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一世明媚
對於不妥當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別人。假如輕易許諾,就會處在做也是錯,不做也是錯的兩難境地。
出處:清朝·李毓秀《**規》
說明:面對一件事情,首先要看應不應該做,如果是不符合道義甚至是非法的,那就絕對不可以答應。假如輕易承諾以後就會進退兩難,不做就是沒有信用,做了又違背良心道德,這樣會讓自己陷入煩惱之中而無法解脫。
因為有時我們與人方便,別人卻變成了隨便,所以在答應之前一定要詳細檢視內容是什麼,不要先答應之後再後悔,那就來不及了。
《**規》背景
《**規》全書以《論語》中“**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章為總綱,分為五部分,各選擇《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輯而成。
全文總計360句,1080字,內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紐冠、行為儀止、道德品性、處世之道等,詳於道德教育。
《**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
《**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範,形式為三字韻語,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
2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別人要你做的事情如果不適宜,不要隨便答應;如果信口答應了,不論做還是不做,都是你的錯。
此句出自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的《**規》中的“信”部分,原文: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白話譯文:
1、開口說話,誠信為先;欺騙和胡言亂語,不可使用。
2、話多不如話少;說話事實求是,不要妄言取巧。
3、不要講奸邪取巧的話語、下流骯髒的詞語;勢利市井之氣,千萬都要戒之。
4、沒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不知道真相的傳言,不可輕信而再次傳播。
5、對不合理的要求,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輕易答應許諾;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
6、說話時吐字清楚,語速緩慢;說話不要太快、吐字模糊不清。
7、不要當面說別人的長處,背後說別人的短處;不關自己的是非,不要無事生非。
8、看見他人的善舉,要立即學習看齊;縱然能力相差很遠,也要努力去做,逐漸趕上。
9、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行為,要反省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以警惕。
10、只有品德學識才能技藝不如別人,應當自我激勵,自我磨礪,自我提高。
11、如果是穿著飲食不如他人,不要攀比憂愁。
12、如果聽到別人的批評就生氣,聽到別人的稱讚就歡喜,壞朋友就會來找你,良朋益友就會離你而去。
13、聽到他人稱讚自己,唯恐過譽;聽到別人批評自己,欣然接受,良師益友就會漸漸和你親近。
14、不是存心故意做錯的 ,稱為過錯;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惡。
15、知錯改過,錯誤就會消失;如果掩飾過錯,就是錯上加錯。
簡介:《**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規》。
《**規》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後分為"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學《**規》,一般的人聽到"**",他會有錯誤的認知,覺得是誰學的?小孩學的。
其實這個"**"不是指小孩,**是指聖賢人的學生都叫**。北京**規教育培訓中心鄧衛東老師指出,"**"的意思也應該與時俱進:在家指孩子;在學校指學生;在公司指員工;在單位指下一級;在社會中,指公民。
規"也是會意字,左邊一個"夫",右邊一個"見",叫大丈夫的見解。當然大丈夫的見解一定是隨順聖賢教誨,也就是人生的真理,來做事、來處事待人。
3樓:山河
釋義:不合禮儀之事,不要輕易允諾,
如果隨便承諾,做與不做都錯。
出處:《**規》:
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賞析:此地講『事非宜』,「非宜」就是不妥,不是很恰當,這個事情不是很好的事情。我們在答應之前,一定要想想看,這個事情你幫助他是對還是錯?
我們要建立在這個智慧之上。一定要明白,你這樣做是對的,是真的幫助他,還是在助他為虐?
『勿輕諾』,「輕諾」就是輕易的承諾,輕易的答應。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也要小心,免得招惹災難到頭。
『苟輕諾,進退錯』。如果我們沒有明辨是非,我們不曉得,輕易的答應之後,「進退錯」,進就是做也不是,退就是不做,都錯。為什麼?
我們講話首先要有信用,沒有信用,我們又會覺得面子掛不住。所以這一條,它告訴我,在與人應對進退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小心。
4樓:匿名使用者
楊淑芬老師講解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這裡講到與人接觸的時候,我們都曉得人要有愛心,要有包容之心。在團體裡頭,我們有時候要借重別人的幫忙,才有辦法把事情做得圓滿。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相幫助一定是很好的美德。
此地講『事非宜』,「非宜」就是不妥,不是很恰當,這個事情不是很好的事情。我們在答應之前,一定要想想看,這個事情你幫助他是對還是錯?我們要建立在這個智慧之上。
一定要明白,你這樣做是對的,是真的幫助他,還是在助他為虐?這個都要很清楚。譬如說你明知道這個人他好賭,他現在賭光了,再跟你借錢,你再把錢借給他,就很明顯,你這是助紂為虐。
你不是在幫助他,你是更進一步的在陷害他。
所以,我們面對別人有求於我們的時候,我們要衡量這一件事情它的對錯,千萬不可以變成**。我們知道有一些小朋友,他到書局去看書,一些比較大的大哥哥、大姊姊,他就講說:我這一本書先寄在你這裡。
等一下忘記,走出去以後,就變成這一個人他被誤以為是小偷。所以這種事,我們沒有經驗沒有關係;但是我們一旦明瞭之後,在某些關鍵的時候,我們不要答應得太快。這裡是講『勿輕諾』,「輕諾」就是輕易的承諾,輕易的答應。
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也要小心,免得招惹災難到頭。
『苟輕諾,進退錯』。如果我們沒有明辨是非,我們不曉得,輕易的答應之後,「進退錯」,進就是做也不是,退就是不做,都錯。為什麼?
我們講話首先要有信用,沒有信用,我們又會覺得面子掛不住。所以這一條,它告訴我,在與人應對進退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小心。
拒絕也是一種藝術,很高的學問。如果你沒有辦法達到,你要婉轉,講得讓對方覺得你不是很嚴峻的拒絕他,也要讓他下得了臺。千萬不要口氣非常的強硬,這樣也不好。
在佛門裡頭有一句話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有時候我們與人方便,別人卻變成隨便。因為我們幫助了他,卻反而造成反效果;有時我們一直同情他,你幫助他以後,反而讓他更進一步造作罪孽。所以我們在幫忙別人做事的時候,在答應之前,我們要詳細的問看看,他這個內容是什麼,不要先答應之後再後悔,那已經來不及了。
所以這裡也特別的告訴我們,我想很多人對於財物的借貸,往往都會有痛苦的經驗。當好朋友或者親人向你開口,向你借貸,借也不是,不借也不是。怎麼辦?
這個時候我們要三思而行,一定要建立在智慧上。如果他是一時有困難,他的確是真的遭遇到困難,我們義不容辭,一定要雪中送炭,一定要幫助他。如果我們看到這件事情,它的影響,它有後遺症,它的危害很大,我們千萬要適可而止,不能幫。
肯定不看人情,一定要嚴加的拒絕,免得造成往後的遺憾。
5樓: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這裡講到與人接觸的時候,我們都曉得人要有愛心,要有包容之心。在團體裡頭,我們有時候要借重別人的幫忙,才有辦法把事情做得圓滿。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相幫助一定是很好的美德。
此地講『事非宜』,「非宜」就是不妥,不是很恰當,這個事情不是很好的事情。我們在答應之前,一定要想想看,這個事情你幫助他是對還是錯?我們要建立在這個智慧之上。
一定要明白,你這樣做是對的,是真的幫助他,還是在助他為虐?這個都要很清楚。譬如說你明知道這個人他好賭,他現在賭光了,再跟你借錢,你再把錢借給他,就很明顯,你這是助紂為虐。
你不是在幫助他,你是更進一步的在陷害他。
所以,我們面對別人有求於我們的時候,我們要衡量這一件事情它的對錯,千萬不可以變成**。我們知道有一些小朋友,他到書局去看書,一些比較大的大哥哥、大姊姊,他就講說:我這一本書先寄在你這裡。
等一下忘記,走出去以後,就變成這一個人他被誤以為是小偷。所以這種事,我們沒有經驗沒有關係;但是我們一旦明瞭之後,在某些關鍵的時候,我們不要答應得太快。這裡是講『勿輕諾』,「輕諾」就是輕易的承諾,輕易的答應。
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也要小心,免得招惹災難到頭。
『苟輕諾,進退錯』。如果我們沒有明辨是非,我們不曉得,輕易的答應之後,「進退錯」,進就是做也不是,退就是不做,都錯。為什麼?
我們講話首先要有信用,沒有信用,我們又會覺得面子掛不住。所以這一條,它告訴我,在與人應對進退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小心。
拒絕也是一種藝術,很高的學問。如果你沒有辦法達到,你要婉轉,講得讓對方覺得你不是很嚴峻的拒絕他,也要讓他下得了臺。千萬不要口氣非常的強硬,這樣也不好。
在佛門裡頭有一句話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有時候我們與人方便,別人卻變成隨便。因為我們幫助了他,卻反而造成反效果;有時我們一直同情他,你幫助他以後,反而讓他更進一步造作罪孽。所以我們在幫忙別人做事的時候,在答應之前,我們要詳細的問看看,他這個內容是什麼,不要先答應之後再後悔,那已經來不及了。
所以這裡也特別的告訴我們,我想很多人對於財物的借貸,往往都會有痛苦的經驗。當好朋友或者親人向你開口,向你借貸,借也不是,不借也不是。怎麼辦?
這個時候我們要三思而行,一定要建立在智慧上。如果他是一時有困難,他的確是真的遭遇到困難,我們義不容辭,一定要雪中送炭,一定要幫助他。如果我們看到這件事情,它的影響,它有後遺症,它的危害很大,我們千萬要適可而止,不能幫。
肯定不看人情,一定要嚴加的拒絕,免得造成往後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