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30年內有哪幾年有閏正月的啊

時間 2021-06-04 08:19:35

1樓:匿名使用者

最近30年內沒有閏正月。

閏正月出現的概率隨機,且出現的次數很少,有時候一千多年才可能出現,有時候十幾年就會出現。

以下是推測出來的閏正月年份,分別是:2262、2357、2520、2539、2634、4103、4828、4923、5868、6088、6183、6240、6278、6460、6555、6612、6650、6832、6984、7022、7041、7166、7242、7424、7519、7538、7614、7633、7796、7891、7910、7986。

農曆為什麼會有閏月?——農曆置閏月是為了協調迴歸年與農曆年的矛盾,能使月份和季節的變化比較吻合。

經天文學家觀察計算:迴歸年(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為365.2422日,朔望月(月亮執行的一個週期)的平均時間為29.

5306日。12個朔望月為354.3672日,比迴歸年少10.

88天。如果每12個朔望月定為農曆的一年,就會出現天時與曆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如農曆某年春節為大雪紛飛的寒冬,過十幾個春秋農曆年就會出現在赤日炎炎的盛夏的怪現象。

為了使月份和季節的變化比較吻合,我們的祖先經天文觀測計算,找出了科學的“閏月”辦法,在19個迴歸年中加7個閏月後,只差:6939.6910-6939.

6018=0.0892(天),這已經是夠精確的了,所以現行的農曆採用的是十九年七閏法。

2樓:夢裡不覺

最近30年內沒有閏正月,詳見如下分析:

閏正月,農曆的置閏規則,與節氣有關。24節氣又可分為節氣和中氣兩大類,簡稱為節和氣。古人從冬至起中氣、節氣相間安排,於是小寒為節氣,大寒為中氣,依次類推。

一年共12箇中氣和12個節氣,一般情況每月各有一箇中氣和一個節氣。每一中氣都配定屬於某月,不能混亂。據《宋史》記載,文彥博平定貝州王則起義就是在慶曆八年公元2023年閏正月。

閏正月是罕見的閏月,從18世紀~22世紀沒有出現過任何閏正月,之後的25世紀,28-41世紀也沒有出現閏正月。

閏月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但閏正月極為罕見,上一次出現還是378年前17世紀明朝末期的2023年(再往前是北宋時期的2023年),下一次就是244年後23世紀的的2023年,中間相隔了622年。

自公元2023年至公元2023年,出現閏正月的年份只有32個(平均近200年一個),分別是:2262、2357、2520、2539、2634、4103、4828、4923、5868、6088、6183、6240、6278、6460、6555、6612、6650、6832、6984、7022、7041、7166、7242、7424、7519、7538、7614、7633、7796、7891、7910、7986。

其中間隔最長的一次達到了2023年,最短的一次則只有19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閏正月的年份,一定是春節最早的年份,比如2023年是1月23日,2023年是1月18日。

當然啦,即便是閏正月,真正的春節其實也只有一個,閏正月初一是不算的。

3樓:清清

24節氣又可分為"節氣"和"中氣"兩大類,簡稱為"節"和"氣"。古人從冬至起中氣、節氣相間安排,於是小寒為節氣,大寒為中氣,依次類推。一年共12箇中氣和12個節氣,一般情況每月各有一箇中氣和一個節氣。

每一中氣都配定屬於某月,不能混亂。 節氣的定法有兩種。古代曆法採用的稱為"恆氣",即按時間把一年等分為24份,每一節氣平均得15天有餘,所以又稱"平氣"。

現代農曆採用的稱為"定氣",即按地球在軌道上的位置為標準,一週360°,兩節氣之間相隔15°。由於冬至時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運動速度較快,因而太陽在黃道上移動15°的時間不到15天。夏至前後的情況正好相反,太陽在黃道上移動較慢,一個節氣達16天之多。

採用定氣時可以保證春、秋兩分必然在晝夜平分的那兩天。 農曆置閏的方法同中氣的劃分和採用定氣方法密切相關。由於兩個節氣的長度平均約為30.

5日,而陰曆歷月平均約只有29.5日,因而每月中節氣所在的日期必然會較上一個月推遲1~2天。如此下去,總會有一個月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

這一個月被規定為"閏月",作為該月所在農曆歷年多餘的第13個月。既然節氣嚴格按迴歸年長度周而復始地出現,根據上述規定來設定閏月必然能保證農曆歷年的平均長度與迴歸年十分接近。十九年七閏法就是這樣來置閏的。

由於定氣方法的採用,冬季一節一氣的平均長度約為29.74天,比朔望月長不了多少,節氣逐月向後推遲得很慢,所以冬季設定閏月的可能性就很小。相反,夏至附近地球運動得慢,交節氣也慢,一氣可達16天之多,因而夏季及其前後幾個月,如農曆

三、四、五、六、七月,閏月設定較多。在公元2023年到2023年的200年中共有農曆閏月74個。其中閏正月、閏十一月、閏十二月一次也沒有,而閏五月最多,達16次。

無怪乎我們碰不到閏正月,也過不到"閏春節"了。

4樓:匿名使用者

最近30年沒有,2023年有閏正月

5樓:萬玲

2023年,活不到了

請問歷史上都是哪一年潤六月,是怎麼計算的??

6樓:

★2023年至2023年閏月分佈表

閏六月 1873、1892、1911、1930、1941、1960、1979、1987、2017、2025。

2023年,公曆7月26日 農曆潤六月初一

2023年,公曆7月26日 農曆潤六月初一

2023年,公曆7月24日 農曆潤六月初一

2023年,公曆7月24日 農曆潤六月初一

2023年,公曆7月24日 農曆潤六月初一

2023年,公曆7月26日 農曆潤六月初一

2023年,公曆7月23日 農曆潤六月初一

★2023年至2023年閏月分佈表

發生閏月年份

閏二月 1890、1909、1917、1928、1947、2004、2023。

閏三月 1860、1879、1898、1936、1955、1966、1993、2031。

閏四月 1849、1868、1887、1906、1925、1944、1963、1974、1982、2001、2012、2020。

閏五月 1857、1865、1876、1884、1895、1903、1914、1922、1933、1952、1971、1990、1998、2009、2028。

閏六月 1873、1892、1911、1930、1941、1960、1979、1987、2017、2025。

閏七月 1854、1881、1919、1938、1949、1968、2006,2044

閏八月 1851、1862、1900、1957、1976、1995。

閏九月 2014。

閏十月 1870、1984。

★閏月:

我國使用的農曆實際上是陰陽合曆,它以月亮運動週期為主,這是陰曆方面;同時兼顧地球繞太陽的週期,這是陽曆方面。

我們的祖先早在

三、四千年就將純粹的陰曆和陽曆很好地調和運用,這確實是我們祖先的智慧發明,據科學測定,一個朔望月時間是29日12時44分3秒,約29.5306日;一個陽曆年時間是365日5小時48分46秒,約365.2422日,農曆的歷年長度是以地球繞太陽的週期為準的。

如果農曆固定每年都12個月,則一年共有29.5306×12=354.3622日,一年週期相差約10.

879日;如果今年春節在冬天,那麼16年後(10.879×16=174日,相當於五個多月)就變成到夏天過春節了,古代天文學家考慮到這一點,在編制農曆時為使每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義,(如初一都是無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有圓圓的月亮),採用設定潤年的辦法,大約在西元前六世紀,已用十九個年,在年中加進七個潤月的辦法來制歷,叫十九年七潤法。

19個陽曆年:365.2422×19=6939.

6018;而19個農曆年加七個月後,共有(19×12+7)=235個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日。

這樣兩者就基本上相等了,農曆的月份和季節也就可以長期的保持大體上的協調,不會發生寒暑顛倒的現象。

農曆潤月的安插完全是人為的規定。歷代對潤月的安插也不盡相同。秦代以前,有一些時候是把潤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個月。

漢初將潤月放在九月後,叫做“後九月”。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又把潤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規定不含“中氣”的月份作為前一個月的潤月,用上月的名稱,再加上一個“潤”字,直到現在仍沿用這個規定。這樣,農曆潤年共有十三個月。

特別地,前一個或兩個月包含了兩個中氣,下個月雖然沒中氣,這不能把它作為潤月,如農曆乙丑(1985)年,正月只有一個節氣(驚蟄),沒有中氣,上一年(甲子、2023年)十一月確有兩個中氣(冬至和大寒),“雨水”則在甲子年十二月,2023年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就不算作潤月,而算作正月。有了這樣的規定,才能在十九年裡正好安插七個潤月。

農曆十二月(臘月)時的地球在近日點附近, 運動較快速,閏月出現的機會就少很多,想要過兩個中秋節是可能的,而過兩個「除夕」,就太難了。經過統計(參見下表),從西元2023年起至2023年止,閏五月的次數最多;閏正月、閏十一月、閏十二月則沒有發生過;閏九月則僅2023年發生一次。從統計表中亦可知:

閏月的分佈並無規律性。

閏月計算:

農曆為什麼會有閏月?——農曆置閏月是為了協調迴歸年與農曆年的矛盾。

迴歸年與農曆年有什麼矛盾呢?先記住:迴歸年的總長度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日。

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為29.5306×12=354.3546日,比迴歸年少10.88天即將近11天,每個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農曆年某年春節為大雪紛飛的冬天,第二年的春節就會在季節上提前11天,第16個農曆年就會出現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為29.5306×13=383.8978日,比迴歸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規定製定曆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曆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這就是矛盾。

為了克服這一缺點,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辦法,保證農曆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曆歲首在冬末春初。

農曆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

因此,農曆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2023年

三、四月是小月、

九、十、十

一、十二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那麼多長時間加一個閏月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求出迴歸年日數與朔望月的日數的最小公倍數:我們希望m個迴歸年的天數與n個朔望月的天數相等,也就是應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這個等式中我們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們的比例:

這個比例的近似值分別為:

在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迴歸年的數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數目。例如第六個分數式 表示19個迴歸年中必須加7個閏月。

19個迴歸年中加7個閏月的結果比較:

19個迴歸年=19×365.2422=6939.6118(天)

一個朔望月有29.5306天,235個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個迴歸年中加7個閏月後,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時9分多,這已經是夠精確的了。

所以,農曆就採用了19年加7個閏月的辦法,即“十九年七閏法”,把迴歸年與農曆年很好地協調起來,使農曆的元旦(春節)總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個朔望月稱之為“閏周”。

農曆置閏的方法可以使農曆年的平均長度接近迴歸年,而農曆中的月又有鮮明的月相特徵,保持了公曆和陰曆兩全其美的特點。

現在置閏的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置閏的月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其名稱是在前個月的前面加一個“閏”字。

農曆閏哪個月?決定於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

我國農曆將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

農曆以月亮為週期(陰曆),十二個月曆總共約有354天;再配合年曆(陽曆),年曆則是根據地球公轉所形成的四季變化而得的週期所編制。而月曆較年曆短,兩者相差了11天,因此,便要每19年加多7個閏月來填補誤差。而決定那一個月做閏月,則依廿四節氣而定,農曆月份通常包含一個節氣和一箇中氣,如驚蟄╱秋分等等,若某農曆月份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曆法便會把該月多加一個月以作為閏月。

以2023年為例,農曆七月正好是個有節氣而沒有中氣的月份,因此便閏七月來作調整誤差。

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農曆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

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要加閏月的年頭相符。所以農曆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

例如2023年農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氣小滿,再隔一個月的初一才是下一個中氣夏至,當中這一個月沒有中氣,就定為閏月,它跟在四月後面,所以叫閏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