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個成語說的是誰

時間 2021-09-13 21:43:59

1樓:阿城呀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身高僅四尺多,個子矮小,但他能言善辯,幽默詼諧,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曾多次代表齊國出使其他諸侯國。

齊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當他即位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士都很擔心,幾次想勸諫齊威王,可又怕弄不好,觸怒了君主,輕則削職罷官,重則腦袋搬家,所以沒有人敢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淳于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齊國有一隻大鳥,棲在王宮的庭院裡已經整整三年了。它既不飛又有鳴叫,大王您可知道這是一隻什麼鳥?”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一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像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

而他實在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對淳于髡說:“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衝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淳于髡聽了便笑著說:

“多謝大王英明的指點。如今大臣們正等著大鳥一飛沖天,一鳴驚人呢。”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開始整頓國家。首先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

各國諸侯聽到這個訊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個成語說的是誰

2樓:佛手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個成語說的是淳于髡。

淳于髡,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具體生卒時間不詳,然與鄒忌同時,略長於孟子,主要活動在齊威王和齊宣王之際。淳于髡以博學多才、善於辯論著稱,是稷下學宮中最具有影響的學者之一。

他長期活躍在齊國的政治和學術領域,上說下教,不治而議論,曾對齊國新興封建制度的鞏固和發展,對齊國的振興與強盛,對威、宣之際稷下之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曾經輔佐過魏惠王、陳軫等人。

【成語】: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拼音】:bù míng zé yǐ,yī míng jīng rén

【解釋】:鳴;鳥叫。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3樓:冰嫣沄淡

兩個版本。

第一種出自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淳于髡向齊威王勸諫時齊威王所答:“王曰:’此鳥不蜚則已,一蜚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第二種出於戰國韓非《韓非子·喻老》,時任楚國右司馬伍舉向楚莊王勸諫時楚莊王所答:“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

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

成語出自第一種,但第二種時間早於第一種,一般認為楚莊王版是齊威王版的藍本。這並不矛盾,可能齊威王也被問過這個隱語,然後想起楚莊王說過的話也頓然醒悟,脫口而答。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個成語說的是誰?

4樓:想不出名字啊嚕

此成語最早為戰國韓非記載的春秋楚莊王的典故,後來西漢司馬遷對戰國時期內齊國也有記載

①《容韓非子·喻老》記載這件事說:“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有所暗指的話稱‘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

’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

’”韓非子的記載是這則成語最早的典源。

②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

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

"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蜚則已,一蜚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震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語在《田完世家》中。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個成語說的是誰?

5樓:匿名使用者

“一鳴驚人”這則成語源於楚莊王勵精圖治、振興楚國的故事。《韓非子·喻老》記載這件事說:“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

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有所暗指的話稱‘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

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韓非子的記載是這則成語最早的典源。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個成語是說誰和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意思是: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7樓:匿名使用者

“一鳴驚人”這則成語源於楚莊王勵精圖治、振興楚國的故事。《韓非子·喻老》記載這件事說:“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

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有所暗指的話稱‘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

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韓非子的記載是這則成語最早的典源。

《史記·滑稽列傳》也載有楚莊王之後同類事:“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

‘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通“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說,南方的土山上有一種鳥,三年不鳴不飛,但一飛便可沖天,一鳴便能驚人。後世遂用“一鳴驚人、一鳴、一飛鳴、沖天翼、三年翼”等比喻有才華的人,平時默默無聞,一旦施展才華,就能做出驚人的業績。”

成語“一鳴驚人”故事中的楚莊王,為春秋時代楚國著名的賢君,前613年———前590年在位。他少年即位,面臨朝政混亂,為了穩住事態,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實則暗地裡在等待時機,人問之,曰:“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

”他在位22年,為了楚國的振興,物色到了一大批忠臣良將,為朝廷所用。他知人善任,廣攬人才,重用了蘇從、伍參、孫叔敖、沈尹蒸,讓他們整頓朝綱,興修水利,重農務商。在楚莊王的領導下,國家日漸強盛,先後滅庸、伐宋、攻陳、圍鄭,陳兵於周郊,問鼎周王朝。

前597年,於今河南滎陽北大敗晉軍。公元前594年,迫使宋訂下城下之盟,並陸續迫使魯、陳、宋、鄭等國歸依,使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8樓:匿名使用者

不鳴則已_一鳴驚人的意思就是平時默默無聞,一下子做出驚人之舉,使人震驚。這個成語故事是關於春秋時期楚莊王的。鳴:

叫。這個詞從字面上來說是指不叫便罷,一叫便使人震驚。原意是以鳥喻人,表示奮發圖強,取得驚人成就。

  春秋時期楚莊王即位已達三年之久,卻仍沉溺於酒色,不認真處理國政。他為了制止別人前來勸諫,還頒佈了一道命令:“有誰敢來勸諫,一律處死!

”大夫伍舉是個忠心耿耿的臣子,為此十分憂心,於是,他決心求見楚莊王,巧言進諫。一日,伍舉對楚莊王說:“大王,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猜。

”楚莊王覺得十分新鮮,就說:“哦?說來聽聽。

”伍舉說:“有一隻大鳥,停在楚國的大山上已有三年了,它不飛也不叫,請問這是隻什麼鳥?”楚莊王一聽,頓時明白伍舉是把自己比作了那隻大鳥,便笑著說:

“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就是說三年不飛的鳥,一飛必定沖天;三年不鳴叫的鳥,一鳴必定驚人。伍舉聽後深感安心。

在伍舉和蘇從的忠諫下,楚莊王終於痛改前非,從此勵精圖治,使楚國逐步發展成為南方最強大的國家

9樓:匿名使用者

有幾種說法,歷史上說是楚莊王說自己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個成語說的是誰

佛手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個成語說的是淳于髡。淳于髡,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具體生卒時間不詳,然與鄒忌同時,略長於孟子,主要活動在齊威王和齊宣王之際。淳于髡以博學多才 善於辯論著稱,是稷下學宮中最具有影響的學者之一。他長期活躍在齊國的政治和學術領域,上說下教,不治而議論,曾對齊國新興...

不名則已,一鳴驚人的典故是,不明則已 一鳴驚人誰的典故

阿三木的咖啡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則成語源於楚莊王勵精圖治 振興楚國的故事。韓非子 的記載是這則成語最早的典源。據說戰國時期,有個君主叫齊威王。原本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他繼位以後卻耽於酒色,不理朝政。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 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下一句是什麼

水雲間 成語出自西漢 司馬遷 史記 滑稽列傳 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東逝水流東 西漢 司馬遷 史記 滑稽列傳 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檸萌精是我 不鳴則巳。一鳴驚人。誠乃普民,直實直語。實評實言。何能驚人?休休過也。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的下一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