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怎樣演變的,漢字的演變歷程是怎樣的?

時間 2021-06-04 18:17:35

1樓:乖bu乖

⒈倉頡 史前時代 發明文字(傳說)

⒉秦始皇 統一文字

⒊李斯 秦朝 用小篆代替大篆

⒋鍾繇 三國·魏 其字型為隸書的前身

⒌王羲之 東晉 其字型為楷書的前身

⒍秦檜 南宋 其字型成為最早的印刷體

⒎程邈 秦漢 創造出了隸書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商) (周) (秦) (漢)(魏晉)草書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

2樓:琪琪

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繁體字——簡體字倉頡 史前時代 發明文字(傳說)

秦始皇 統一文字

李斯 秦朝 用小篆代替大篆

鍾繇 三國·魏 其字型為隸書的前身

王羲之 東晉 其字型為楷書的前身

顏真卿 唐朝

歐陽修 北宋

柳公權 北宋

趙孟頫 元朝 四大楷體書法家

3樓:神遊無極光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

4樓:鄭博委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以上七種字型稱為"漢字七體"

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也是從商朝開始的。

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由於它鑄刻在鐘鼎上,所以又稱鐘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體勢雍容。金文和甲骨文屬於同一系統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規範,結構更整齊。

西周晚期,金文形體趨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勻稱,這種字型叫大篆。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

秦統一後,為維護國家統一,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統一文字。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準,對漢字進行整理和簡化,制定標準寫法,在全國推行,這種新字型叫小篆。

篆書筆畫圓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儲存著象形的意味,但符號性顯然大大加強。小篆使文字規範了,但書寫還很不方便,因此,在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型,叫隸書。

隸書字形扁平,字的構架多有方折稜角,筆畫有粗有細,形成波勢和挑法,所謂“一波三折、蠶頭燕尾”。從篆書到隸書,是一次更大的變化,隸書是漢字演變史上重要的轉折點,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從此,漢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喪失了。

漢朝後期,隸書又演變為楷書。楷書可作為習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書。從隸書到楷書字形結構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只是在書寫時把隸書的波勢挑法改變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書寫更為簡便。

與楷書並行的還有草書和行書。草書特徵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氣勢連貫、字形奔放。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型,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我們可以通過下圖體會漢字的演變。

漢字的演變歷程是怎樣的?

5樓:石油工業出版社

漢字是一種形體和意義緊密結合的表意文字,當它逐漸從具體走向抽象化、符號化,方塊的形式才逐步固定下來。從有文字實物的殷商開始,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宋體等多個階段。

甲骨文: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漢字形態,起源於殷商時期。

金文:刻鑄在鐘鼎等器物上的文字,商周時期出現。

大篆:又叫籀文,周代太史籀創造,春秋戰國時期通行於秦國等地。

小篆:適應秦統一全國的形勢而生,由大篆簡化而來。

隸書:形成於戰國晚期,成熟於漢代,由小篆簡化而來。

楷書:出現於東漢時期,六朝時進一步完善,唐代時成熟,由隸書簡化而來。

草書:楷書的變體,產生於漢代。

行書:起源於漢代,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

宋體:宋代出現,興起於印刷業的雕版匠之手,後來的書籍多采用這種字型。

我國的漢字是怎樣演變來的

6樓:不起眼的小過客

漢字主要起源於記事的象形性圖畫,象形字是漢字型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3、大篆

大篆為漢字書體的一種。相傳為周宣王時史籀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書。 秦時稱為大篆,與小篆相區別。

大篆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型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

5、隸書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6、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真書,始於東漢。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7、草書

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8、行書

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

擴充套件資料:

漢字起源的舊說法有五種,即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

1、結繩說:《北史·魏本紀》說:北朝魏的先世“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

記錄了一些原始社會部落,在文字出現之前,以結繩記事的方法,把戰爭、獵獲、會盟、選舉、慶典、聯姻、生育、疾病和災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記錄下來。

過去亦有學者據《周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的論說,推斷“文字起源於結繩”。

2、八卦說:孔安國《尚書》序(屬偽作,但年代甚古)裡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3、河圖說:《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玉版》:倉頡為帝,南巡狩,發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i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

揭開此說的神祕面紗,不難發現,它真實的核心就是算數,能對照“九宮”演算法。所謂“九宮”,在讖緯家來說。

是八卦加上**,合為九(“五”位於**,還可以和五行聯絡起來);在術數家眼中,則其數橫、豎、斜偏、相加得數恆為15。

4、倉頡造字:“倉頡造字說”在戰國時即已流行。《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后稷作稼。”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更加盛行。

倉頡,傳說他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

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蒐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佈者。

5、圖畫說: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係。

7樓:所示無恆

漢字的演變過程從甲骨文(商代)-金文(西周)-篆書(西周-秦代)-楷書(東漢)草書(漢代)-行書(東漢末年),我們今天所通用的漢字手寫正體字便是東漢時期楷書。

1、甲骨文指的是在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其的內容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占卜用過的龜甲和獸骨上的記錄,所以人們通常稱它為“卜辭”。其字型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徵,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並富有立體感。

2、金文是指鑄或刻在銅器上的文字,其內容主要記載這件銅器為誰所有,有的記載戰功,祭祀以及受誰賞賜等。金文是承甲骨文而發展起來的,在筆畫和結構上比甲骨文簡單些,其特點是線條粗而自然,字形趨向工整,字型多不固定,一個字往往有多種寫法。

3、大篆在周代時期就已使用了,其真跡是“石鼓文”。其內容是記載田獵之事,並且是用韻文寫成,從字形上看與殷周古文不同。大篆的特點是線條化比較完整,均勻而柔和;結構比較整齊,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但不足之處是筆畫較繁 書寫不夠方便。

4、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均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併。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5、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

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

6、“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潔等。這種字型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準字型且為世人所喜愛。

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型。

7、“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對周邊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記錄事件的書寫符號。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所以漢字一般也叫“方塊字”。

擴充套件資料

關於漢字的數量,根據古代的字書和詞書的記載,可以看出其發展情況。

秦代的《倉頡》、《博學》、《爰歷》三篇共有3300字;漢代揚雄作《訓纂篇》有5340字,到許慎作《說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文字篇》所記,晉呂忱作《字林》有12824字,後魏楊承慶作《字統》有13734字。

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唐代孫強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宋代司馬光修《類篇》多至31319字,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

清代《康熙字典》有47000多字了;2023年歐陽博存等編著的《中華大字典》有48000多字;2023年日本諸橋轍次主編的《大漢和辭典》有49964字;2023年張其昀主編的《中文大辭典》有49888字;2023年徐仲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有54678字。

2023年冷玉龍等編著的《中華字海》有85000字。臺灣地區教育主管機關編撰的《異體字字典》第五版,內容含正字與異體字,共106230字,是收錄最多漢字的字典。

歷史上出現過的漢字總數有8萬多,其中多數為異體字和罕用字。絕大多數異體字和罕用字已被規範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爾出現。此外,繼第一批簡化字後,還有一批“二簡字”,已被廢除,但仍有少數字在社會上流行。

如果學習和使用漢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萬個漢字的音形義的話,那漢字將是世界上沒人能夠也沒人願意學習和使用的文字了。但是《中華字海》一類字書裡收錄的漢字絕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歷史上存在過而今天的書面語裡已經廢置不用的字。

據統計,十三經全部字數為589283個字,其中不相同的單字字數為6544個字。因此,實際上人們日常使用的漢字不過六千多而已。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準中,最大的漢字編碼是臺灣地區的cns11643,5.0版全字型檔可供查詢的字共87,047個漢字、10771個拼音文字及894個符號。

臺港民間通用的大五碼收錄繁體漢字13053個。gb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最新的內碼字集,gbk收錄漢字簡體、繁體及20912個,而早期的gb2312收錄簡體漢字6763個。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則收錄漢字20902個,總數亦高達七萬多字。

初期的漢字系統字數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完善表述的明確性,漢字經歷了逐步複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漢字數量的過度增加又引發了漢字學習的困難,單一漢字能表示的意義有限。

於是有許多單一的漢語意義是用漢語詞語表示,例如常見的雙字詞。漢語書寫的發展多朝向造新詞而非造新字。

殷墟的甲骨文及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漢字是怎麼演變的,漢字是怎麼演變的

印玲崔筠 淮南子 本經訓 說 昔日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大意是說,過去倉頡造字的時候,天空下起了穀子,鬼在夜裡發出哭聲。荀子 韓非子 等古代典籍裡也有關於倉頡造字的記載。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流傳更廣,影響更深。過去的歷史學家們曾考證過倉頡是否實有其人,如果有,大約在哪個時代,由於缺乏確鑿的史料...

漢字的演變 舉例

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 李鵬亞 篇一 漢字的演變過程舉例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 甲金篆隸草楷行 七種字型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 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