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八人的合稱,始於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孟縣)人,祖籍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
蘇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蘇轍(1039-1112)
北宋時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位成都市西南)人。字子由,號穎濱遺老。為北宋著名文學家,又有「小蘇」之稱。曾鞏
(1019--1083)宋代散文家。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世稱南豐先生。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他的散文緊貼社會、政治和人生的實際問題,直接為他的政治鬥爭服務。
2樓:析西
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1]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2]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理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3][4]。
柳宗元遺族所建柳氏民居,現位於山西晉城市沁水縣文興村,為國家4a級景區。[5]
曾鞏(2023年9月30日—2023年4月30日),字子固,江右人,[1]出生於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
曾鞏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佔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嘉祐二年(1057),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
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寧五年(1072)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元豐四年(1081),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
元豐六年(1083),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追諡為「文定」。[2]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衝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
王安石(2023年12月18日-2023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1]
慶曆二年(2023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2023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
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2023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2023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鍾山,追贈太傅。
紹聖元年(2023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乙個新的高度。
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乙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歐陽修(2023年8月1日-2023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1]漢族,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籍貫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2]
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2023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3]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其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
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3]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蘇軾(2023年1月8日-2023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1][2][3]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4][5]
嘉祐二年(2023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2023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諡「文忠」[4]。
[6]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4];散文著述巨集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蘇轍(2023年3月18日[1]-2023年10月25日[2]),字子由,一字同叔[3],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2023年),蘇轍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留守推官。此後隨張方平、文彥博等人歷職地方。
宋哲宗即位後,入朝歷官右司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位列執政。哲宗親政後,因上書諫事而被貶知汝州,連謫數處。宰相蔡京掌權時,再降朝請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築室於許州。
政和二年(2023年),蘇轍去世,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諡「文定」。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4]。其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歎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5]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
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欒城集》等行於世。
蘇洵(2023年5月22日—2023年5月21日),字明允,一說自號老泉,[1][2]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蘇洵擅長於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諡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3]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後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曆都**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
其後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
元豐元年(2023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1]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有《韓昌黎集》傳世。
3樓:市幼霜
韓愈(768-824) 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河南人,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地位崇高,蘇東坡稱讚他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氣勢巨集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簡勁、邏輯嚴整、融會古今,無論是議論、敘事或抒情,都形成獨特的風格,達到前人不曾達到的高度。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祖籍河東,世稱柳河東,生於長安,貞元初年進士,官監察御史。
順宗時,王叔文執政,他任禮部員外郎,銳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敗,他也被貶為永州司馬,遷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於柳州。
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 作為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對六朝以來籠罩文壇的綺靡浮豔文風,提倡質樸流暢的散文。著有《柳河東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歐陽修(1007-1072) 字永叔,祖籍江南西路吉州永豐縣(今屬江西)號」醉翁」、」六一居士」,傑出博學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運動的卓越領導 ,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憂國憂民,剛正直言,歐陽修宦海公升沉,歷盡艱辛,但是創作卻」愈窮則愈工」。他取韓愈」文從字順」的精神,極力反對浮靡雕琢、怪僻晦澀的」時文」,提倡簡而有法、流暢自然的風格,作品內涵深廣,形式多樣,語言精緻,富情韻美和**性。
許多名篇,如《醉翁亭記》、《秋聲賦》等,已千古傳揚。 三蘇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人。蘇洵和他兒子蘇軾、蘇轍被合稱為「三蘇」。
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論和政,他繼承了《孟子》和韓愈的議**傳統,形成自己的雄健風格,語言明暢,理反覆辨析,很有戰國縱橫家的色彩;有時不免帶有詭辨氣息,是其短處。著有《嘉佑集》。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
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有多方面的創作才能,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獨到的成就。世稱蘇東坡。 蘇轍(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號欒城,晚號穎濱遺老,四川眉山人。
他在父兄的薰陶和影響下,自幼博覽群書,抱負巨集偉。宋徽宗繼位,他遇赦北歸,寓居穎昌,閉門謝客,潛心著述,過了十二年閒適而孤獨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終年七十四歲。
著有《欒城集》、《欒城後集》。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號半山,曾封荊國公,後人稱王荊公,諡文,又稱王文公。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中國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簡潔、富於哲理、筆力豪悍、氣勢逼人、詞鋒犀利、議論風生,開創並發展了說理透闢、論證嚴謹、邏輯周密、表達清晰、熔 事和議論於一爐的獨特散文文體。
曾鞏(1019-1083) 字子固,建昌軍南豐縣人(屬今江西),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的曾鞏,資質警敏聰慧;成年後,因文才出眾,備受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賞識。曾鞏有濃厚的儒家思想,主張先道後文,極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
他的學術和文章,生前已傳譽遐邇,身後更盛名不衰。曾鞏散文作品甚豐,尤長於議論和記敘。他的議**立論精策,不枝不蔓,紆徐曲折,從容敦厚;記敘文則思玫明晰,俯仰盡意,精練生動,耐人尋味。
記得採納啊
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有哪些?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 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 三蘇 蘇洵 蘇軾 蘇轍 王安石 曾鞏。明初,朱右將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編成 八先生文集 八大家之名始於此。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他們提倡散文,反對駢文,給予當時和後世的文壇以深遠的影響。韓愈 768 824...
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有哪八位
唐朝 韓愈 柳宗元 北宋 歐陽修 王安石 蘇洵 蘇軾 蘇轍 曾鞏 唐宋八大家有哪八位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 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 三蘇 蘇洵 蘇軾 蘇轍 王安石 曾鞏。明初,朱右將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編成 八先生文集 八大家之名始於此。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運動的中...
唐宋八大家
韓愈 柳宗元 蘇軾 蘇轍 蘇洵 歐陽修 王安石 曾鞏 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 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 蘇洵 蘇轍 蘇軾,蘇洵,蘇轍父子三人稱為三蘇 歐陽修 王安石 曾鞏 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 分為唐二家,宋六家 唐宋八大家 的稱謂究竟起於何時?據查,明初朱右選韓 柳等人文為 八先生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