臍1~2分;每默數一字,將拳一緊,緊後即松,一緊一鬆為1次,默數49次。
(12)第12式:兩手鬆開,兩臂下垂,然後兩臂前平舉,手心向上,腳跟同時提起,腳跟落下時,兩手還原,重複3次。
【自我保健應用】
易筋經內功運動量較大,動作難度亦較高,一般全套鍛鍊只適用於體力較好的青壯年或慢性病患者。可顯著地改善體質,祛病強身。易筋經外功因其主要運動指掌及上肢,可普遍地適用於各年齡層的健康人及慢性病患者,通過上肢運動而運氣壯力、活血舒筋,影響全身。
【注意事項】
體質虛弱者慎用內功練法,特別是其中的「臥虎撲食勢」,運動量及難度都較大,心臟病及哮喘發作期忌用。上述患者採用外功練法時,亦宜減少每式操作次數,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本法注重動靜結合,一方面在練功方式上強調動功與靜功的密切結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練功時要「動中靜」,即保持精神寧靜的狀態,全神貫注,呼吸自然;練靜功時要「靜中動」,即在形體外表安靜的姿勢狀態下,保持氣息運動的和諧。只有動靜結合,意、氣、體三者互相配合,才能煉精化氣氣生神,內養臟腑氣血,外壯筋骨皮肉。
易筋經外功採用默念法可促使機體寧靜和機能的調整。
易筋經內功是近人據易筋經十二勢而改編的,因其有顯著的強身壯力之效,故現代普遍採用作為推拿醫生的基本功訓練方法之一。
請了解耳機音質的人進來
先鋒se mj21吧!我個人覺得挺不錯。而且這款耳機是採用塑料材質的,不含線的情況下重量僅有110克,並且可以輕鬆摺疊,方便攜帶出門。另外,在引數方面,這款耳機阻抗僅為32歐姆,靈敏度為103db,大部分隨身音源即可輕鬆驅動。還有乙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這款耳機的價效比高,而且外表時尚 潮流.同樓上,k4...
瞭解下太陽 進來看看吧
阿k第八季 10個太陽只是傳說 50億年前到現在 我們美麗的太陽一直孤獨到現在 太陽的結構是有氫元素和氦組成的一個離子體 外圍存在部分氣體 太陽的結構 太陽的結構從裡向外主要分為 中心為熱核反應區,核心之外是輻射層,輻射層外為對流層,對流層之外是太陽大氣層。從核物理學理論推知,太陽中心是熱核反應區。...
想了解考研機構的進來看看
看了一些關於考研的帖子,有超過90 的和萬學海文有關係,十分好奇就查了下萬學海文到底是怎麼樣的。2006年8月,海文考研成功獲得來自前程無憂創始人鳳允雷先生和著名投資機構華興資本的鉅額投資,成立了萬學教育科技 在雄厚的資本支援下,將海文考研的全國分校進行優化改革,全面公升級,然後在全國範圍內開始了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