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矽谷創業快訊
意思是百姓最為重要,國家其次,國君為輕。
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第十四節》。
全文(節選)如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幹水溢,則變置社稷。」
譯文如下:
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國家其次,國君為輕。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應允的做國君,得到國君應允的做大夫。
國君危害到土神穀神——國家,就改立國君。祭品豐盛,祭品潔淨,祭掃按時舉行,但仍然遭受旱災水災,那就 改立土神穀神。」
作品注釋如下:
(1)社稷;社,土神。稷:穀神。古代帝王或諸侯建國時,都要立壇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又作為國家的代稱。
(2)丘:眾。
(3)犧牲: 供祭祀用的牛、羊、豬等祭品。
(4)粢(zi):稷,粟公尺。粢盛既潔的意思是說,盛在祭器內的祭品已潔淨了。
2樓:拜靜雅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提出的乙個重要思想,
孟子說:理想的政治,應確立如下原則: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為貴」,是說人民的地位與權力,是至高無上,不可動搖的。一切政治權力與政治制度,從根本來說,都是來自人民、治於人民、為了人民
「社稷次之」,社稷在古代指土地神和穀神,山川大地,五穀物產,乃是養育人民,建立國家的物質基礎,當然十分重要。後來社稷就成了國家的代名詞。所以也可以說「社稷」就是國家。
作為乙個國家,當然要有制度,要有憲法。但制度也好、憲法也好,終究還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所以社稷的地位次於人民。
「君為輕」,是說相對於民與社稷來說,君的地位並不那麼重要。君的地位與權力是民賦予的,沒有民就沒有君,君怎麼可以與民相提並論呢?社稷是乙個國家存在的基礎,很難設想乙個國家可以既沒有山川大地,又沒有五穀物產,也沒有憲法制度。
乙個國家死掉個把國君,仍然不失為乙個國家;若是沒有了社稷,國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國君的地位也不能跟社稷相提並論。
得到廣大人民的任命,才有資格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任命,才可以做諸侯;得到諸侯的任命,才可以做大夫。可見一切政治權力,從根源上來說,都是來自於民眾。
君主如果危害到社稷,危害到國家的利益,就應該將他罷免、撤換!
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這是因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國家;有了國家,才需要有個「君」。國家是為民眾建立的,「君」的位置是為國家而設立的。
這裡,輕重主次的關係是很清楚的,國家政治,一切以民為本。要說真有什麼「天子」,那麼民眾才是真正的「天子」。因為天的聰明,是通過民的聰明來表現的;天的視聽,是借助民的視聽來實現的。
民眾的意願,天總是順從的。可見民眾是「天」的代表,是真正的「天之驕子」。至於所謂「君」,則是民眾抬舉出來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眾有力量抬舉出乙個君,也有力量把君推翻。君位本是為天下民眾設的,誰來做君完全應當由天下民眾決定。
這是古今天下通行的道理。無論這個「君」叫做國王,叫做皇帝,叫做**,叫做主席,都概莫能外。
民的地位不僅在君之上,而且在國家(社稷)之上。因為國家的權力也是人民所賦予的,國家的利益應當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所以從邏輯上來說,必須置民眾的地位於國家之上。孟子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堅持這個原則,可以防止少數政客假借「國家」的名義,侵害民眾的權力和利益。
為「君」的如果真能認識到上述道理,就應當認真聽取民眾的意見,坦誠接受民眾的監督,關心民生疾苦,與民
3樓:天涯海角
全文(節選)如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幹水溢,則變置社稷。」
譯文如下:
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國家其次,國君為輕。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應允的做國君,得到國君應允的做大夫。
國君危害到土神穀神——國家,就改立國君。祭品豐盛,祭品潔淨,祭掃按時舉行,但仍然遭受旱災水災,那就 改立土神穀神。」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提出的乙個重要思想,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這是因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國家;有了國家,才需要有個「君」。
國家是為民眾建立的,「君」的位置是為國家而設立的。這裡,輕重主次的關係是很清楚的,國家政治,一切以民為本。要說真有什麼「天子」,那麼民眾才是真正的「天子」。
因為天的聰明,是通過民的聰明來表現的;天的視聽,是借助民的視聽來實現的。民眾的意願,天總是順從的。可見民眾才是「天」的代表,是真正的「天之驕子」。
至於所謂「君」,則是民眾抬舉出來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眾有力量抬舉出乙個君,也有力量把君推翻。
君位本是為天下民眾設的,誰來做君完全應當由天下民眾決定。這是古今天下通行的道理。無論這個「君」叫做國王,叫做皇帝,叫做**,叫做主席,都概莫能外。
只不過在古代,人們尚未能設計出一套有效而完善的民主制度來落實這個道理,使之成為可以操作的程式,以致於這個道理在很多時候不能馬上兌現。但這並不說明這個道理本身不成立。實際上即使是在民主制度缺如的社會裡,上述道理有時也會以各種形式自發地強行發生作用。
只要看看歷史上無數昏君、暴君最終被推翻,身敗名裂的下場,就不難理解這一點。民的地位不僅在君之上,而且在國家(社稷)之上。因為國家的權力也是人民所賦予的,國家的利益應當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所以從邏輯上來說,必須置民眾的地位於國家之上。
孟子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堅持這個原則,可以防止少數政客假借「國家」的名義,侵害民眾的權力和利益。為「君」的如果真能認識到上述道理,就應當認真聽取民眾的意見,坦誠接受民眾的監督,關心民生疾苦,與民同樂。
孟子說:理想的政治,應確立如下原則: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為貴」,是說人民的地位與權力,是至高無上,不可動搖的。一切政治權力與政治制度,從根本來說,都是來自人民、治於人民、為了人民(from people, by people, for people)。
「社稷次之」,社稷在古代指土地神和穀神,山川大地,五穀物產,乃是養育人民,建立國家的物質基礎,當然十分重要。後來社稷就成了國家的代名詞。所以也可以說「社稷」就是國家。
作為乙個國家,當然要有制度,要有憲法。但制度也好、憲法也好,終究還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所以社稷的地位次於人民。
「君為輕」,是說相對於民與社稷來說,君的地位並不那麼重要。君的地位與權力是民賦予的,沒有民就沒有君,君怎麼可以與民相提並論呢?社稷是乙個國家存在的基礎,很難設想乙個國家可以既沒有山川大地,又沒有五穀物產,也沒有憲法制度。
乙個國家死掉個把國君,仍然不失為乙個國家;若是沒有了社稷,國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國君的地位也不能跟社稷相提並論。
得到廣大人民的任命,才有資格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任命,才可以做諸侯;得到諸侯的任命,才可以做大夫。可見一切政治權力,從根源上來說,都是來自於民眾。
君主如果危害到社稷,危害到國家的利益,就應該將他罷免、撤換!
在古代,對於土地神和穀神,祭祀的物品沒有欠缺,祭祀的時間也沒有耽誤,卻仍然發生乾旱水澇等自然災害,就說明這個土地神或穀神不靈了。那就應當砸了它們的廟,毀了它們的神像和靈位,重新改造、撤換。
同理,如果某種思想、某種主義、某種理論、某種制度,用來治理國家,認真實行之後並不見效,那也要對它進行修正、改造乃至撤換。(
5樓:
這個是孟子提出的概念 簡單說就是:民貴君輕 就是說君主的一切行為首先要對百姓有利 其次是對社稷有利 然後才是對他自己有利 如果發生衝突當然先估計高階別的利益 這樣國家才可以治理好
6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說君主也是為人民和國家服務的
7樓:千分之十
孟子的這句話,出自《孟子·盡心下》,原文如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這是孟子的的民本思想。人民比君主更重要.
如何理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
8樓:匿名使用者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提出的乙個重要思想,
孟子說:理想的政治,應確立如下原則: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為貴」,是說人民的地位與權力,是至高無上,不可動搖的。一切政治權力與政治制度,從根本來說,都是來自人民、治於人民、為了人民
「社稷次之」,社稷在古代指土地神和穀神,山川大地,五穀物產,乃是養育人民,建立國家的物質基礎,當然十分重要。後來社稷就成了國家的代名詞。所以也可以說「社稷」就是國家。
作為乙個國家,當然要有制度,要有憲法。但制度也好、憲法也好,終究還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所以社稷的地位次於人民。
「君為輕」,是說相對於民與社稷來說,君的地位並不那麼重要。君的地位與權力是民賦予的,沒有民就沒有君,君怎麼可以與民相提並論呢?社稷是乙個國家存在的基礎,很難設想乙個國家可以既沒有山川大地,又沒有五穀物產,也沒有憲法制度。
乙個國家死掉個把國君,仍然不失為乙個國家;若是沒有了社稷,國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國君的地位也不能跟社稷相提並論。
得到廣大人民的任命,才有資格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任命,才可以做諸侯;得到諸侯的任命,才可以做大夫。可見一切政治權力,從根源上來說,都是來自於民眾。
君主如果危害到社稷,危害到國家的利益,就應該將他罷免、撤換!
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這是因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國家;有了國家,才需要有個「君」。國家是為民眾建立的,「君」的位置是為國家而設立的。
這裡,輕重主次的關係是很清楚的,國家政治,一切以民為本。要說真有什麼「天子」,那麼民眾才是真正的「天子」。因為天的聰明,是通過民的聰明來表現的;天的視聽,是借助民的視聽來實現的。
民眾的意願,天總是順從的。可見民眾是「天」的代表,是真正的「天之驕子」。至於所謂「君」,則是民眾抬舉出來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眾有力量抬舉出乙個君,也有力量把君推翻。君位本是為天下民眾設的,誰來做君完全應當由天下民眾決定。
這是古今天下通行的道理。無論這個「君」叫做國王,叫做皇帝,叫做**,叫做主席,都概莫能外。
民的地位不僅在君之上,而且在國家(社稷)之上。因為國家的權力也是人民所賦予的,國家的利益應當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所以從邏輯上來說,必須置民眾的地位於國家之上。孟子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堅持這個原則,可以防止少數政客假借「國家」的名義,侵害民眾的權力和利益。
為「君」的如果真能認識到上述道理,就應當認真聽取民眾的意見,坦誠接受民眾的監督,關心民生疾苦,與民同樂。
如何理解“民以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s傭兵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這是因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國家 有了國家,才需要有個 君 國家是為民眾建立的,君 的位置是為國家而設立的。這裡,輕重主次的關係是很清楚的,國家政治,一切以民為本。要說真有什麼 天子 那麼民...
誰說儒家思想是統治者的。孟子不是說過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嗎?」只不過是被統治者篡改了而已
你好,這個問題很好,我之前還沒想過,那麼我簡單的向您訴說一些我個人的認識,儒家的思想的確是偏向人民的,但是這不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儒家思想的中心有兩個,即仁的思想和興復周禮。這兩項都是儒家思想最為君王喜愛的部分,仁的思想就可以達成和人民的溝通,確立統治的支援。復禮,就是要正禮樂,正禮樂就可以確立政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