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按圖索驥
春秋時,秦國有個名叫孫陽的人,善於鑑別馬的好壞,他把自己識馬的經驗寫成書,名為《相馬經》。這本書**並茂地介紹了各類好馬,所以人們把孫陽叫“伯樂”。孫陽的兒子熟讀了這本書後,以為自己學到了父親的本領,便拿著《相馬經》去找好馬。
一天,他在路便看見一隻癩**,前額和《相馬經》上好馬的特徵相符,就以為找到了一匹千里馬,馬上跑去告訴父親:“和你書上畫的好馬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孫陽聽後,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說:
“這馬太愛跳了,不好駕馭。”驥:好馬。
這個成語比喻機械地照書本上的知識,不求事物的本質。
2樓:babby子語
按圖索驥: 按照圖上畫的樣子去尋找好馬,比喻按照線索尋找,也比喻辦事機械、死板。春秋時期,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因為擅長相馬,被稱為伯樂,伯樂的兒子把父親用經驗寫的《相馬經》背得很熟,以為自己也有了認馬的本領。
一天,伯樂的兒子在路邊看見了一隻癩**。他想起書上說額頭隆起、眼睛明亮、有四個大蹄子的就是好馬。他想:
“這傢伙的額頭隆起來,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馬麼?”於是他去對他的父親(伯樂)說:“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其他條件都符合,就是蹄子有點不夠大!
”伯樂知道兒子很笨,被他氣得笑了起來,說:“你找到的馬太愛跳了,不能騎啊!”
癩**騎摩托車(**)打一成語
3樓:龍之騰必潛乃翔
按圖索驥
àn tú suǒ jì
[釋義] 按圖:按照圖形;索:尋找;驥:好馬。按照畫好的圖形去尋找好馬。①比喻按線索去尋找需要的東西。②比喻按教條辦事;不知變通。
[語出]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示從子瑛》詩:“隔竹引龜心有想;按圖索驥術難靈。”
[正音] 索;不能讀作“sù”;驥;不能讀作“yì”。
[辨形] 索;不能寫作“素”;驥;不能寫作“冀”。
[近義] 照本宣科 生搬硬套
[反義] 不落窠臼
[用法] 多含貶義。用來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事物。一般作謂語;也作定語、狀語。
[結構] 偏正式。
4樓:木木的橙子丶
坐享其成
【拼音】: zuò xiǎng qí chéng【解釋】: 享:享受;成:成果。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別人取得的成果。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經常互相攻打,有一年,魏國攻打中山國,魏文候要向趙國借路。趙國國王趙候(即趙籍)想拒絕魏文侯借路的要求,大臣趙得知道了,便趕忙勸說:魏國攻打中山國,如果不能勝,也必然消耗重大,造成國力疲憊。
魏軍如果消滅了中山國,由於我們趙國居中間,他們想保留中山國的土地,勢必難。趙利見趙烈侯還在猶豫,便進一步說道:大王還猶豫什麼?
這件事動刀動槍費軍力的是魏國,到頭來,獲得中山國,坐享其成的,是我們趙國,所以借路一事,必須答應,這對我們有利無害。趙利見趙王面帶喜悅之色,便又急忙補充說:答應是答應,但不要高興地答應,如果魏國覺察出我們的用心,就會把攻打中山國的計劃取消。
所以要裝作無可奈何的樣子,說:魏兩國是友邦,能不借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