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蜀國失敗的原因有哪些,三國時期,蜀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時間 2021-05-05 18:51:40

1樓:黎約絳血

.經濟決定一切 在關羽掛後,荊洲丟失後,以蜀一地之力已無法確保自身安全,更別提北伐了. 至於諸葛及姜維北伐,其實目的已經從逐鹿中原變成自保.

利用全蜀之力來來對西北之地進行打擊.讓自己能多活幾年. 但受當時條件限制.

可以說,糧食限制了發展.而不是人口限制.當時來說,畝產200斤小麥,已經算是豐收了.

後面姜維屯田十年,所剩餘的糧食還不夠一次北伐,可見當時的糧食產量之低 2.三分天下,戰略錯誤 新野時,劉備與諸葛三分天下設想,其實是完全錯誤的. 北方讓曹,南方讓吳,沒錯,但自己取荊洲,後取西蜀則是錯誤的戰略.

應該是西北之地的涼洲. 以當時冷兵器時代,騎兵在中原/河北來說是最理想的部隊.但在新野時,完全可以從上庸出兵到漢中,以當時張魯的力量,是無法抵抗的.

再依託漢中對西涼進行攻略.完全有能力西取西涼,使騎兵有馬匹**.退一步說,不取西涼,按照當時馬騰和劉備的奉血詔,應該說能支援劉備的.

結果,戰略錯誤,使北伐沒有一次平原對戰,無法有效消滅曹魏的力量,使得隴西地區一直無法占領,從而讓自己的北伐成空.既花費了大量的儲備,卻無法得到回報.多次北伐,全是糧食**不上.

一次是馬謖沒守住街亭(屬於用人不當) 3.至於彝陵之戰,劉備原意是想奪回荊洲.否則,以蜀一地之力,根本就無法對抗曹操的.

這點.劉備是看得很準.包括諸葛亮,但按照歷史來說,那個時候法正死後,諸葛才總領蜀國的,而不是,三國演義上說的諸葛總領蜀國 不幸,劉備失敗了,同時,損失的還有蜀80%的兵力.

最後,加上南征孟獲,最後北伐的兵力只有8w,根本就無法和曹魏對抗.加上當時的蜀道艱險.所以,以8w之兵對抗,根本就無法勝利.

4.用人之道,諸葛時期,全是荊洲派.西蜀之地的**全沒有.

難道西蜀之地就沒有乙個人才?諸葛的選人眼光確實不怎麼的,仔細看下,三國裡面除了早期跟隨劉備的外,就是荊洲派,法正掛了後,最有名氣的李嚴卻去守白帝城.以當時白帝城的地理位置,加上當時東吳的不善攻城,隨便乙個將都能守住,還需李嚴去嗎?

加上李嚴因糧食不夠,不得編謊言東吳進攻.想想看.從白帝送糧食到關西.

加上四川全是山區.可想當時糧食的緊張. 5.

至於三國演義.那裡面有很多虛幻的故事,建議lz還是看下裴松之的三國志.

2樓:業凝雲

你是指北伐失敗吧?因為作為國家,蜀國在綜合國力、地緣條件並不佔優的情況下,生存了幾十年,實屬不易,三國中,東吳有長江屏障、富饒江南,曹魏有富足中原、廣袤北疆及眾多人口,唯有蜀漢,人口、人才沒兩國多,除了成都平原,幾無可耕之地,地理上既無廣袤的戰略縱深、也沒有天然屏障,饒是這樣,劉備、諸葛硬是憑著自己的努力打出一片天下,鼎足三國之中。北伐失敗,原因很多,可以說北伐必須失敗,注定要失敗,一是如上說述,國力不及,二是政治原因,劉備早先求賢若渴,但是用人機制疆化,與曹、孫氏用利益、政治手段籠絡人心不同,劉家全靠感情和所謂的忠心來用人,這樣做,不僅不能廣納賢才,還造成賞罰不明,關、張二人屢犯軍法卻不受罰就是明證,重感情的另乙個弊端是國家領導人容易感情用事,劉備怒伐東吳、孔明因情識馬謖就造成了蜀漢除了失去荊襄外的兩大決策失誤,換句話說,劉備不懂政治,在亂世中,還用那一套禮義仁忠來說教式的治世,如果是光武之後坐享天下,他會是個名垂青史的好皇帝,可惜他的目標是定天下、打天下,用人機制的疆化造成的嚴重後果是國家後備人才不足,武將除了老的就是老的的兒孫,文官由於孔明有意無意的打壓,基本就沒有所謂的人才,強將手下無弱兵對武將來說還好些,因為軍隊裡強者為尊,對文官來說強勢領導就意味著沒有公升遷和發展、施展才能的機會,蜀漢之地本來就較少人才,在這些因素下就更難有棟樑之才了。

三,失去荊襄,這是蜀漢的第一大失策,可以說失去荊襄這塊戰略要地和人、糧,就注定了伐魏的失敗,即便是再今天看來,荊襄也是中國的中心地帶,南下江南、北進中原、東伐江淮、西入川蜀,可謂是四戰(出擊)之地,雖然不易守,但是有川蜀作戰略後方,並非不能守,可惜還是劉皇叔不懂政治,用人不當,同樣重要的還用這裡的糧食,古代打仗糧食為頭等大事,7次伐魏6次敗於糧,其中之苦,不言而喻,再就是人,人才不消說,再這樣的體制下很難出人才,這裡要說的是兵源和勞動力,伐魏後期,蜀不僅兵源枯竭,動則幾十萬的徵兵動員還抽走了蜀漢原本不多的勞動力,造成軍糧不單是蜀道難行運不了,更是無糧可運,軍隊和老百姓爭糧食,後果就是國本動搖。四,說不清楚的氣候原因,自古以來,大多是北方的力量統一南方,原因說不清楚,大概是北方氣候寒冷,造就了強壯的體格和意志吧,國共內戰、美國內戰等,最典型的是遼敗宋、金滅遼、蒙古滅金。

三國時期,蜀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3樓:回憶那悲傷的痛

我認為蜀國真正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是英才的逝世,有著乙個昏庸無能,坐享其成的皇帝,以至於最後在戰亂時都沒有智者出謀劃策,武者頑強拼搏出來抵抗,蜀國也就真真正正名存實亡了。

其中蜀國地位稍次皇帝的是被劉備三顧茅廬的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都在為蜀國操心,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早期的諸葛亮年輕氣盛,幫助蜀國各種的出謀劃策,將蜀國真正的打造成了強國,但是到了晚年的時候,因為劉備的病逝,劉備將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諸葛亮也沒有想過安安心心過晚年而是細心的教導劉禪,可劉禪就是一位十分愚蠢的人,那麼統治者的昏庸無能也會直接導致國家的興盛興衰。

諸葛亮心中也明白蜀國再也不會像之前那樣鼎盛,只能夠走一步看一步了,直到自己親自率領大軍不停的北伐,他也是清楚不會成功,但是不成功也沒辦法了,因為仇必須報,所以自己最後拼了自己的老命去北伐,直到燃燒盡了自己生命的最後一棵稻草。

馬超的病逝,黃忠的病逝,趙雲的壽終正寢,關羽被吳國所殺,張飛被自己的部下砍掉了腦袋,乙個又乙個大將燃燒盡了自己的生命,都是為了強大蜀國。最終的蜀國也是因為沒有了才人而逐漸的落敗,逐漸的走向了滅亡的道路。

綜上所述,蜀國的滅亡是許多才人的逝去,而之後沒有可以站出來挑大樑的人。統治者的昏庸進一步促進滅亡,讓敵國有機可趁滅掉蜀國。

4樓:橘說娛樂

1、到了蜀國後期,人才已經嚴重緊缺,除姜維外,已經沒有了能統率大軍的全才,朝中沒有賢臣,所以,人才緊缺,這是蜀國滅亡的主要原因。

2、歸根結底,蜀漢滅亡主要原因是荊州之失。蜀國滅亡,是因為人才少,人才少,是因為人口少,人口少,是因為地盤太少,那麼我們自然回想起219年的那場荊州爭奪戰,這一戰劉備慘敗,在曹操,孫權夾攻下,丟了荊州全部(江陵,公安等),當時荊州是人口眾多的,在之前劉表的治理下,十分富庶,自然人才眾多,而該死的關羽竟丟了它,不但人才得不到補充,人力,物力,財力也得不到補充,而且失去了從江陵攻襄陽到宛城的北伐路線,這一條道十分平坦,利於運糧,運兵,比諸葛亮北伐的秦嶺一線好出兵得多

3、魏國是最強大的,吳,蜀是弱小的,兩國齊心協力對抗還有的一拼但是我剛才說過,蜀國滅亡主要原因是荊州之失,荊州是誰奪的?孫權。策劃奪荊州計畫的是誰?

呂蒙。荊州一丟,蜀國損失慘重,劉備為了奪回來又出兵,又被陸遜一把火燒的大損元氣,最終蜀漢滅亡,蜀漢已滅,吳國就孤立了魏國(晉國)就集中兵力對付吳,吳國就只有滅亡。

4、呂蒙奪荊州是兩國滅亡的重要原因,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壯大了吳國,但也使得蜀國滅亡,蜀國已滅,吳國也跟著滅,若雙方操縱軍政大權的永遠是諸葛亮,魯肅,兩人政治見解遠遠超過呂蒙,周瑜,陸遜,齊心抗擊魏國,那麼三國歷史就會被改寫!

5樓:神

蜀國滅亡的原因頗多,諸如諸葛亮早逝、後主無能等,但究其根本原因還在於蜀漢集團綜合國力的弱小。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魏國佔據了整個北方,其轄區大約包括冀州、幽州、青州、徐州、兗州、涼州、豫州、幷州及洛陽**直轄區等九個地區;東吳佔據了揚州、荊州、交州三個地區;而西蜀則偏居西南一角,只擁有益州、漢中兩個地區。以西蜀兩州之力與曹魏九州抗衡,其實力相差過於懸殊。

在《後出師表》中諸葛亮曾經提到:「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看來對於這種差距,諸葛亮自己也有深刻的認識。

王朗勸諸葛亮投降時將魏國稱作「中國」,將西蜀喚作「偏邦」也不是沒有道理。

在以農業為主的封建社會,農業決定著乙個地方的經濟。兩漢時期,中國農業發達地區主要集中在北方,如冀州、豫州、兗州及洛陽附近的中原地區,這些地方集中了當時中國最密集的人口與最先進的生產力。東吳雖然幅員遼闊,但農業發達地區僅集中在長江中下游一帶,至於兩廣、福建、江西等地當時還是一片荒涼。

西蜀的農業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漢中地區農業落後很難給軍隊作戰提供充足給養,南蠻一帶還沒有象樣的農業,更不用說提供戰時補給了。諸葛亮幾次北伐失利,很大程度上在於糧草等戰略物資**不足。而魏國依託自身雄厚的農業經濟基礎,軍隊很少出現糧草輜重不足的情況,即便同時與吳、蜀兩線作戰,也能從容應對。

司馬懿能屢次阻止諸葛亮北伐,靠得就是打消耗戰。蜀、魏在農業經濟上的懸殊差距,決定了蜀漢集團的必敗。

魏國經濟基數大,增長快;吳、蜀經濟基數小,增長慢,並且這種差距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拉越大。對於這種有利情況,魏國自己人也有清醒的認識,尚書孫資曾向魏帝曹睿建議:「命大將據守險要,養精蓄銳。

不過數年,中國日盛,吳、蜀二國必自相殘害」。這種看法當時就得到了曹睿、司馬懿的認同。

西漢鼎盛時期全國人口曾達到6000萬,後經長期戰亂,東漢末年人口已下降到2000萬左右。蜀國滅亡時戶部統計人口是94萬,即便算上統計不全的原因,當時蜀國總人口至多有200萬。除去婦女、兒童與老人,蜀國的男壯丁(兵源)約為50萬,諸葛亮每次北伐出兵都在30萬左右,這已經是蜀國兵力上的極限了。

東吳滅亡時戶部統計人口是230萬,算上統計不全的原因,吳國總人口至多有400萬。而魏國九個州的總人口約為1400萬,比吳、蜀人口總和的2倍還多。有了人口才有兵源,人口數量上的巨大差距,決定了西蜀戰略上的劣勢。

諸葛亮北伐時曾將作戰兵力分為兩班,三月一換、迴圈出征。這其實正是西蜀軍力困乏的表現。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打的就是兵力上的消耗戰,而這一點正是西蜀的軟肋。

由以上可以看出:曹魏集團是三國中勢力最強的乙個,東吳次之,西蜀最弱。諸葛亮也知道這一點,於是便有了「臣伐賊,才弱敵強也。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的感嘆。

諸葛亮是軍事天才,他可以輕易地贏得一場戰役,卻很難贏得一場戰爭。

三國演義中馬超有哪些功勳,三國中馬超有幾個弟弟????

馬超是馬騰的兒子 一起是守西涼等地 當時漢朝的西北地區 馬騰在因衣帶詔一事敗露後,返回了西涼。不久,曹操以提公升馬騰官職為由,召馬騰入京 許昌 後被殺害 後來曹操有舉兵要評定西涼 誰知讓馬超給曹操打了個 割鬚棄袍 後的虎痴 許褚 相救 當然馬超最後是敗給了曹操 於是馬超和弟弟馬岱帶著殘餘部隊投靠了張...

三國蜀國將領有誰,蜀國的全部將領有哪些?

最後線索 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很多,僅舉50位供參考 排名不分先後 1 姜維,字伯約,督中外軍事,大將軍,平襄侯。2 鄧芝,字伯苗,領兗州刺史,陽武亭侯,大將軍。3 李嚴,字正方,驃騎將軍,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4 張飛,字翼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桓侯。5 吳懿,字子遠,督漢中,車騎將軍,假節,雍...

三國中有姓姚的文武將嗎,三國裡有姓姚的名士或武將嗎

姚信姚信,三國志 晉書 未列其傳。其生平事蹟散見於史傳和其它文獻中。陸德明 經典釋文 雲 姚信,字德佑。阮孝緒 七錄 稱 字元直,吳興人,吳太常卿。他與三國時陸績 陸遜有親戚關係。案 三國志 陸遜傳 遜少孤,隨從祖江太守康在官。遜年長於康子績數歲,為之綱紀門戶。可知陸績是陸遜堂叔,且陸績少於陸遜數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