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文字 歷史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型。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
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型。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型。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型,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型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
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裡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型。
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型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型,仍稱宋體,也叫鉛字型。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型,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型,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型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型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研究漢字,首當其衝的問題是漢字是怎樣造出來的,即要解決漢字的起源問題。在甲骨文發現之前,這個問題是難以解決的。因為要**漢字的造字理論,必須建立在對大量漢字初形初義的考釋之上。
甲骨文的發現,再參閱金文、陶文、石鼓文和簡文等,許多漢字的初形得以重見天日,這就為研究漢字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權威性的材料。因此,可以說,隨著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解決漢字怎樣產生這一重大理論問題的條件已經成熟了。
根據筆者對甲骨文的考釋,我認為,甲骨文的每一個字都是象形的,都是對某個事物形象化的描繪,其中一小部分仍保留著較強的圖畫性,絕大部分對形象的描摹已高度線條化了。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每一個甲骨文都是象形字,除了極少數例外,如商、周、魯、君、唐等字所加之口和一些指事字中的點、橫不具有特定的形象意義外,字中的一筆一畫都是表示某種形象或某種形象之一部分的。
甲骨文通過形象的手法反映的具體事物,**於古人的社會生活,它包括古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經濟的、宗教的、政治的、軍事的、習俗的以及人們對自然的觀察和思考等。
先有古人的社會生活,爾後才有以此為依託而造出來的漢字,甲骨文就是這樣造出來的。
如,先有結繩記事的習俗,後據此造出五與午字。
先有刻木為信的習俗,據此造出辛字、對字。
先有去掉人之外腎使之成為奴隸的習俗,爾後有臣、宦等字。
先有給幼兒文身使之得到一種巫術保佑其長大**,後有人義的民字。
先有割牛耳歃殺血為盟,後有據此產生的未字、制字。
先有滴漏計時,後有商字、庚字。
先有殺首子祭神之俗,後有孟字。
五、午象結繩形,辛、物件刻木之信形,臣、宦象**形,民象以針文面形,未、制象牛頭形,商與庚象漏壺刻箭形,孟象子入盛水器皿中之形。
如此等等,不煩縷舉。
甲骨文是以具體的形象反映古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漢字是古人社會活動的符號記錄,漢字是人文的,一個個漢字就是一幅幅袖珍版的古代社會風俗畫,漢字中包含著豐富的古代文化資訊,破譯了漢字,就可以復原古代社會;反過來說,只有瞭解古代社會,才能破譯漢字。
遺憾的是,長期以來,很多人並不明白這些道理,只是就字論字的研究漢字,因而所得甚少,甚至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對漢字的研究要進行方法上的革命,由傳統的從文字到文字的文字解析,發展為從古人的社會生活到文字的文化解析,只有這樣,才能揭開漢字與漢字文化的神祕面紗,真正領略到漢字的偉大與奇妙。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型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型。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
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型。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型。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型,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型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
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裡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型。
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型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型,仍稱宋體,也叫鉛字型。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型,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型,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型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型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裡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瞭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瞭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範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
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型,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型、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裡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
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
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影象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
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3)。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4)。
2大篆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週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
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準字型。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
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併。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4隸書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型。
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6)。"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
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7)。圖8雖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型,有隸書的〃味道〃。
5楷書“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
這種字型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準字型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型(圖9、10)。圖11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6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2)。
(圖12)
7草書“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
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3、14、15)。
8印刷字型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型—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型。
9電腦字型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型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型等多種新的字型,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型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範圍更加廣泛。
關於漢字的,關於漢字的資料
1.兩點水 冰 2.4個人搬個木頭 傑 3.寶蓋頭 實 4.打斷念頭 心 5.遷來一口 適 6.一人一張口,口下長隻手 拿 7.一人在內 肉 8.獨眼龍 省 9.一箭穿心 必 10.夫人何處去 二 11.一隻黑狗,不叫不吼 默 12.天鵝飛去鳥沒回 我 13.正字少一橫,莫作止字猜 步 14.人不在...
關於漢字的作文,關於漢字的作文 400字
愛鬱和銳逸 漢字,是炎黃子孫的驕傲,是先人一代代智慧型的結晶,是一種神奇的字型。每個漢字都由橫豎撇捺這些簡簡單單的筆畫組成,卻有著自己的情感。瞧瞧它們吧,你會感受到他們獨特的性格。望見 朝陽 兩字,你能感受到一絲明媚的陽光照耀著你,而望見 晚霞 你會為那絢麗的色彩而迷醉 看見 崇敬 這個詞,你又會感...
20條關於漢字的對聯,關於漢字的對聯
養豬大如山老鼠頭頭死,涼酒缸缸好造醋罈壇酸。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須梅。關於漢字的對聯 15 關於漢字的對聯?中華漢字生動形象,傳播文明蓋世無雙年最誠摯頓挫楊洋,書法字型各具特長。dior著,nixionghh o o 上聯 獨覽梅花掃臘雪下聯 細睨山勢舞流溪注 此聯的妙處在於上聯急讀如音階 多來公尺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