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荊軻(?-西元前227年),姜姓,慶氏(古時"荊"音似"慶")。戰國末期衛國朝歌(今河南鶴壁淇縣)人,戰國時期著名刺客,也稱慶卿、荊卿、慶軻,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
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後遊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
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於期,荊軻只好私見樊於期,告以實情,樊於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
西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燕太子丹、高漸離等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
荊軻與秦舞陽入秦後,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在交驗樊於期頭顱,獻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之地圖,圖窮匕見,荊軻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劍擊成重傷後為秦侍衛所殺。
2樓:一鼎國學
駱賓王詩句「此地別燕丹,壯士髮衝冠」中,壯士指的是誰?
3樓:匿名使用者
載,戰國末年荊軻為燕太子丹復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歸還諸侯之地。臨行時燕太子丹及高漸離、宋意著白衣冠(喪服)送於易水,高漸離擊筑,荊軻應聲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歌聲悲壯激越,「士皆?目,發盡上指冠」。這首詩的第一聯,「此地別燕丹,壯士髮衝冠」,就是寫的這件事。
「此地」,即詩題中的易水。「壯士髮衝冠」,用來概括那個悲壯的送別場面
是指軍隊所有送別的人
此地別燕丹壯士髮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的意思
4樓:中國消防救援
意思是:在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髮衝冠。那時的人已經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出自:於易水送人一絕
朝代:唐代
原文:此地別燕丹,壯士髮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翻譯:在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髮衝冠。那時的人已經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5樓:發現歷史的美
《於易水送人》
此地別燕丹,壯士髮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重冠"
詩的頭兩句是用典。 戰國時,燕太子丹曾被質於秦,與秦王贏政結下分怨。太子丹回國後就如募勇士荊軻到易水邊上,為他送行,即是「此地別燕丹」的寓意。
當是時,高漸離擊筑,荊軻昂首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擊兮不復還!」於是「土皆嗔目,怒髮上衝冠。
」此就是第二句「壯士髮衝冠」的意思。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詩人緬懷荊軻,不是單純的講故事,而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豪情壯志。
駱賓王一生道路坎坷,常感到現實的壓迫 因此用借古抒情的方法,在情景交融之中表達了自己的感情。
講的是荊軻刺秦王,刺殺秦王是必死的任務,荊坷肯定會死在秦國,燕國太子丹在易水邊送荊坷。「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也是這個典故。
駱賓王在易水送別朋友的時候,不由得想起當年的壯士荊軻從這裡出發去刺殺秦王時的種種情景,於是寫下了這首詩。荊軻雖然已經死去,但易水仍然寒氣逼人,好象訴說著荊軻的豪情壯志,充滿著對他無限的崇敬之情,令人在它面前不由得肅然起敬。
6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在這個地方燕丹送別荊軻,壯士慷慨激昂,場面悲壯。
那時的人已經都不在了,只有易水還是寒冷如初於易水送人一絕
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髮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清人陳熙晉說:[臨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淪.始以貢疏被愆.繼因草檄亡命"(《駱臨海集箋注》).這四句話大致概括了駱賓王悲劇的一生.
駱賓王對自己的際遇憤憤不平.對武則天的統治深為不滿.期待時機.
要為匡復李唐王朝.幹出一番事業.可是在這種時機尚未到來之前的那種沉淪壓抑的境遇.
更使得詩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悶之中.《於易水送人》一絕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詩人的這種心境.
據史載.戰國末年荊軻為燕太子丹復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歸還諸侯之地.臨行時燕太子丹及高漸離.宋意著白衣冠(喪服)送於易水.高漸離擊筑.荊軻應聲而歌:
此地別燕丹壯士髮衝冠是誰寫的,此地別燕丹壯士髮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的意思
管罡 注釋易水 也稱易河,河流名,位於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分南易水 中易水 北易水,為戰國時燕國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別荊軻的地點。戰國策 燕策三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此地 原意為這裡,這個地方。這裡指易水岸邊。別燕丹 指的是荊軻作別燕太子丹。壯士 意氣豪壯而勇敢的人 勇士。這裡指荊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