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血羽狂神
2023年9月20日上了金老師的《中國法律史》課程,感覺金老師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對歷史、中國歷史、中國法律史有深入的瞭解與理解,不愧是一位博學的老師。金老師在課後推薦的諸多著作中,我選讀了部分,其中張蔭麟著作《中國史綱》與浙江大學甚有淵源(《中國史綱》由張蔭麟當時執教的浙江大學史地教育室最先以石印本形式在貴州遵義面世。謝幼偉博士也曾說過“張蔭麟整部的著作僅有《中國史綱》,而這隻有浙江大學史地研究室的石印本”),現將張蔭麟《中國史綱》的讀後感記載如下:
《中國史綱》是當時教育部計劃出版的高中歷史教材《中國史綱》的第一部。2023年張蔭麟從美國留學歸來二年多,任清華大學歷史、哲學兩系教授,潛心策劃《史綱》體例和細目,專致筆耕其所負責的先秦至唐以前部分,其餘部分原計劃邀請吳晗、千家駒、王芸生等分任。之後二年不到,“盧溝橋事變” 突發,被迫離京輾轉南下浙大、西南聯大,將此前已完稿的八章加寫《自序》,由他執教的浙江大學史地教育室最先以石印本形式在貴州遵義面世,次年再版,增入九至十一章。
讀過《中國史綱》的,多會驚羨它的文筆流暢粹美,運思遣事之情深意遠,舉重若輕,在通史著作中當時稱絕,後世也罕見。全書沒有累贅冗煩的引文考證,不故作深奧高奇,史事都以“說故事”的方式從容道來,如行雲流水,可令讀者享受到一口氣讀完不覺其累的那種爽悅。讀者也很容易輕忽了對著者構思和寓意的細心體察,一不經意,書中潛心涵泳所得的精警見地,屢屢就從眼皮下滑過。
《中國史綱》只寫到東漢建立為止,全書最精彩、最富學術價值的,是第二章到第七章,因為這六章正好關係到我國曆史走向最早的兩次大轉折,是認識中國歷史的大關節。在這六章裡,層層交疊錯綜推進,著眼於歷史複雜的因果網路關係,有放有收,體現了對歷史全域性的統攬和深刻的洞察能力。
第二章“周代的封建社會”,通過九個角度的組合,揭示了周代社會的整體面貌,包括社會各階層、城鄉生活狀況、政治管理體制乃至意識形態等方方面面,靜態的和動態的演化史蹟,有根有據,平和易懂。使讀者明白:周代是由我們祖先獨創的中國式的“封建”,以家族、宗族聚邑為基礎,由部族方邦聯合,而進至以宗法制為紐帶的“封邦建國”,不是“奴隸制社會”、也不是“領主制社會”。
由第二章直到第七章秦統一止,實際整個成一系統,是有關中國歷史的一個大關節,在第二章第一節,以優美似散文的筆調交代了總的態勢“春秋時代的歷史大體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輯默然潛移,遠看彷佛靜止;戰國時代的歷史卻好比奔流的湍瀨,順流的舟輯,揚帆飛駛,頃刻之間,已過了峰嶺千重”。
西周之後,中國歷史的走向,在寫西周時應埋下了伏筆,實際上也是後五章的總起“從這散漫的封建的帝國到漢以後統一的郡縣的帝國,從這階級判分、特權固定的社會到漢以後政治上和法律上比較平等的社會,這其間的歷史,是我國社會史的中心問題之一”,一千年的變動軌跡及其特徵,就這樣簡單概括清楚。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周的“禮制”再完美、再周密,也抵不住人性惡的情慾本能。民襲貴族階級為算計自己的利益,算計別人的利益,“宗族和姻戚的情誼經過了世代愈多,便愈疏淡”、“名分背後的權力一消失,名分便成了紙老虎,必被戳穿”(第二章第九節),終於不斷地相互爭鬥、相互殘殺,出新招、換花樣,也一箇舊的社會秩序給毀了,也親手把自已所屬的那個階級送進了墳墓。在春秋戰國的五百多年裡,再沒有比貴族階級漸次消滅再重大的事件。
不知不覺中,所有好事、壞事,都圍繞這個中心轉,中國歷史朝著另一個方向走去,《中國史綱》花了五章的篇幅,講了許多故事,描述這種特具中國韻味的“動的歷史記錄”。
此後二千年,所有歷史圍繞著“怎樣永久維持皇室的權力”這個問題,一代一代的不停地補苴罅漏,為**與地方的關係,為鐵打的君王與流水的職官之間的關係,為寬猛、收放、和戰、治亂等難題,費盡心機。
時間作為一種特殊的過濾器煞是無情,大江東流不止,潮起潮落,風行的未必就能傳承,精粹遭遇冷落亦時或有之。所幸時光似水,反覆沖刷篩洗,是沙礫是金子總會逐漸分明,真正的金子即使因緣種種不幸幸,被塵土無辜掩埋了,或遲或都能再見天日。張蔭麟教授(1905-1942)短暫一生留下的唯一著作《中國史綱》,也屬於數十年後重新發光的一個事例。
2樓:夢的邊緣是何物
張蔭麟《中國史綱》的讀後感:
《中國史綱》是當時教育部計劃出版的高中歷史教材《中國史綱》的第一部。2023年張蔭麟從美國留學歸來二年多,任清華大學歷史、哲學兩系教授,潛心策劃《史綱》體例和細目,專致筆耕其所負責的先秦至唐以前部分,其餘部分原計劃邀請吳晗、千家駒、王芸生等分任。之後二年不到,“盧溝橋事變” 突發,被迫離京輾轉南下浙大、西南聯大,將此前已完稿的八章加寫《自序》,由他執教的浙江大學史地教育室最先以石印本形式在貴州遵義面世,次年再版,增入九至十一章。
讀過《中國史綱》的,多會驚羨它的文筆流暢粹美,運思遣事之情深意遠,舉重若輕,在通史著作中當時稱絕,後世也罕見。全書沒有累贅冗煩的引文考證,不故作深奧高奇,史事都以“說故事”的方式從容道來,如行雲流水,可令讀者享受到一口氣讀完不覺其累的那種爽悅。讀者也很容易輕忽了對著者構思和寓意的細心體察,一不經意,書中潛心涵泳所得的精警見地,屢屢就從眼皮下滑過。
《中國史綱》只寫到東漢建立為止,全書最精彩、最富學術價值的,是第二章到第七章,因為這六章正好關係到我國曆史走向最早的兩次大轉折,是認識中國歷史的大關節。在這六章裡,層層交疊錯綜推進,著眼於歷史複雜的因果網路關係,有放有收,體現了對歷史全域性的統攬和深刻的洞察能力。
第二章“周代的封建社會”,通過九個角度的組合,揭示了周代社會的整體面貌,包括社會各階層、城鄉生活狀況、政治管理體制乃至意識形態等方方面面,靜態的和動態的演化史蹟,有根有據,平和易懂。使讀者明白:周代是由我們祖先獨創的中國式的“封建”,以家族、宗族聚邑為基礎,由部族方邦聯合,而進至以宗法制為紐帶的“封邦建國”,不是“奴隸制社會”、也不是“領主制社會”。
由第二章直到第七章秦統一止,實際整個成一系統,是有關中國歷史的一個大關節,在第二章第一節,以優美似散文的筆調交代了總的態勢“春秋時代的歷史大體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輯默然潛移,遠看彷佛靜止;戰國時代的歷史卻好比奔流的湍瀨,順流的舟輯,揚帆飛駛,頃刻之間,已過了峰嶺千重”。
西周之後,中國歷史的走向,在寫西周時應埋下了伏筆,實際上也是後五章的總起“從這散漫的封建的帝國到漢以後統一的郡縣的帝國,從這階級判分、特權固定的社會到漢以後政治上和法律上比較平等的社會,這其間的歷史,是我國社會史的中心問題之一”,一千年的變動軌跡及其特徵,就這樣簡單概括清楚。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周的“禮制”再完美、再周密,也抵不住人性惡的情慾本能。民襲貴族階級為算計自己的利益,算計別人的利益,“宗族和姻戚的情誼經過了世代愈多,便愈疏淡”、“名分背後的權力一消失,名分便成了紙老虎,必被戳穿”(第二章第九節),終於不斷地相互爭鬥、相互殘殺,出新招、換花樣,也一箇舊的社會秩序給毀了,也親手把自已所屬的那個階級送進了墳墓。在春秋戰國的五百多年裡,再沒有比貴族階級漸次消滅再重大的事件。
不知不覺中,所有好事、壞事,都圍繞這個中心轉,中國歷史朝著另一個方向走去,《中國史綱》花了五章的篇幅,講了許多故事,描述這種特具中國韻味的“動的歷史記錄”。
此後二千年,所有歷史圍繞著“怎樣永久維持皇室的權力”這個問題,一代一代的不停地補苴罅漏,為**與地方的關係,為鐵打的君王與流水的職官之間的關係,為寬猛、收放、和戰、治亂等難題,費盡心機。
時間作為一種特殊的過濾器煞是無情,大江東流不止,潮起潮落,風行的未必就能傳承,精粹遭遇冷落亦時或有之。所幸時光似水,反覆沖刷篩洗,是沙礫是金子總會逐漸分明,真正的金子即使因緣種種不幸幸,被塵土無辜掩埋了,或遲或都能再見天日。張蔭麟教授(1905-1942)短暫一生留下的唯一著作《中國史綱》,也屬於數十年後重新發光的一個事例
高分急求一篇關於汽車的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