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民居 窯洞 客家土樓 蒙古包,這幾種民居主要分佈在哪些地

時間 2021-07-16 01:14:02

1樓:對你無怨無悔

水鄉民居在江南水鄉那裡,特點是多雨;窯洞是在陝西一帶的黃土高原,特點是低溫、少雨;客家土樓在福建和潮州饒平的山區,周圍以環繞山區為主,有土匪出沒,是為了適應周圍環境和保護生命、財產的安全;蒙古包分佈在蒙古大草原,牧民有遊牧的習慣,蒙古包結構輕便,拆卸、搬運方便。

2樓:苛愛d莪

我剛好學了,是地理吧?水鄉民居以江南一帶,特點瓦頂斜的,好避雨,窯洞以黃土高原,那裡風沙多,挖地動屋,防風沙,客家土樓福建省,牆厚高,以前防土匪,蒙古包分佈在內蒙古大草原,遊牧民,蒙古包寬敞,好攜帶,我打了很久誒,採納吧!謝謝哦

住窯洞、蒙古包、客家土樓跟當地環境有什麼關係啊

3樓:匿名使用者

解三元一次方程

答:當地的環境決定當地人的居住形式及住所形態。

1:窯洞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的民居典型。當地地處高原,植被稀疏,降水量低,長年颳風(帶沙的),晝夜溫差大。

所以當地先民鑿洞而居,住在封閉堅實的窯洞裡,很好避免了以上惡劣自然條件帶來的影響。

2: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遊牧民族的傳統民居建築。說是“建築”其實很彆扭,但的的確確是民居。

內蒙古大草原,面積遼闊,植被幾乎只有雜草。當地居民以放牧為生,因為放牧的牛羊的數量多,所以他們必須吃一地挪一地,反正草原那麼大。所以蒙古包的出現滿足了當地居民遊移的需要,就像當地民歌所唱——“帶上你的家當,趕著你的牛羊,在草原上到處躥”。

3:客家土樓 客家土樓是福建民居的代表。客家土樓地處福建西南,是山地地帶。

客家土樓的產生是當地先民為抵禦外來偷盜搶劫、為防當地惡劣自然環境,就地取材、依山而建的堡壘式的建築。它與歷史也是有很大關係的,客家人之所以叫“客”是因為他們是從外地遷到那裡的,為躲避戰亂,躲避倭寇而居住在山區。

綜述:環境決定人類的居住形態。尤其在生產力低下的年代,環境直接影響並決定人類的居住形式,人類也只能這樣適應自然環境而生存。

4樓:亥星火

我是內蒙人,只能幫你回答蒙古包的問題。蒙古族以遊牧為生,逐水草而居,你想想,一片草原如果天天讓一群羊吃,早晚會把草吃光,對生態環境是很大的破壞。所以每過一個月或幾個月就要遷移牧場。

如果定居豈不是很麻煩。

5樓:hakkas絲毫

都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有關。

窯洞所在地雨水少,黃土層非常厚,當地人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

草原牧民放牧點因季節不同而不同,蒙古包方便牧民拆裝遷移;

客家土樓因為客家人移民到山區,為防山賊及野獸所以建成防禦性住宅。

6樓:開飛龍

福建土樓位於福建省閩南山區南靖縣、永定縣、華安縣、平和縣、詔安縣境內,[1][2][3]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時期。以土、木、石、竹為主要建築材料,利用未經燒焙的土並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用夾牆板夯築而成的兩層以上的房屋。[1]

福建土樓包括南靖土樓、永定土樓、華安土樓、平和土樓、詔安土樓等土樓群,其中二宜樓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為單元式與通廊式相結合的圓士樓,是福建土樓的代表,素有“土樓之王”、“國之瑰寶”之美譽,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

以福建土樓和黃土窯洞為例談談此類民居建築的構築特點

7樓:匿名使用者

福建土樓地域廣闊、歷史悠久的中國,民居豐富多采,四合院、圍龍屋、石庫門、蒙古包、窯洞、竹屋等等,早已為人世所知曉,而掩藏在崇山峻嶺之中的福建省民居永定客家土樓,卻鮮為人知。在我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規模之大,造型之美,即科學實用,又有特色、構成了一個奇妙的世界。

土樓民居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亂、饑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至南宋時歷近千年,輾轉萬里,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系。在他們被迫離鄉背井,流離他鄉的過程中,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都有深切的體會,不論是長途跋涉的流離失所,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許多困難都得依靠自己人團結互助、同心協力去解決,共度難關。

客家人為躲避戰亂來到了深山,但是在這裡他們仍然為戰爭和械鬥所困擾,因此他們建立了巨大的土樓作為防禦敵人的碉堡。他們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

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 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於神祕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若需禦敵,只需將大門一關,幾名青壯年守護大門,土樓則像堅強的大堡壘,婦孺老幼儘可高枕無憂。

由於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采光有別,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采光良好的,既無開頭又無結尾的圓樓土樓。

建造土樓,就地取材,用當地的粘沙土混合夯築,牆中每10cm厚層佈滿竹板式木條作牆盤,起到相互拿力的作用,施工方便,造價便宜。

土樓群的奇蹟,充分體現了客家人集體力量與高超智慧,同時也閃耀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光彩,自改革開放發來,永定土樓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位於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的振成樓,聞名世界,被稱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顆明珠。 窯洞結構和特點窯洞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之一,有其獨特的建築結構和特點。

其結構基本是直壁拱頂,外高內低,牆壁附以草泥來加固。它承襲了中國古代形成的特有的建築觀念,並由此而決定了它的建築格局。窯洞民居的建築特點有二:

一是封閉和內向的特點,以窯洞 為主體的居民住宅常以院為中心,院的正面挖三孔或五孔窯洞, 中間為主窯兩側為邊窯, 群眾稱之為“一主二僕”或“一主四僕”。院左側為左膀,右側為右膀,左右膀能挖窯洞的則挖窯洞,不能挖的就建偏房。前面為高圍牆,只留一道門供出入。

窯房均面向院內,如同北京的四合院。窯洞莊院的院子是整個建築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莊院也有幾進院的,由外到內,把主窯圍在最裡層,高牆深院,重重屏障,帶有十分明顯的封閉性和防衛性,正如《易·繫辭》所云: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有些古老的民宅,這種屬性就表現得十分明顯,主窯之上再挖小窯,名曰高窯,從主窯內修暗道,築臺階而上,在高窯可以憑窗鳥瞰整個莊院全貌,也可以登高遠眺,觀察外界情況。各窯之間還有修穿欄的,連線整個莊院,也有通向莊外的暗道,俗語窨子。

臨涇鄉段咀村段氏老莊則是這種防衛功能較全的典型。長期的封建私有制,自給自足,自我滿足的自然經濟,決定了人們在修建宅第時,除封閉性外,還力求在自身範圍內造成一個無所不能,於外界無所求的小天地。其內,不僅吃飯(廚房、倉庫、庖廄)、睡覺、還包括待客,迎賓等等。

就現在看似乎荒誕,然而,目前窯莊民居建設的格局,仍帶有其封建的屬性,以至影響到公共場所的建築風格,如學校、醫院、食堂、商店,國家機關,先築圍牆圈好一塊地,然後慢慢建成設施齊全的房舍。二是以面南為尊,以陽為上的特點。

以福建土樓和黃土窯洞為例談談此類民居建築的構築特點

水鄉居民、窯洞、客家土樓、蒙古包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及它們各自的特點

8樓:中國滄海水手

水鄉民居 —— 分佈在江南水鄉。建築臨水而建,為木結構,粉牆墨瓦,多有水陸兩處出入口。

窯洞 —— 分佈在黃土高原。本身是從黃土中挖圖後形成的空間,多從側面或地下庭院入口。

客家土樓 —— 分佈在福建山區。建築為磚石土木結構,厚牆,視窗門洞小。

蒙古包 —— 分佈在內蒙古草原。由木構架和帆布、毛皮等製作而成,可拆卸搬遷。

中國56個民族都有什麼民風民俗?

9樓:木牛事兒

1、傣族節日習俗

傣族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

。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曆7月中旬)。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曆10月中旬)。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曆4月中旬)。約在農曆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著“最美好的日子”。

2、苗族制度風俗

鼓社制。新中國成立前,苗族鼓社是由共同源於一個男性祖先而結合起來的人們的集團。鼓社一般由同宗的一個或數個自然村寨組成,小的幾十戶或百來戶,大的幾百戶乃至上千戶。

一個社共立一個鼓祭祖,有共同的宗教節日、共同的地域觀念和共同的習慣法規,穿同一服飾,操共同的方言。

苗族人尤其喜歡吃酸,幾乎家家戶戶都自制酸湯、酸菜、酸辣,醃製魚肉,苗家的酸湯魚肉嫩湯鮮,清香可口,聞名遐邇。苗族喜飲酒。

3、蒙古族祝壽習俗

祝壽是蒙古族人民為老人舉行的一個禮儀慶典。蒙古民族的祝壽禮和過本歷年都是在年紀大時才舉行的。一般在六

十、七十、八

十、九十時才祝壽。不過父母親在世時,兒孫輩即使到了七八十歲也不許做壽。過本歷年的二十

五、三十

七、三十、四十九也不是很熱鬧,但是過了六十一歲,七十三歲、八十五歲就另當別論了。過本年的一般不祝壽。巴林蒙古族老年人過本95歲就不計年齡,也不做百歲。

4、朝鮮族服飾風俗

朝鮮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為短衣長褲。男子上衣斜襟無扣,用布條打結外加坎肩,下衣褲襠肥大,褲腳繫帶。婦女短衣斜襟無鈕釦,以綵帶為結,長裙分纏裙、筒裙(只限婚前)。

老年婦女多穿白色長裙,中年婦女多穿纏裙,長及腳跟。年輕婦女的裙幅多為色彩鮮豔的綢緞。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膠鞋,勞動時穿草鞋。

女子穿船形膠鞋。現在除節日或民族集會外,朝鮮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裝,和漢族已無甚差別。

5、布依族年節食俗

有的節日與漢族相類似,有些則為本民族所專有,如"了年"(正月最後一天)、三月三(地蠶會節)、四月八(牛王節)、六月六(祭盤古)、吃新節等。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團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飯",六月六吃"煮雞"等,大都與民族傳說和鄉風教育有關。

10樓:走走停停

族民風民俗:

1、漢族,全稱大漢民族。原名華夏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裔,炎黃子孫。

在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有過小年和大年的習慣。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漢族民族服飾為漢服。

2、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聖紀節、登霄節等。

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曆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

3、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

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采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請問陝西窯洞與河北民居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窯洞的修建,莊面子一般高至九米,長十七至二十三米,用钁頭修刮成水波等花紋,正面挖窯三至五孔,側面根據地形也可挖一至三孔窯,前面取土為平空地,一般為三面築牆,修建大門門樓。窯洞一般高四米,寬八尺至一丈,深三丈,正面的主窯比其他窯洞略高,作正堂為長輩居住。窯口砌牆安門窗,一般為一門三窯洞或一門二窗,靠窯...

江南水鄉景觀這種民居與當地的氣候有什麼關係

魯步妙雙 1 南方氣候的炎熱潮溼特點對建築的影響。如 居室牆壁高,開間大 前後門貫通,便於通風換氣 為便於防潮,建二層樓房多,底層是磚結構,上層是木結構 2 南方地形複雜,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房屋組合比較靈活,適於起伏不平的地形。3 在南方,房屋的山牆多是形似馬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