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誰提出的,記載在哪本書裡

時間 2021-10-14 22:13:39

1樓:風翼殘念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時代人們以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確定。其也與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有關,每乙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氣候規律。

地球繞太陽執行的軌道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 ,就形成了24個節氣。

24個節氣其實就是24個時令點,每月2個。二十四節氣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乙個週期作為乙個輪迴,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時節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不同、寒來暑往的準確時間、降雨降雪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以及記載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現象的時刻。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

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西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擴充套件資料:

二十四節氣歌:

中國古代農業灌溉依託於河流,農耕主要集中於長江、黃河流域。而二十四節氣歌更適用於黃河中下游流域的農事指導。直到現在,這些地區的農民仍按照節氣配合溫度、降水來從事農業生產。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立春之日迎春已有數千年歷史。「立春時,我國的冬春分界線(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達10攝氏度以上算入春),在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

那一線以南地區,立春時有春的氣息了,但中國93%的陸地面積上都還是冬,到黑龍江,往往是在穀雨立夏時才入春。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公升或增多。

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春打六九頭」。農諺提醒人們: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區仍會有霜凍出現,少數年份還會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

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人們常愛尋覓春的資訊在**呢?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於金色軟於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

一、二十四節氣中的一類。從小寒起,太陽黃經每增加15°為另乙個節氣。計有小寒、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上述稱十二節氣。

二、二十四節氣的泛稱。節氣一般是按陽曆算出來的。

地球每365天6時9分10秒〔精確〕,圍繞太陽公轉一周,每天24小時還要自轉一次。由於地球旋轉的軌道麵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陽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

以北半球來講,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天文上就稱為夏至;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時稱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經到了夏、冬兩季的中間了。一年中太陽兩次直射在赤道上時,就分別為春分和秋分,這也就到了春、秋兩季的中間,這兩天白晝和黑夜一樣長。

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齊稱「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

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

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節氣都是指的時刻,即太陽黃經等於15度時,便是清明節。

2樓:青檸喲喲

二十四節氣是劉安提出的,記載在《淮南子》。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我國是最早的農耕發達國家之一,先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十分重視天時的作用。《韓非子》中說道:「非天時,雖十堯不能冬生一穗。」

北魏賈思勰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也提出「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天時對農業生產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已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西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3樓:匿名使用者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西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哪些,二十四節氣有哪些?

根據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反映我國一定地區 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代表 一年中的自然現象與農事季節特徵的二十四個節候。即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二十四節氣歌的節氣歌,二十四節氣歌全文

二十四節氣歌全文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二十四節氣歌,是為便於記憶我國古時曆法中二十四節氣而編成的小詩歌,流傳至今有多種版本。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表示季節變遷及指導農...

二十四節氣歌歌詞,二十四節氣歌 全文

曾豔華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映了季節 物候現象 氣候變化三種。1 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 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