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哪的流浪者
鑑別開元通寶的方法如下
1、聽聲音
開元通寶屬於初唐時期的錢幣,製作工藝十分細膩,在選料方面很有講究。但因其已經發行很久,到了今天錢幣的內部難免會發生一些變化。當銅被氧化之後,可以將真正的開元通寶仍在地上,此時會聽到一種暗啞低沉的聲音,而假冒偽劣的古錢幣則是會發出清脆的聲音。
2、聞氣味
真正的開元通寶大多都是從土中挖掘出來的,會散發出純正的泥土芳香。而假的錢幣色繡是人工做出來的,會產生一定的化學反應,聞起來會有一種刺鼻的味道。
3、看密度
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可以拿與幾個開元通寶相同質量或相同體積的同種物質,真品的開元通寶在相同質量的情況下,體積也相同;而偽品在相同質量的情況下,體積比它同一種物質大,在相同體積的情況下,質量比它同一種物質小。
2樓:
唐武德四年鑄開元通寶。鑄行近三百年,版別、樣式繁多,傳世豐富。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右桃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雙桃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雙月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巨星 4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星 1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下星 1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三月 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四月 2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左右月 35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同心結 7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金質 800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銀質 20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雙“洪” 2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雙“興” 14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京” 12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宣” 1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平” 2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丹” 3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大“平” 1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小“平” 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永” 13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下“永” 15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下“福” 6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福” 15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右“福” 10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丹” 85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右“桂” 6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左“廣” 8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右“廣”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太平藍大王” 15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藍”三雲 180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上“樑”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倒“樑” 3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梓”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鄂”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反“京” 40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京”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昌”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益”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洛”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襄” 5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藍” 4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越”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宣”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潭” 8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潤”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興” 3元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兗” 8元
開元通寶隸書折十唐代 1600元
開元通寶隸書當十折三型唐鑄 無定價
開元通寶隸書小平唐鑄 1元
另外在網上幫您找了一些背景資料,僅供參考:
《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
”“錢”,從此成為重量單位,十錢一兩的進位制由此誕生了。
大唐國祚近三百年,其間所鑄開元通寶錢的版別、樣式繁多,傳世品很豐富。從傳世的開元通寶錢看,唐朝前期鑄造的開元通寶錢,製作精良,字跡清晰,直徑為2.4釐米,重3.
6克;唐玄宗以後鑄造的開元通寶錢,文字不夠勻稱;唐德宗以後鑄造的開元通寶錢,比較粗陋,直徑和重量都略小一些。
《舊唐書·食貨志》還說:“開元錢之文,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及書,時稱其工。”歐陽詢是唐初著名的書法家。
他擅長楷書,以“平正中見險絕”,在書壇上獨樹一幟,對後世影響很大。但“開元通寶”四個字,“含八分及隸體”,寫得方圓兼備,端莊渾厚,頗能顯示大唐文化相容幷包的博大胸襟。
拿出一枚“開元通寶”錢,按上下右左順序讀錢文,稱“直讀”,為“開元通寶”。“開元”是“開創新紀元”的意思;“通寶”是“在國內通行寶貨”的意思。《舊唐書》和《新唐書》都直讀它。
如果“旋讀”,也就是按上右下左順序,如時針旋轉,讀為“開通元寶”,意思是“開始通行的主要貨幣”,完全講得通。《舊唐書·食貨志》雖然承認旋讀“其義亦通”,但卻斥之為“流俗”的讀法。其實,在唐朝官方文獻中也有旋讀開元錢文的。
如舊題唐玄宗御撰的《唐六典》,李林甫等奉敕作注,卷二十二的注中就說:“皇朝武德中悉除五銖,更鑄開通元寶錢。”再如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宣佈別鑄以一當十的乾元重寶詔書中說:
“其開通元寶者依舊行用。”這件詔書收在《冊府元龜》裡,不過在它編入《舊唐書·食貨志》時,卻改為“開元通寶”。實際上,該錢文的直讀與旋讀在唐朝都存在,只是後來直讀佔了上風,成為主流。
另外,直讀錢文的語義,才更能讓人們感受大唐王朝開拓進取、蓬勃向上的朝氣,也更符合唐朝初期的時代精神。
有些開元通寶的錢背上鑄造有短弧狀凸起線,被稱為“月紋”。月紋是怎麼來的呢?原來,鑄造開元通寶的技術已經不再用傳統的範鑄,而是採用母錢翻砂鑄造法。
母錢翻砂鑄造法,要先用蠟製成樣錢,再依樣錢翻製成錢模,最後澆鑄銅液,就能造出銅錢。用母錢冶鑄貨幣,既可以節約鑄錢成本,又使得工藝流程合理,產量成倍增長。
唐玄宗時的才子鄭虔在《會稡》中說:當年負責鑄造開元通寶錢的給事中歐陽詢進上蠟樣,文德皇后觀賞時無意中用指甲掐下一個印痕。這樣,蠟樣翻成錢模,再鑄成錢,錢背上就留下了月紋。
可是,這個說法經不住推敲。因為武德年間皇帝是高祖李淵,李世民還沒有做皇帝,又哪來的文德皇后呢?後來,有人發現這這個漏洞,將文德皇后改為太穆皇后。
太穆皇后是高祖李淵的夫人竇氏。甚至還有人將文德皇后換成楊貴妃。總之,說法越來越離譜,使人無法相信。
開元通寶錢傳世品很豐富。我們發現帶月紋的開元通寶錢不只一種,有帶一道月紋的;有帶兩道,甚至三道月紋的;還有月紋上再加一個星的。這就徹底否定了文德皇后也好、太穆皇后也好、楊貴妃也好,無論是誰在觀賞蠟樣時無意中用指甲掐下一個印痕的說法。
我們認為,對開元通寶錢背上出現月紋合理的解釋是:鑄錢的工匠們留下的用來區分版別、鑄監、鑄局的標記,同時帶有防止偽幣的作用。
開元通寶錢的問世,結束了自西漢以來延續七百餘年以重量五銖命名鑄幣的傳統,開創了通寶、元寶錢體系。自武德四年鑄行開元通寶錢起,至2023年“洪憲通寶”止,通寶、元寶錢體系沿用了近一千三百年,其生命力之長久,在世界貨幣史上罕見。
3樓:寧缺毋濫
第一、看文字,它選擇的文字是歐陽詢所寫的,所以說,其中的文字氣息和神韻是假幣無法模仿的,如果看到過假幣就會發現,它的手法是很不自然的,給人感覺是牽強而且很做作的,文字的神韻也因此而大打折扣。
第二、看開元通寶的成分和顏色,**是鏽和銅結合在一起的,給人感覺是鏽色入骨,而且不容易出現脫落情況,假幣的鏽只是在表面,你只要用醋一擦就會脫落,另外,因為真的錢幣距離現在已經很久了,它的內部成分也有了很大程度變化,重量也會比原本的重量更輕一些,你只要掂一掂就能夠分辨出真假。
第三、通過聲音來判斷開元通寶的真假,因為真幣距離現在已經很久了,所以,不會再有新銅的火氣存在,在經過氧化一樣,聲音往往會比較沉悶,不會是清脆的,而如果是新鑄造出來的假幣則會發出清脆的敲擊聲。
上面就是開元通寶的真假鑑別方法,其實,它的鑑別方法不是特別困難,只要你在購買時候留意觀察就會發現,但是,這也要求你必須要有足夠的經驗和技巧,如果是新手,可能鑑別的難度就會比較大,因此,建議新手朋友一定要熟練掌握真偽鑑別技巧以後再下手。
4樓:
開元通寶,早期光背無文,小平直徑2.4釐米左右,並鑄有當十型錢,直徑2.8釐米左右,與乾元重寶當十錢差不多,而沒有鑄折十型錢的開元通寶,屬於後期仿造,當十與折十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中期鑄小平背面有**,晚期背面鑄記址及**。還有一種開爐大錢,屬於紀念意義的錢。開元通寶有小平,當十,及開爐大錢三種,其它折三,折十的都是後期的意造品,假開元錢。
5樓: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正值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隋唐國公,太原留守李淵趁機起兵,攻克隋都大興,自封唐王,立隋煬帝孫楊侑為帝。不久廢楊侑並自立為帝,改大興為長安,建立唐朝,隋亡。
唐朝初建,為統一全國,簡化軍餉籌集步驟,故唐朝建國伊始仍然沿用五銖錢。在唐朝始鑄開元通寶之前,始於漢代的五銖錢在全國已流通700餘年之久。期間歷經王朝盛衰,大小輕重已無統一標準。
即使是版式最簡單的隋五銖也有大小多種規格。再加上前代的北周,北齊和南朝錢幣的流通,通貨之狀極其混亂,又由於隋末戰亂,貨幣大幅貶值,百姓生活非常困苦。所以當唐朝局勢穩定後,為適應其統治需要,於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頒詔廢五銖錢,由唐高祖李淵親自主導,給事中歐陽詢監製,改鑄統一的開元通寶。
誠心請教各位朋友,開元通寶怎樣鑑別真假,一般是什麼**,通過什麼渠道可以**,我家裡有幾斤
6樓:哈里魔術師
左下角可能為真,其餘全部為假。銅幣是國家鑄造的,鑄造工藝代表了當時國家最高的技術標準和審美,首先不說年代,而從器型上看,你這幾個錢幣內孔不方正,外緣不等距,字型大小不一,橫豎不平,屬於粗製濫造的仿品,如果當時的工匠膽敢造出這麼粗陋的錢幣那是要坐牢的。
7樓:0532星雲
全部是真品但是不值錢,一分錢都不值!你還是自己收藏吧
8樓:匿名使用者
全部真品,低檔東西做假成本不夠,把右上角那枚照個大圖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