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宗主旨是什麼,唯識宗的基本思想是什麼說

時間 2021-06-17 06:30:51

1樓:周公後

唯識宗是玄奘大師留印十六年所專門研究的。其學說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建立了阿賴耶識,用現在的語言來講大體就是說精神方面有一個統一的作用。在唯識家看來,無量的世界似乎是一塊,實際上各是各的,這就是唯識的道理,一句話,就是“心外無境”,即通常所的“萬法唯識”。

此宗條理謹嚴,分析周密,非常接近科學,但法相詞彙很多,學習起來比較困難。

代表作有《俱舍論》(小乘法相的總結)和《瑜伽師地論》(大乘法相的總結)。

2樓:

法相宗,又名唯識宗、慈恩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yogācāra或vijñāptimātratā),為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古印度有性宗與相宗,性宗為中觀學派,漢傳佛教的三論宗屬之;相宗則是屬於唯識宗,以“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以描述宇宙何以森羅永珍的心識理論為主要課題。承傳彌勒菩薩所創唯識無境的高僧依次為無著、世親、陳那、**、戒賢、玄奘、窺基、慧沼、智周。

主要理論[編輯] 三性說三性說,又稱三自性說。三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無著、世親等瑜伽行派認為,諸法實相應有兩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詮表所說,也不是一切都無所有,而是遠離有無二執以為中道。

這樣即有虛妄分別與空性兩面:依分別的自性說為“依他起性”(相對真實);依分別的境說為“遍計所執性”(妄想);又依空性說為“圓成實性”(絕對真實)。法相宗繼承此說,且結合唯識說,以為三性也不離識,謂諸識自自證分生起之時,現似見分與相分兩分是依他;意根不離相縛,意識從而周遍計度,執為“能”、“所”二取,則是遍計所執。

又用唯識所現來解釋世界,認為世界現象都由有情各具本具之第八識即“阿賴耶識--一切種子識”所變現,而前七種識再據以變現外境影像,緣慮執取,以為實在。又認為在阿賴耶識中蘊藏著變現世界的潛在功能,即所謂種子。其性質有染有淨,即有漏無漏兩類。

有漏種子為世間諸法之因,無漏種子為出世間諸法之因。從而說明未來出世者種姓有聲聞、獨覺與菩薩三乘之別,又有不定為何乘之“不定種姓”與三乘皆不得入之“無種姓”,因而建立五種姓說。這表面上似與教界向來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說不同,實則並無衝突;以所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者,所謂“理佛性”是也,亦即依於第八識如來藏此法身佛,本來具足一切功能界限特性,故說為皆有佛性;至於五種性之佛性,細說則應名諸“行佛性”,此亦即一切眾生依於法身佛第八識修行而證得報化二身佛之可能性是也。

此理昭顯,非為隱澀,惜乎歷來諸家凡有所注,皆以門派管窺自墮私心惡見,己過不見,反誣前賢取捨無據,相違有失一切眾生平等無二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理佛性)大旨。真可謂自眼未開,貽禍他人,以盲引盲,同墮一坑,深可慨也。

[編輯] 五重觀法五重觀法為與唯識說相適應,主張用唯識觀。窺基提出從寬至狹、從淺至深、從粗至細的五重唯識觀。[1]

遣虛存實:此觀有情的遍計所執性法,純屬妄情臆造,毫無事實體用,故應遣除;至於依他性法仗因託緣依他而有事實體用,是“後得智”之境,又圓成性是諸法之理,為“根本智”之境,均不離識而應留存。是為唯識觀的初步。

舍濫留純:雖觀事理皆不離識,而此內識有所緣相分和能緣見分。相分為內境,見分心仗以起,攝境從心,並簡別有濫於外境,所以只觀唯識,為第二步。

攝末歸本:攝見相二分之末,歸結到自心體分之本。因見相分皆識體所起,識體即為其本。今但觀識體,為第三步。

隱劣顯勝:隱劣心所,顯勝心王。心王起時必隱劣心所,為第四步。

遣相證性:心王猶屬識相,今遣相而證唯識性,得圓成實之真,為唯識觀最究竟之階段,即第五步。

[編輯] 因明學說因明原為瑜伽行派所創。玄奘在印度遊學時,曾到處參問因明。臨回國前,在戒日王所主持的曲女城大會上,立了一個“真唯識量”,書寫在金牌上,經過18天,無一外道小乘能駁倒它,創造了因明光輝的典範。

回國後,先後譯出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和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門人競作主疏。其中以大莊嚴寺文軌和慈恩寺窺基所作最為流行。

窺基對因明作法,多有發展,主要有:區別論題為“宗體”與“宗依”;為照顧立論發揮自由思想,打破顧慮,提出“寄言簡別”的辦法;立論者的“生因”與論敵的“了因”,各分出言、智、義而成六因,正意唯取“言生”、“智了”;每一“過類”都分為全分的、一分的,又將全分的一分的分為自、他、俱;推究了有體與無體。[2]

[編輯] 五位百法主條目:五位百法

五位百法,是法相宗對一切萬有諸法進行的分類。其分為五類: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共計有百種法,所以稱為“五位百法”[3][4][5][6]。

[編輯] 經典法相宗的經典包括六部**及十一部論著,合稱“六經十一部”[

唯識宗的基本思想是什麼說

3樓:西湖岸邊盪鞦韆

法相唯識宗因通過分析“法相”得出“萬法唯識”的結論而得名,也稱“版法相宗”或“唯識宗”權。

“唯識說”是法相唯識宗理論的核心基礎,意思是萬法皆唯識所現,識外無真實之境。該宗所立八識、四分、種子、三能變等學說概念都是為唯識無境思想作論證。“三性三無性說”是法相唯識宗解釋一切現象本來面目的理論依據。

三性亦名三自性、三相、三自相等,即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該宗認為,要理解一切現象的實相在於詳細區分三性,也就是在依他起性上,遠離遍計執性的謬誤,去掉虛妄分別,由此獲得對一切現象的最完備最真實的認識。法相唯識宗在三性的基礎上又總結出“三無性”,即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

相無性是說一切遍計所執的事物,其相皆假而非實有;生無性是說一切法皆依因緣和合而生,因緣生則無有實性;勝義無性是說諸法勝義原無生滅,本不可說,故無有實性。

4樓:匿名使用者

基本思想是:心外無境,萬法唯識,用世俗的說法來說的話,應該歸類於唯心說。

佛教各宗派的主旨和修行方法有什麼區別?

5樓:潛川

修佛猶如從山腳走到山頂。那麼每個修行者,就

會根據自己的特性和能力選擇不同方式。有些人用走的,有些人有爬的,有些人用飛的、空投的,還有人從後山攀登,有些人挖地洞,有些人索性用投石車彈上去。然後他們都上去了,都認為自己的方法很不錯,看看山腳下那些人還找不到途徑,還爬不上山,他們都有一顆慈悲的心和胸懷,於是他們就把自己親身經歷的感受和上山的方法教給他們聽,因為很少有人使用上面的全部方法,所以他們都認為只有自己這種方法才能成功上山,於是傳授的過程中,就產生了走路派、爬山派、鑽地道派、空投派等等八大流派。

所以流派無所謂好壞,因為終點都一樣,關鍵看你比較接受那一派,說明你的個性和能力比較適合這一派,那麼你就選擇這一派去修行吧。

呵呵,這樣比方,不知道師兄能否瞭解?

6樓:匿名使用者

佛所說的所有法門,宗派所有的主旨,修行的目的,只有一個,都是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的。

當然修行的方法各不相同而已。。

就好像你上學,學知識。每個學校每個老師,用的方法都是不盡相同的!!呵呵。

7樓:匿名使用者

1. 看大乘佛經,以儘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淨土諸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唸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唸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唸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唸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

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唸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

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

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

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

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

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

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

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唸佛,唯宜行住二時。

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唸,不可出聲。

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淨土宗唸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回光一瞥,了了常知,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

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4.修行需要先消業障,在消業障方面《地藏菩薩本願經》甚佳,讀經、念: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名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