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周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仁:指的是包容,是一種心態.
智:指的是智慧型,是乙個人的內在特質。
就是說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出發,觀察同一件事物,可能得出不相同的結論。
2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等同於「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不同的人由於自身思想,處境等方面的不同而導致他們看待同一事物的不同態度,觀點
3樓:匿名使用者
要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就知道是什麼意思。
典故: 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乙個問題.
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可要是你這個「人者見人志者見志個」就不知道了~`
4樓:李二苟不苟
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乙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這句話的出處是《周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常用義:仁者從仁的角度看待,智者從智的角度看待。比喻對同乙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本義:不同的人從不同角度去認識事物,有如佛家明心見性,心中有仁者就從仁的角度去考察發掘事物仁的一面,智者就從智的一面去考察發掘事物智慧型的一面。
他的近義詞有: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反義詞:異口同聲
什麼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而形成豐富多元的局面呢?這就要看這句話的出處,這句話也來自經典啊,出自《易經•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那個「之」是指上面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一段觀念就是「道」,道以陰陽的方式化生萬物,所以繼之者就善,成之者就性,仁者見此道之變化,於是往仁的方面體貼「道」,智者從智的方面體貼「道」,「仁者」「智者」是主體,去體貼客體的「道」。兩個主體他們有共同性,這個共同性本來就是道。人性是從天命陰陽而成的,從道而成的,所以你本質也是道,就可以去體貼道。
但「道」是客觀的理,你的道卻在於主觀的生命開發。客觀的理是完整的、超越的,你主觀的開發是有限制的,仁者限制於仁的方向,智者限制於智的方向,但都以道心來體會道,都以主觀的道來體會客觀的道,當乙個人能這樣的見識的時候,就是乙個君子之人、乙個有德者。
那麼,仁者也是有德者,智者也是有德者,不妨害各自的一偏之見。而仁智就是陰陽,陰陽合起來就是道。如果仁者見到了道的「天心不忍,天心生深?
」一方面,智者看到變化的一方面,從天生萬物、悲憫萬物的一方面來看道,於是道的兩種重大特質就被人間所認識。而仁者雖然認識的是道的仁,但是當他與智者相遇的時候,智者表現了他對智的見解,如果仁者知道了,請問仁者會以什麼態度來面對智者,是把他打倒嘛?不是。
一定是尊重、欣喜,然後觀摩學習,所謂「見賢思齊」,因為仁者還是有偏啊,不夠啊。沒有人是當下就夠的,孔子一輩子就是學,所以仁者的生命遇到智者就開闊了。智者也是如此,智者遇到仁者,他的生命就開闊了。
於是仁者往智者看,智者往仁者看。那他們放棄了自我怎麼辦呢?他們不可能放棄自我,也不可以放棄自我,但是他們向不同的方向看,於是兩個人可以交流。
每個人都日漸擴充自己向圓滿的人生走,到最高境界就圓滿無盡、圓融無礙,這叫「圓教」——圓滿的教導。
如果乙個人能以這種心態來面對自己、面對人間、面對天地宇宙,將是何等的篤定,何等的光輝啊!為什麼不這樣做人,為什麼不這樣做事?所以沒有立下這種做人做事心願的人,都是自討苦吃,都是障礙自己,一生就白活了。
5樓:瑛子微養生
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就是對同乙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人者見人,誌者見志。什麼意思?
6樓:王晶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乙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 處:
《周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rén zhě jiàn rén,zhì zhě jiàn zhì 〖解釋〗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
比喻對同乙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處〗《周易·繫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 〖示例〗俗話說:~,所以我們對這些人的看法應該理解。
7樓:匿名使用者
人總能看到同類的存在,有志氣的人總能找到激勵自己鬥志的方式。
我是不是太遷就樓主了。。。。。
8樓:好奇害死貓
自己和別人的見解往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