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劃分的

時間 2021-10-14 20:53:24

1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在我國曆法中,有獨特的二十四節氣,這是其他民族的歷法中所沒有的。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中,代表春季的六個節氣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代表夏季的是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天裡則有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的節氣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這二十四個節氣,每一個都有其不同的意義。

24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節氣、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24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其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的角度來劃分的,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

一年中的四季與二十四節氣

我國目前的春夏秋冬四季是以各地侯溫(五天的平均溫度)作為分季的標準。這就是:當上半年的候溫達到10℃以上時,作為春季的開始;當候溫達到22℃以上時,就是夏季開始了;當夏季的候溫下降到22℃時,就算是秋季了;候溫下降到10℃以下,就是冬季開始了。

2樓:瑾瑜

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計十二個節和十二個氣。即一個月之內有一節一氣。

1、立春: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東偏北(寅位,後天八卦艮位)時為立春,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對應十二地支寅月,立春為一歲之首。

2、雨水: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溼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3、驚蟄: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氣候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

我國部分地區進入了春耕季節。

4、春分:春分日太陽在赤道上方。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分。

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

5、清明: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萬物“吐故納新”,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

6、穀雨:就是雨水生五穀的意思,由於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所以,穀雨就是“雨生百穀”。諺雲“穀雨前後,種瓜種豆”。

7、立夏: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生長旺盛。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最重要節氣。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採用“定氣法”劃分。“定氣法”與上古“斗柄指向法”在確定方法上不同。雖確定方法不同,但兩者所標示的天象是吻合的。

譬如,斗柄指向法以鬥指正南為夏至,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定氣法”以太陽執行至黃經90°時為夏至,交節時也同樣是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它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週期作為一個輪迴。

現行的“定氣法”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迴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3樓:匿名使用者

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從屬農曆,其實,它是根據陽曆劃定的。即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

二十四節氣劃分

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從屬農曆,其實,它是根據陽曆劃定的。即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黃道分成24個等份,每等份各佔黃經15°。

由於太陽通過每等份所需的時間幾乎相等,二十四節氣的公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並有兩句口訣:

上半年來

六、廿一, 下半年來

八、廿三。

古時把節氣稱“氣”,每月有兩個氣:前一個氣叫“節氣”,後一個氣叫“中氣”。二十四節氣按月分佈情況如下表,它又同農曆閏月的安排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農曆中,以立春為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是隨著鬥綱所指的地方並結合當時的自然氣候與景觀命名而來的。所謂鬥綱,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顆星隨著天體的執行,鬥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

如正月為寅,黃昏時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為卯,黃昏時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餘的月份類推。

24節氣分別為: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春季立春太陽位立春於黃經315度,2月2-5日交節

雨水太陽位於黃經330度,2月18-20日交節

驚蟄太陽位於黃經345度,3月5-7日交節

春分太陽位於黃經0度,3月20-22日交節

清明太陽位於黃經15度,4月4-6日交節

穀雨太陽位於黃經30度,4月19-21日交節

夏季立夏太陽位於黃經45度,5月5-7日交節

小滿太陽位於黃經60度,5月20-22日交節

芒種太陽位於黃經75度,6月5-7日交節

夏至太陽位於黃經90度,6月21-22日交節

小暑太陽位於黃經105度,7月6-8日交節

大暑太陽位於黃經120度,7月22-24日交節

秋季立秋太陽白露位於黃經135度,8月7-9日交節

處暑太陽位於黃經150度,8月22-24日交節

白露太陽位於黃經165度,9月7-9日交節

秋分太陽位於黃經180度,9月22-24日交節

寒露太陽位於黃經195度,10月8-9日交節

霜降太陽位於黃經210度,10月23-24日交節

冬季立冬太陽位立冬於黃經225度,11月7-8日交節

小雪太陽位於黃經240度,11月22-23日交節

大雪太陽位於黃經255度,12月6-8日交節

冬至太陽位於黃經270度,12月21-23日交節

小寒太陽位於黃經285度,1月5-7日交節

大寒太陽位於黃經300度,1月20-21日交節

4樓:方唱月

樓主你好!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

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

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

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這裡的智慧財產權主要是指商標、專利、著作權等) 希望我的答案可以解決你的問題,對你有幫助,祝你天天快樂!kaixin

5樓:智者正道

一天二十四氣

我們說一年分二十四節氣,“節氣”這個詞是俗稱,“氣”才是正規稱呼,也就是說“二十四氣”才是最正確的稱呼。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我們得明白什麼是“節”,什麼又是“氣”。

我們平常說的幾月幾號,這是太陽曆,是根據太陽運轉週期算的;說幾月初幾,這是太陰曆,是根據月亮圓缺算的;說二十四節氣,這是農曆,是根據農時氣候來說的,既按照太陽運轉規律、又按照月亮圓缺來算,屬於陰陽混合曆法。天干地支紀年月日時,就是根據農曆二十四節氣來定的。也就是說地支十二月,是根據節氣來劃分的。

比如說明年2023年是農曆的己亥年,那麼從哪一天才算真正進入了己亥年呢?我們說是從“立春”那一天是乙亥年的第一天。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立春”這一天是年與年交替的節點,所以叫做“節”。

月與月的交替節點,也叫做“節”,總共十二個: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

這個“節”,就好像竹子的那個節兒,一個道理。兩個竹節兒之間是貫通的,是通氣兒的,所以在二十四節氣裡,節與節之間的那一段叫做“氣”。以兩分的中間那個點進行了命名,也有十二個:

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但是這個“氣”字,也並非是嚴格的用字,嚴格來說,應該叫做“度”。度,本義是時空的一段距離。“節度”這個詞,後來被用作一個**的名稱,意思是:

駐紮在地域的關鍵點,輻射管理一段距離、一片區域。

那麼,為啥這個“度”字後來被“氣”字代替了呢?因為“度”在中間點被分成了兩部分。既然是兩部分,按照易學原則來說,那就得分出個陰陽來。

所謂十二度,就是十二地支所主的範圍。這樣十二度分成兩部分,也就是十二地支裡的每一支又可以細分為陰陽二氣了,就變成了所謂的二十四氣。

我們說“無物不陰陽”,十二地支也是如此。比如“子”這個地支,總體屬性是陽,稱之為陽支。但再往下細分,這個“子”依然有陰陽兩種屬性,也就是陰陽二氣。

那麼,“子”的陰陽二氣怎麼來界定呢?“子”為陽支,那麼他這個陽就有一個從弱到強,再到弱的一個拋物線轉變過程。那麼在他的前半段,我們說陽氣是進攻方,是占主導地位的,那麼這一段的屬性就定義為“陽”。

而到了後半段呢?陽氣衰退,陰氣變成了主導地位,變成了增長趨勢,我們說這後半段的屬性就是“陰”了。

依據這個原則,我們說陽支的前半段屬於陽,而後半段屬於陰;而陰支呢,前半段屬於陰,後半段屬於陽。至此,十二地支就變成了二十四氣——陰陽二十四氣。

二十四氣是伴隨十二地支幾乎是同時產生的,因為有那個“無物不陰陽”的易學思想嘛,但最早並未應用的歷法上,應用到曆法上卻是後來的事兒了。曆法越發展會越細緻,到現代國際通行單位是秒。

這種二十四氣的定位法則,也是文始道門所傳易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應用範圍非常的廣。我們就不再這裡詳細論述了。

有朋友可能會問了,那“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怎麼說?

這個“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的說法,是站在整個一年的角度來劃分陰陽的。在文始道易學文化裡有兩種劃分法:

一是以子午來劃分,這樣叫左陽右陰;

冬至這一天,正好是一年裡“左陽右陰”的交匯點,所以陰氣在這一天就達到了最旺,所謂“物極必反”,陽氣在這一天也就產生了,這就是所謂的“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是同樣道理。“子月陰氣最盛、午月陽氣最盛”的理念就是這麼來的。

二是以卯酉來劃分,這樣是上陽下陰。陽氣從卯這個點開始產生,到午達到陽極。然後衰減到酉這個點陽氣耗盡,陰氣產生。

然後又到子這個點達到陰極,到卯這個點又耗盡,隨即陽氣又產生。這是另一種易學理念。這就好像是一天的白天和黑夜一樣,但這種用法有其特殊的用途,咱們不再。

我們重點說一下卯酉劃分之於一天的白天黑夜這方面吧,比較直觀好理解。所有屬於白天的地支代表的時間,我們說他們都是陽時;而所有屬於黑夜的地支所代表的時間又都屬陰。這是從白天和黑夜的角度來看的。

而具體把白天黑夜分成十二份兒後,每個時辰又各有陰陽屬性了。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不同角度的劃分法。

我們說“子時陰氣最盛”,這是站在整個一天白天黑夜的角度來說的,並不是說“子”這個地支的屬性就是陰,他的地支屬性還是陽。

但是我們要進一步再分這個“子”時的陰陽,那就出現了“陰子時”和“陽子時”的概念。

那些個把天干地支都為陰的日子裡的整個子時視作是“陰子時”,把天干地支都是陽的地支的日子裡的整個子時視作是“陽子時”的說法,是非常錯誤的。毫不客氣地說,這叫根本不懂易理。

這種二十四氣的劃分,不但適用於“日”,還適用於“月”。

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出,之於一天裡的十二時辰來說,子時屬於陽支,在其陽氣達到最頂點的時候,陰氣開始產生,直到丑時的中點,陰氣達到了最高峰。以此類推,陽氣從醜這個陰支的最盛點產生,一直到寅這個陽支的中點達到最頂峰……陽氣從亥這個陰支的最頂點產生,到子的中點達到最頂峰,是這麼一個陰陽迴圈消長的過程。之於一年十二個月的二十四節氣也是同樣道理,不再贅述。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什麼來劃分的,二十四節氣劃分的主要依據

nccr的文庫 中國農曆是採用干支紀年法,根據月亮的變化制定的歷法,農曆一年最長是385天,最短是353天。而且閏月多,很多季節都錯亂了,所以用農曆去指導農業生產可能錯過了春耕秋收的季節。於是古人根據每年的季節特點,制定了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與現在的公曆幾乎是一致的,如2月4日立春,4月5日清明,...

二十四節氣是哪些,二十四節氣有哪些?

根據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反映我國一定地區 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代表 一年中的自然現象與農事季節特徵的二十四個節候。即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二十四節氣歌的節氣歌,二十四節氣歌全文

二十四節氣歌全文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二十四節氣歌,是為便於記憶我國古時曆法中二十四節氣而編成的小詩歌,流傳至今有多種版本。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表示季節變遷及指導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