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8-11 16:48:22

1樓:韓琴

這句話意思是孔子杜絕了四種毛病:不憑空臆測,不武斷絕對,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為是。

絕四:絕,無之盡。毋(wú):

不,不要,不可以,即無字,古通用。下文四毋字非禁止辭。孔子絕不有此四者,非在心求禁絕。

意:同“臆”,猜想、猜疑,主觀地揣測。必:

必定,絕對。 固:固執己見。

我:自以為是,這裡指自私之心。

擴充套件資料

《論語子罕第九》本章是孔子的**們對孔子日常言行態度等的一個概括。要用一句話概括孔子也很難,此處只從反面描述了孔子所沒有的、常人所常有的四種毛病。

首先是“毋意”,即不要憑空猜測。孔子告誡,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真憑實據,不能胡亂揣度。聽到有人說三道四,問他從哪得來的,有何憑據,則啞囗無言。

這種妄加猜測測危害很大,會在無形中損害一個人的名聲,進而製造出種種矛盾。

其次是“毋必”,即不要主觀武斷。有的人自以為是,行事武斷,根本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或者不許別人發表意見。這樣做非常容易犯錯誤,引發嚴重後果。

再次是“毋固”,即不要固執。造成固執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但是為了自己的面子,硬是不肯回頭認錯。而有的人是因為對自己太有自信了,結果在主觀方面上過於強勢,總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結果卻釀成了大錯。

最後是“毋我”,即不要自以為是。孔子告誡,做人不能過於自大,要懂得低調行事,謙虛做人。孔子提倡謙恭有度的待人方式,無論對方是誰都要恭謙有禮。

正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這樣的人走到**都能受到別人的歡迎。

2樓:中二的動漫患者

關於對“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意思:

首先,“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句話的意思就是:

不憑空亂揣測;不絕對偏執;不拘泥固執;不惟我獨尊。這句話很容易解釋,也很容易懂。可是這不止是文字的問題,要在這一生中行為修養上做到,實在很難。

“聖人”孔子對於這四點,是絕對做到了。然而現實中的普通人在這八個字的修養上往往不能做到盡善盡美。這八個字到底有什麼具體的含義呢?

我們在平時生活中怎樣做才能達到這八個字的要求呢?

“子絕四”是主**法,就不再贅述。下面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逐一解析。

一、“毋意

“毋意”就是不主觀臆斷,這也通於“汝非阿羅漢,汝意不可信”,因為沒有圓滿覺悟之前,每個人的主觀判斷,多少都會有偏差,不可執著一己的見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許不憑空亂揣測我們不能絕對的做到但是善於聆聽其他人的意見並且將實際的建議付諸實踐將會是對“毋意”這一要求的完美補充。

二、“毋必”

“毋必”它並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樣的結果,為人處事要懂得靈活變通。這一點也是人生哲學的修養,天下事沒有一個“必然”的,客觀事務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沒有“必然”的事。以前,科學家認為原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單位。

可是,現在的科學家卻證明了比原子更小的物質的質子,中子和夸克也是存在的。如果欠缺“毋必”的精神,科學家就不會進步。另外,人事也是常變的。

自己定下目標方向,可是客觀條件不允許,那就應該實時變通,修正目標。《易經》中的八卦說明了變易的道理。天下事無一不在變動。

宇宙在變,萬物在變,甚至人的思想、感情,身體也在變。因此,君子需懂得變通,能適變,能應變。

三、“毋固”

“毋固”就是不拘泥固執或者也可以說是不要固執而不通變化,因為人心、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要與變化如如相應,流通無住。個人看問題總是會有其片面性和侷限性。無論知識多高,我們都要承認個人的侷限。

所以,在鑽研學問,在處事方面,我們應該有集思廣益的精神,善於從別人的意見經驗中攝取“精華”,擇其善者而從之,進而修正自己的看法或意見。

四、“毋我”

“毋我”就是不要認為自己是對的,不要唯我獨尊。孔子反對自以為是。他雖然學問好,修養高,卻認為自己比不上一些學生。

例如他認為顏回比他更瞭解仁或更接近仁的境界,他又覺得學生子貢比他更善於辯論,而子路則比他勇敢。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處,往往感覺到很痛苦、煩惱,總是被現象困住了。人生在世界上一定有我,無法做到完全的“無我”。

有我就有你,有他。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樣的。結果忘記了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樣的。

“大家一樣”就是佛學所說的“平等相”。而孔子的四絕觀念,也就是平等相。

這就是“毋我”的境界,所謂“槍打出頭鳥”,這就要求在平時的工作環境中要做到不要以自我為中心,要超越自我、忘我、無我,渾然與天下大同,可能有些人認為這樣做屬於中庸之道不能體現個性不屑為之,但我更加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毋我”能幫助我們融入環境,或許會平庸一陣子但絕對不會是一輩子,只要有能力就絕對會有要你出力的時候。孔子的四絕觀念與佛教《金剛經》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之觀念是一致的,因為兩位聖人說的就是平等相。“我”乃煩惱之根源,轉“有我”為“無我”即可解脫。

四相中,“我相”一除,其他三相就容易消除。同樣的“無我”做到了,另外的“毋意、毋必、毋固”就不難達致。

其實人並不都是完美的,也允許有這樣那樣的小缺點,但一切有度,如果把上的“‘意’‘必’‘固’‘我’”發揮到了極端和隨時,必然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無盡的苦惱和麻煩,甚至是致命的、難以挽回的錯誤。這些缺點人們或性格中固有,或有偶犯,但歲月和經歷賦予了人反省和化繁而簡的能力,曰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這就要求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能力的加強,要時常反省努力改正自身‘意’‘必’‘固’‘我’的缺點,為自己贏得一份更加美好的將來。

名家的理解:

一、李零先生在《喪家狗》中對這句話的解釋是,不臆測,不武斷,不固執,不主觀。

二、錢穆先生在其《論語新解》中則譯為“先生平日絕無四種心,一無臆測心,二無期必心,三無固執心,四無自我心。”

三、李澤厚先生在其《論語今讀》中譯為:“孔子斷絕了四種毛病,不瞎猜,不獨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他認為,什麼是我,是最大的問題,孔子的“無我”與現**論差距太大,此處的“我”應是“不自以為是”,包括不自以為是和不以自己的得失、利益為原則或準繩。

四、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說:毋意,是說孔子作人處世,沒有自己的主觀意見,本來想這樣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見,他就接受了,並不堅持自己原來的意見.毋必,是他並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樣的結果,能適應,能應變。

毋固,是不固執自己的成見。毋我,是專替人著想,專為事著想.他認為孔子的這一思想就是佛教的平等相。

毋憂拂意,毋喜快心。毋恃久安,毋憚初難。

3樓:黛妮

一、《論語》中的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意思是——不妄為,不獨斷,不死板,不任意。

詳解:毋意:講事實,不憑空猜測。

毋必: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

毋固:行事要靈活。

毋我: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二、《論語》簡介: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及再傳**言行為主的彙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一共20卷。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一串的意思,語是話語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建議漢武帝採納儒家思想,於是便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

論”讀音為“輪”,從字面上理解,《論語》即為言論的彙編。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時人,及**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

當時**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文選·辨命論注》引《傅子》也說:“昔仲尼既沒,仲弓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

4樓:匿名使用者

毋憂拂意,毋喜快心。毋恃久安,毋憚初難。《論語子罕第九》:“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李零先生在《喪家狗》中對這句話的解釋是,不臆測,不武斷,不固執,不主觀。

錢穆先生在其《論語新解》中則譯為“先生平日絕無四種心,一無億測心,二無期必心,三無固執心,四無自我心。”

李澤厚先生在其《論語今讀》中譯為:“孔子斷絕了四種毛病,不瞎猜,不獨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他認為,什麼是我,是最大的問題,孔子的“無我”與現**論差距太大,此處的“我”應是“不自以為是”,包括不自以為是和不以自己的得失、利益為原則或準繩。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說:毋意,是說孔子作人處世,沒有自己的主觀意見,本來想這樣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見,他就接受了,並不堅持自己原來的意見。毋必,是他並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樣的結果,能適應,能應變。

毋固,是不固執自己的成見。毋我,是專替人著想,專為事著想。他認為孔子的這一思想就是佛教的平等相。

論語中的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什麼意思?

5樓:韓琴

這句話意思是孔子杜絕了四種毛病:不憑空臆測,不武斷絕對,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為是。

絕四:絕,無之盡。毋(wú):

不,不要,不可以,即無字,古通用。下文四毋字非禁止辭。孔子絕不有此四者,非在心求禁絕。

意:同“臆”,猜想、猜疑,主觀地揣測。必:

必定,絕對。 固:固執己見。

我:自以為是,這裡指自私之心。

擴充套件資料

《論語子罕第九》本章是孔子的**們對孔子日常言行態度等的一個概括。要用一句話概括孔子也很難,此處只從反面描述了孔子所沒有的、常人所常有的四種毛病。

首先是“毋意”,即不要憑空猜測。孔子告誡,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真憑實據,不能胡亂揣度。聽到有人說三道四,問他從哪得來的,有何憑據,則啞囗無言。

這種妄加猜測測危害很大,會在無形中損害一個人的名聲,進而製造出種種矛盾。

其次是“毋必”,即不要主觀武斷。有的人自以為是,行事武斷,根本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或者不許別人發表意見。這樣做非常容易犯錯誤,引發嚴重後果。

再次是“毋固”,即不要固執。造成固執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但是為了自己的面子,硬是不肯回頭認錯。而有的人是因為對自己太有自信了,結果在主觀方面上過於強勢,總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結果卻釀成了大錯。

最後是“毋我”,即不要自以為是。孔子告誡,做人不能過於自大,要懂得低調行事,謙虛做人。孔子提倡謙恭有度的待人方式,無論對方是誰都要恭謙有禮。

正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這樣的人走到**都能受到別人的歡迎。

出自《論語》中的孔子名言,四句,出自《論語》的名言警句

蘇冰堰 你好!子曰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意思是 孔子說 君子說話要謹慎,做事要勤快。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 孔子說 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 惱怒,不也是...

三國演義的四絕,三國演義 中的三絕是什麼呢?

愛被知識問到人 智絕,諸葛亮 義絕,關羽 奸絕,曹操 我認為剩下的一絕就是別擔心,偽絕,劉備 魯迅淚流滿面,老子70年前那句 欲顯劉備之長厚而近偽 終於得到世人的普遍認可了 羅貫中也淚流滿面 我靠,隋唐全傳寫李世民,英烈傳寫朱元璋不也是這樣寫的麼,關我鳥事 陳壽跟著淚流滿面 媽的,誰把劉安派刺客去殺...

在《隋唐演義》中,四絕之首的羅松真實戰鬥力能打贏羅士信嗎

羅士信原為隋朝齊郡通守張須陀部將,隨其征討農民起義軍,後歸降瓦崗軍,被授以總管之職,在與王世充交戰時重傷被俘。後因不恥王世充,率部降唐,被拜為陝州道行軍總管,槍刺王玄應,智取千金堡,隨李世民平定洛陽,進封絳州總管 剡國公。羅士信與李元霸有一次對決,兩人打鬥平分秋色,不相上下,但是打了一半卻被羅松給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