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東方靈慧
1、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而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也指重溫歷史可以認識現 在。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則》)
2、不恥下問: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3、三人行必有我師:在一起行走的許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十則》)
4、柳暗花明:指環境或境界的驟然轉變。多指由逆境轉為充滿希望的順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遊山西村》)
5、撲朔迷離:模糊不清,很難辨別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錯綜複雜,不易看清底細。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木蘭詩》)
6、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樂而環境幽美的世界,現在用以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鬥爭的地方。(《桃花源記》)
7、豁然開朗:一下子現出開闊明朗的境界。(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桃花源記》)
8、無人問津:沒有人來問渡口了,比喻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後遂無問津者。——《桃花源記》)
9、吳下阿蒙:比喻缺少學識,才幹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孫權勸學》)
10、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別當日,即更刮目相待,——《孫權勸學》)
11、龐然大物:形容體積大而笨重的東西。現在多用來形容外強中乾的事物。
12、老驥伏櫪:老了的好馬,伏在馬房中卻還想去跑千里的遠路。比喻人雖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壯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龜雖壽》)
13、源頭活水:比喻生活氣息濃厚,也指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14、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比喻目光敏銳,連極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閒情記趣》)
15、不求甚解:原指讀書時不求深入,只求瞭解一個大概。現在多指學習不認真,不求深入理解,或瞭解情況不深入。(好讀書,不求甚解。——《五柳先生傳》)
16、犬牙交錯:形容交界線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
(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記》)
17、畫蛇添足:做了多餘的事情反而有害無益。(《寓言四則》)
18、濫竽充數:沒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間湊數,終會露餡。(《寓言四則》)
19、塞翁失馬:在一定的條件下,好事可能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為好事。(《寓言四則》)
20、鴻鵠之志:比喻遠大的志向。(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21、披[被]堅執銳:身披堅硬的護甲,手上拿著銳利的兵器。比喻投身戰鬥。
(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22、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圖。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23、水落石出——《醉翁亭記》)
2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義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援和幫助,違背正義則必然陷於孤立。(《孟子二章》)
25、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愁患害能使人奮鬥而獲得生存,安逸快樂使人沉迷於享樂,反而容易導致死亡。(《孟子二章》)
26、百廢俱興:指任事振作有為,凡有荒廢者,皆整理興舉起來。(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27、氣象萬千:謂景象巨集偉絢麗,非常壯觀。(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28、心曠神怡:心胸曠達,精神愉快。(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29、捨生取義: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捨生而取義者也。——《魚我所欲也》)
30、簞食壺漿:(老百姓)用簞盛了飯,用壺裝了湯來歡迎他們所擁護的軍隊。後來用以形容軍隊受歡迎的情況。(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隆中對》)
31、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32、再衰三竭:形容士氣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劌論戰》)
33、轍亂旗靡:車跡錯亂,軍旗倒下。形容軍隊潰敗——《曹劌論戰》
34、三顧茅廬:東漢末,劉備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陽)聘請隱居於草廬的諸葛亮出來幫助打天下。後用來指誠心誠意再三邀請或訪問。(《出師表》)
35、妄自菲薄:不知自重,輕視自身價值。(《出師表》)
36、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難。(《愚公移山》)
2樓:匿名使用者
春宵一刻值千金,蘇軾的。不過最初真是寫春天美景的
古今異義的成語50個
3樓:繁·星空
1、空穴來風。空穴是來風的條件,既能來風,必有空穴,指傳聞有一定根據。經常被誤用來表示毫無根據的事情。
【出處】:戰國•楚•宋玉《風賦》:臣聞於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
2、七月流火。指天氣逐漸涼爽起來。“七月流火”是說在夏曆七月,天氣漸漸轉涼,每當黃昏的時候,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
現在常被誤用來形容七月的天氣十分炎熱,鬧出望文生義的笑話。
【出處】:“七月流火”語出《詩經•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3、美輪美奐。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麗。可近年來報紙電視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語,大錯特錯了。
【出處】:《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
4、目無全牛。比喻技術熟練到了得心應手、極度純熟的境地。易誤作缺乏整體觀念。
【出處】:先秦•莊周《莊子•養生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5.首鼠兩端。意思是遲疑不決,拿不定主意。經常被誤用來形容一個人言行前後不一致。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御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儒共一老禿翁,何為首鼠兩端。”
6.首當其衝。比喻最先受到攻擊或遭遇災害。經常被誤用為衝鋒在前。
【出處】:《漢書•五行志下》:“鄭當其衝,不能修德。”
7、望其項背。能夠望見別人的頸項和背脊,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多用於否定式:如難以望其項背、不能望其項背等)。現在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項背”表示“趕不上”,這是錯誤的。
【出處】:清•汪琬《與周處士書》:“言論之超卓雄偉,真有與詩書六藝相表裡者,非後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項也。”
8、差強人意。意思是大體上使人滿意。經常被誤用為不能使人滿意。
【出處】:《後漢書•吳漢傳》: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9、鬼斧神工。形容建築、雕塑等技藝精巧、技巧高超,象是鬼神製作出來的,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常被誤用來形容壯觀的自然景物。
【出處】:清•屈大均《端州訪研歌和諸公》:“年來巖底採無餘,鬼斧神工多得髓。”
10、始作俑者。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現在常被誤用為第一個做某一件事或某一項任務的人。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11、炙手可熱。比喻權勢大,氣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經常被誤用來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離其本義。
【出處】:唐•杜甫《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12、一言九鼎。 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為夏禹所鑄。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有份量,能起很大作用。經常被誤用來表示守信用。
【出處】:司馬遷《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
13、不足為訓。意思是不值得作為典範或法則。現在常被誤用來表示不值得教訓某人。
【出處】:明•胡應麟《詩藪》:“君詩如風螭巨鯨,步驟雖奇,不足為訓。此詞與教訓無關
14、萬人空巷。並不是指街上空無一人,而是說人們都從巷子裡出來來到大街上,街上人山人海,兄容歡迎、慶祝等盛況。現在常被誤用來表示街上空無一人。
【出處】:宋•蘇軾《八月十七復登望海樓》詩:“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鬥新妝。”
15、久假不歸。假,借用;歸,歸還。長期的借用不歸還。現在常被誤用來表示長期請假不回來工作。
【出處】:《孟子•盡心上》:“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16、奉為圭臬。圭臬,比喻事物的準則。把某些事物、言論奉為準則。現在常被誤用來表示將某人奉為某領域的創始人或先行者。
【出處】:清•錢大昕《六書音韻表序》:“此書出,將使海內說經之家奉為圭皋,而因文字音聲以求訓詁古義之興有日矣,詎獨以存古音佈局哉。”
17、百身何贖。意思為自身死一百次也換不過來。比喻對死者極其沉痛的哀悼。現在常被誤用來死一百個人也不足以換得死者。
【出處】:《詩經•秦風•黃鳥》:“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18、石破天驚 。比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現在常被誤用來形容各種驚人訊息。
【出處】:唐•李賀詩《李憑箜篌引》:“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19、不孚眾望。孚:信服。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貶義。現在常被誤用來形容不辜負大家的期望。(不同於不負眾望)
20、方興未艾。方,正在;興,興起;艾,停止。事物正在發展,沒有停止。多形容形勢或事物正在蓬勃發展。現在常被誤用來表示事物剛剛興起遠未形成氣候。
【出處】:宋•陳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天下非有豪猾不可制之奸,虜人非有方興未艾之勢,而何必用此哉!”
4樓:百衣百順服飾
頭昏腦脹。。。太多不好找。
5樓:匿名使用者
走馬觀花、不以為然、赴湯蹈火聲淚俱下、過猶不及
古今異義成語怎麼來的 5
6樓:匿名使用者
有很多原因:1.古今
異義字,一些成語中的字,古今意思不同,造成異義。
2.同音誤讀、誤寫、誤傳:五脊六獸-----舊**《醒世姻緣傳》誤成“五積六受”
3.文化發展賦予新的意思:如原本“囧”表示光亮,同“炯”意,現在發展成窘迫,難為情之類的意思了。
4.慣用演變:如稀奇和希奇現在都通用了。人們習慣性的用某一個詞語或字來代替原來詞語中的部分,習慣使用後,就會產生一定的差異。
5.以上原因並不全,僅以個人觀點分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