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夷吾舉於士意思, 管夷吾舉於士”中的“於”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9-04 01:14:40

1樓:小貝貝老師

這句話的意思為: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

出處:戰國·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白話釋義: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寫作背景:

孟子作為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

孟子的思想學說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對話體著作。

其顯著特點一是氣勢充沛,雄辯而色彩鮮明;二是善於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闡述事理。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要奮發圖強,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文章開頭,作者一連列舉了六位古代聖賢在困難憂患中崛起的事例,來證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著名論斷。

這個推理過程屬於邏輯學上的歸納推理,即由前面六個特殊的事例,歸納出後面帶普通意義的結論。

又通過後面的結論,說明了前面六個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艱苦的環境,一方面給人們以困苦、飢餓、貧困、疲乏、憂慮,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這些困難,堅定、振奮人們的意志,使人們在不斷克服困難,求得生存的過程中增加了聰明才幹。

然而道理在此還沒有說完,上面只談到,在人與客觀環境這一對矛盾中,客觀環境對人的觸動,反過來,針對人的主觀世界對此又是怎樣做出反應,孟子接著指出:“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客觀環境的困難和自身判斷的失誤,造**在改造客觀的過程中的錯誤,而他也就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積累了經驗教訓,從而達到“能改”的境界——這個“能”,從語義上講,不僅體現了人的願望、決心,也體現了人的能力。

他因為自身所遭遇的困難而憂慮、痛苦、困惑,造成內心的壓抑,而他也就在不斷衝破這些心理壓抑的嘗試中,活躍了自己的思維,激發了自己的創造力。

更重要的一點,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會性的,他有痛苦,有憂慮,想發憤,想創造,必然表現在形色上,吐發在言辭中,期望得到理解與同情、啟發與幫助。

人就在這一切與憂患的鬥爭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質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現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創造能力,一句話,表現了他“生”的價值。這,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全部含義。

2樓:穆子澈想我

管夷吾舉於士翻譯: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

出自:戰國時期孟子的《孟子》 中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原文: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一、賞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

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二、結構內容

全文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舉例論證人才必須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的道理。(分兩層)

第1層(舜發於……舉於市):列舉六位歷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說明成就大業者都曾經過一番艱苦磨鍊。

第2層(故天降……其所不能):論述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必須先在思想、生活和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苦的磨鍊。

第二部分(第3、4段):論述人處於困境才能奮發,國無憂患則往往遭滅亡的道理。點明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分三層)

第1層(人恆過……而後喻):從正面講人必須經過挫折、困苦,才能長進和有所作為。

第2層(入則無……國恆亡):由個人推論到治理國家,進一步論證艱苦磨鍊的必要性。

第3層(然後知……安樂也):點明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樓:匿名使用者

於字在這是表示動作、行為所發生的處所和環境,譯為“從”。管夷吾是從獄官手裡被釋放並舉用的

4樓:西銘末羽

管夷吾是從獄官手裡被釋放並加以任用的

典故:管夷吾,即管仲。當年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君位,公子糾失敗後,管仲隨他一起逃到魯國,齊桓公知道他賢能,所以要求魯君殺死公子糾,而把管仲押回自己處理。

魯君於是派獄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國,結果齊桓公用管仲為宰相。

5樓:幽夢影默默

管仲在牢獄中被鮑叔牙舉薦做官。

選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出自《孟子》

[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管夷吾舉於士”中的“於”是什麼意思?

6樓:加爾基

”於“的意思是:從。

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

原文節選如下: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文如下: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7樓:舟字蘅

“於”是狀語後置的標誌,在這裡被翻譯為:從,在。這句話要按照“管夷吾於士舉”翻譯,即:

管夷吾是從獄官手裡被釋放並加以任用的

8樓:

從舉於士,就是從士發跡的

9樓:鄭氏少將

在古代,將人分為五種,分別為士、農、工、商、卒,這裡的士,應該是同“仕”,就是當官的意思

關於管夷吾舉於士

10樓:憑欄看劍

管夷吾舉於士

關鍵字: 士:此 處指獄囚管理者,獄官。

句意:管夷吾是從獄官手裡被釋放並加以任用的。

典故:管夷吾,即管仲。當年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君位,公子糾失敗後,管仲隨他一起逃到魯國,齊桓公知道他賢能,所以要求魯君殺死公子糾,而把管仲押回自己處理。

魯君於是派獄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國,結果齊桓公用管仲為宰相。

管仲(?——公元前**五年),生活在春秋中葉,齊國穎上(今安徽省穎上縣)人。名夷吾,字仲,溢號敬,也稱敬仲。

他是輔佐齊桓公建立霸業的名相,是我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政治家。管仲青年時曾與好友鮑叔牙一同經商。後來鮑叔牙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到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被囚而歸齊。

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公元前六八五年被齊桓公任為相,執行四十年,使齊桓公完成霸業。正如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所講的:“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所處的時代,人們認為“天”主宰著一切。他卻把“天”看成是“自然之天”。他說:

“春夏秋冬,陰陽之推移也。”“天”只是日夜的更替,沒有什麼“神”在支配。他認為“水旱”、“饑饉”、“禍亂”.等,並不是什麼“天”對人們的一種懲罰,而是由於自然氣候不好,由於“人道不順”的結果。

管仲主張“是必立,非必廢,有功必賞,有罪必罰。”他還主張“罰不避親”和“察能授官”。要求“德當其位”,“功當其祿”,“能當其官”。

他在齊國的舉賢制度中規定每年實行“三選”(即鄉長所選,官長所選,公所訾相)。鄉長所屬中如果有賢德之人不報告,就是犯了“蔽賢”之罪。管仲自己帶頭執行尚賢政策,親自推薦放牛出身的甯戚為大司田,成為齊桓公富國強兵的得力助手。

這樣使齊國“匹夫有善,可得而舉,匹夫不善,可得而誅,民皆勉為善”。

管仲十分重視發展農業生產,提倡“農戰”。《管子》一書開宗明義第一篇第一句就說:“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因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留處。

倉廩實則知禮義,衣食足則知榮辱。”就是說,管理國家必須先從經濟入手,只有倉庫裡裝滿了糧食,才能談得上道德。而要“倉廩實”,就必須“務五穀”。

“務五穀則食足,養桑麻,育六畜**富。”他主張按土地好壞分等徵稅,適當徵發力役,禁止掠奪家畜。同時他還主張“官山海”,就是發展官營煮鹽冶鐵,製造農具,鑄造錢幣,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還通過商人“負任擔荷,服牛軺馬,以週四方”,擴大交流,“通貨積財”。

管仲為幫助齊桓公建立霸業,還對軍制進行了改革,在國都的十五個士鄉中,實行軍政合一的編制,寓兵於民,把居民組織與軍事組織統一起來,五家為軌,十軌為裡,四里為連,十連為鄉,五鄉為軍,國有三軍。齊桓公親率一軍,高子、國子二上卿各率一軍,編制好之後,不準自由遷徙。這樣,居民們平時一起勞動,彼此熟悉,打仗時可以互相幫助,緊密配合,是故“夜戰其聲相聞,足以無亂;晝戰其目相見,足以相識;歡欣足以相死。

”所以“以守則固,以戰則勝”。同時,還對“鄙”野(即國都以外)無權當兵的奴隸居住區的居民進行了類似的編制,從而改革了西周以來的舊軍制,使齊國有了一支平時能生產,戰時能打仗的強大軍隊。

齊國經過管仲幫助齊桓公五年的內部整理,於公元前六一八年時,已兵精糧足,成為中原各諸侯中的一個強國。於是他們打起了“尊王攘夷”的旗號,“挾天子之命以令諸侯”,開始了兼併諸侯,統一中國的霸業

關於管夷吾舉於士,“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這三句的話的相關故事有哪些呢?

憑欄看劍 管夷吾舉於士 關鍵字 士 此 處指獄囚管理者,獄官。句意 管夷吾是從獄官手裡被釋放並加以任用的。典故 管夷吾,即管仲。當年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君位,公子糾失敗後,管仲隨他一起逃到魯國,齊桓公知道他賢能,所以要求魯君殺死公子糾,而把管仲押回自己處理。魯君於是派獄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國,結果齊桓公用...

「管夷吾舉於士」具體典故。急, 管夷吾舉於士」中的「於」是什麼意思?

栗子說社會 典故 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 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 即丞相 有 春秋第一相 之譽,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說 管夷吾舉於士 出自 孟子 先秦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原文 舜發於畎畝...

管夷吾舉於士”中的“於”是什麼意思

加爾基 於 的意思是 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選自 孟子 告子下 是一篇論證嚴密 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原文節選如下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