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請叫什麼的名字書法家為她的扇子題詩涼州詞

時間 2021-06-15 05:34:09

1樓:匿名使用者

是張之洞,歷史上有三種說法,解縉、紀曉嵐和張之洞,從您題目裡的慈禧太后來看,您問的應該是張之洞的版本。

盛夏的一天,清朝的慈禧太后到翰林書畫院,觀賞歷代書畫真跡。她讓陪同的內閣大學士張之洞為她的象牙柄白絹扇面題寫古人詩詞,張之洞信手題寫了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古人寫詩文都是不加標點的,“老佛爺”看後發現第一句落了一個“間”字, 認為是張之洞有意戲弄她沒學問。於是,大怒,非要把張之洞斬首不可。

隨行人員一同下跪為張之洞求情,張之洞卻不慌不忙地說:“老佛爺息怒,這本來就是一首詞,所以叫《涼州詞》,後人覺得讀不通,就在‘白雲’後加了個‘間’,成了一首七言絕句詩。

張之洞隨口吟道:“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擴充套件資料:

《涼州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組詩作品。

作品原文:

涼州詞二首

其一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其二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白話譯文:

其一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雲中間,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裡,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其二突厥首領來到中原求和親,北望自己的領土,看到了邊界以北的拂雲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經多次在此殺馬登臺祭祀,然後興兵犯唐,頗有幾分躊躇滿志。但現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絕,不肯與突厥和親,此次中原之行只好無功而返。

2樓:老實話好聽

這是一個傳說 ,不一定是真的 。

傳說乾隆讓 紀曉嵐 給他的一柄摺扇寫幾個字 ,紀曉嵐就寫了王之渙的《涼州詞》 。寫的自然是龍飛鳳舞 、美妙至極 。乾隆時時把玩 ,不住地讚歎 。

有一次 ,和珅在側 ,乾隆就對和珅誇獎紀曉嵐的書法 。和珅拿過來一看 ,回奏道 :“陛下 ,紀曉嵐矇蔽聖上 。

您看 ,他故意少寫了一個 ”間“ 字 ,嘲諷陛下不學無術 , 應該立即拿問欺君之罪!”

乾隆以前只是欣賞書法 ,並沒有仔細閱讀 。這回從頭到尾讀了一遍 ,果然發現少了一個字 ,不由龍顏大怒 ,立刻傳旨 ,令紀曉嵐即刻進宮責問 。

紀曉嵐進宮 ,叩拜之後 ,乾隆把摺扇扔給他 :“紀曉嵐 ,你給朕寫的什麼東西 ,你知罪麼 ?”

紀曉嵐撿起摺扇 ,細細一看 ,這才發現少寫了一個字 ,頓時就傻了眼 ,汗就下來了 !

但是 ,紀曉嵐眼珠一轉 ,就來了主意 ,回奏道 :“陛下 ,臣的這幾個字寫的不好 ,請陛下饒恕 ,待臣重新寫一回 。”

乾隆怒道 “紀曉嵐 ,你別文過飾非 ,你給朕讀一遍 !”

紀曉嵐讀道 :“黃河遠上 ,白雲一片 ,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 ,楊柳春風 ,不度玉門關 。

陛下 ,這是臣模仿王之渙的涼州詞 ,斗膽改寫的新涼州詞 ,請問陛下這首涼州詞還說得過去嗎 ?”

乾隆被氣得笑了 :“好你個紀曉嵐 ,真有你的 ,下去吧 。”

這種文人的賣弄 ,屢見不鮮 ,往往說的有頭有尾 ,煞有介事 。仔細品味 ,不得不佩服前人讀書的深度 ,學識的廣度 。

3樓:匿名使用者

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歷史上傳說有二人。

解縉(1369~1415),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江西吉水人,官至翰林學士,曾主持修編《永樂大典》。民間流傳著許多他的趣聞,而他改王之渙《涼州詞》便是其中之一——

明永樂皇帝收到外國進貢的一把扇子,上邊有一幅畫。皇帝就讓人把當朝進士、才子解縉請來依畫意題詩。

解縉一看扇子上的畫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的意境,他就當場揮毫,題寫這首詩。可是,解縉一時疏忽,竟把詩中的“間”字漏寫了。

有個叫高煦的發現後,從中挑剔,啟奏解縉犯了“欺君”之罪。永樂大怒,准奏治解縉死罪。不料解縉哈哈大笑。

皇帝喝問他笑什麼。解縉回答說:“我笑有人無知,只會進饞言。

我這是依王之渙詩意,另外作的一首詞。王之渙說是涼州詞,實際上是詩,就因為多了一個‘間’字。臣將‘間’字去掉才是一首真正的詞呢。

”皇帝讓他念來。他應聲念道:“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解縉念得無懈可擊,永樂皇帝這才息怒,宣佈免罪。解縉憑著機敏和文才方得轉危為安。

另有一說是紀曉嵐。

4樓:牙籤根根

解縉(1369~1415),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江西吉水人,官至翰林學士,曾主持修編《永樂大典》。民間流傳著許多他的趣聞,而他改王之渙《涼州詞》便是其中之

5樓:幻

解縉(1369~1415),

6樓:張飛必勝

自己在網頁裡查涼州曲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