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書評:《我們的情懷,我們的情境:民族的與普世的》
溫厲 我們在衝突中封閉,我們在衝突中開放,我們在衝突中矜持,我們在衝突中對話,我們在……「我們是誰?」羅蒂這樣問,以終結乙個「我們是什麼?」的「傳統」。
「德性之傳統」如何?麥金泰爾如是**——即便此「傳統」在「我們是誰?」的籠罩下。
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下,「我們」如何抒發我們的情懷,蒙培元先生的《心靈超越與境界》一書,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乙個典範。
在中西哲學的衝突中,我們或封閉,或開放,或矜持,或對話,而開放與對話,則成為時代的主題。前人於此已作過卓有成效的探索,如馮友蘭先生的「境界」說,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心」論。然以「境界」為「『意義』的『覺解』」,以「道德心」為「創生的實體」,所謂「意義」、所謂「實體」,是什麼?
「意義」是否是西方近代邏輯分析哲學的「意義」?「實體」是否是康德實體論的「實體」?或不盡然。
這種中西哲學「相互闡明」的正規化似乎已發揮無餘蘊矣,也許該回過頭來,冷靜想想,「傳統」留給「我們」什麼?
以心靈哲學為情感哲學,以超越為心靈的自我超越實即情感的提公升與超越,以境界為「心境」實即「情境」,這些提法本身就富有極大的挑戰性。所謂「挑戰性」,自然是指對以西方哲學來解釋「心靈」、「情感」與「境界」在中國哲學中的意義這樣一種普遍現象的挑戰。而作者本人對或重心「情」或主心「智」、或談「境界」或論「實體」這樣的中西哲學的義理架構上的重大區別的深切感觸,也頗發人深思。
情感是心靈存在——也就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價值判斷的主要依據,情感的自我提公升、自我超越所臻的境界是人的「終極關懷」的落實的重要途徑,是本書在對中國哲學的詮釋中所提供給我們的重要論題。
就儒、釋、道三方面分開來講,情感之所主有道德情感、自然情感與宗教情感之異,所開之境界又有道德境界、審美境界與宗教境界之別,但以心靈的「整體性」特徵,中國哲學並沒有分化出相應的德性主體、審美主體、社會政治主體與認知主體。在情感與境界上所表現的儒、釋、道三方面的差別又不是絕對的,「真」、「善」、「美」合一是他們所具有的共同特徵。對「真」、「善」、「美」的情感追求展現在儒、釋、道三教的最高境界中,就是「天」與「人」、「道」與「心」、「佛」與「我」的渾融一體,於人的有限存在中實現超越。
這是心靈自我的縱向超越,與以橫向超越為主要特徵的西方哲學有很大的區別。
由自我超越而開境界,離不開心靈之實踐,故中國哲學重修養功夫與方法。自我超越的根本方法表現為「體驗與直覺」。「直覺」如其為「知」,是心靈的直接的、整體的自我直覺或直觀。
「體驗」毋寧說是「情感體驗」,表現為即經驗而超經驗、即情感而超情感的身心的自我體驗。直覺與體驗一起成為達成形而上的超越境界的重要手段。直覺與體驗的相輔相成,再次說明中國心靈哲學的整體性特徵,即「知」、「情」的統一,講「知」講「認識」,不能脫離開人的情感體驗。
就儒學講,「情感」(以「道德情感」為主)與「理性」(以「道德理性」為主)的關係始終是其核心議題。情感與理性的對立、**,是西方哲學的主流,而強調情感與理性的統一,始終是儒家哲學的中心。表現在各個時期又有其差別:
在先秦,以情感為理性的心理基礎;在程朱理學,以情感為理性的體現;在心學,以情感即是理性。因此,儒家的道德哲學從根本上講,就是「性情」之學。由「性情」而開「性理」,「性理」與「理性」,是中西哲學的差異的另一體現。
當然,這不是說由「性情」所體現的「性理」,不具有理性精神,而是說情感本身是可以理性化的,或「本具」理性精神。這與西方由「知性」或「智性」而開「理性」的傳統絕然不同。「性情」、「性理」的超越依據是「天」,「天」非實體,而是「自然」,是有目的(所謂「無目的的目的」)的「自然」。
「自然目的」的集中體現是人之「性情」。故儒家哲學其本體論、境界論的最終歸結是「天人合一」。由《易》肇其端,由孔子、孟子、《中庸》與《樂記》之「仁」、「誠」、「樂」的境界的開出而成其統,由新儒學(即理學)之形而上的義理架構而畢其功。
「情感」與「自然」,同樣成為道家(包括玄學)的核心議題。儒家的自然目的論思想,在道家這裡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這就是宇宙自然的生命意義,這也是實現人的自由的超越依據。一般以為,道家主「無情」,實則他們所拒斥的只是情感中的道德內涵,而提倡「自然」的真情實感,這充分反映在道家的生命請調與審美情趣中。
由「自然心」的「真性情」而達成「道」的自由境界,既是一種精神解脫,同時富有強烈的現實關懷。老子之由「虛」、「靜」而至「樸」,莊子之由「心齋」、「坐忘」而至「逍遙」,王弼之由「得意忘言」而「體無」,郭象之由明「性分」而臻「玄冥之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自由之境所賦予人的現實生命存在的尊嚴。
「情感」與「自然」是「我們」的(民族的)「心靈」的(普世的)主題,是我們的情境中對我們的情懷的抒發,如其是普世的,則是我們對於發自異域的「我們是誰?」、「我們是什麼?」的聲音的回應。
至於我們缺少的,如「自由理性」、「客觀理性」精神,則必須打破我們心靈的絕對整體性與內向封閉性,實現心靈的解放與開放。或許,我們的「心靈」面臨「解構」?但解構始終「不失我」,是覓求自我發展。
關於這種自我發展,前人(如馮友蘭、牟宗三等人)做出了不容忽視的有意義、有價值的探索,而作者本人在本書中所作的工作,無疑意味著對中西哲學對話中的某種正規化的突破。這種突破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亦足以發「來者」之深思。作者的一段話,引於最後,或可發人深省:
「中國哲學中『自作主宰』的精神,是真正值得提倡的傳統,但是必須作出現代的解釋,賦予現代的內容,成為現代人的自主性,……科學理性不能代替人生問題,科學知識不能代替心靈境界,但是沒有科學理性和知識的人生決不是健全的人生。開放的心靈既能增加知識,又能提高境界,這才是真正的『自作主宰』。」
2樓:匿名使用者
讀《永別了**》有感
乙個告別了**的人,不是敵人的俘虜,就是愛的俘虜.我不是不善於自我保護,實在是乙個放棄自我保護的人.就如同生命的資料庫,已經不需要進入的密碼,隨時都可以開啟全部程式,可以讀出全部的檔案.
我說的俘虜,就是這個意義上的俘虜.當我把自我放到陽光下的時侯,我明白從此不能有所偽裝,隱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當我意識到抗拒的無奈,有多少時間無可挽回,有多少記憶漸漸從內心淡出.
說到底,俘虜就是乙個不能抵擋傷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夠的勇氣放棄希望,必須承受生存的全部壓力.本來,在屬於個人的空間,可以沉浸於獨自的幻想,可以從塵埃裡開出虛擬的花朵.而乙個放棄自我保護的人是連欺騙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斷地淨化內心世界.
《哈姆雷特》讀後感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經典的代表作.這本書在表面情節上與歷史的傳說並沒有多大的區別,講的還是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其中充滿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
劇中人霍拉旭所說: 你們可以聽到姦淫殘殺,反常修理的行為,冥冥中的判決,意外的屠戮,借手殺人的狡計,以及陷入自害的結局. 曲折選宕的情節,緊緊圍繞著復仇
而.哈姆雷特從德國的威登堡匆匆趕回國內,是來參加他父親的葬禮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趕上父親的葬禮,卻目睹了母親與叔叔克勞迪斯的婚禮,這已使哈姆萊特疑竇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宮城堡的露台上與父親的亡魂相見,亡魂哀訴,這樁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為,並要他為父報仇.至此,他開始了艱難的復仇歷程,與克勞迪斯了你死我活的較量.
最終,向克勞迪斯發出了復仇之劍.
《**山伯爵》讀後感
愛也徹底,恨也徹底.報恩也徹底,復仇也徹底.這就是在我讀完《**山復仇記》後最大的感受.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報仇也是需要養精蓄銳的,並不是憑著一時的心緒就可輕舉妄動的.而**山伯爵,則是最具體的用自己的行動闡釋了這句俗語的.在經歷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後,他的人生要義就是找尋曾經的親人,曾經的恩人和曾經的仇人.
在確認了所要尋找的人以後,他並沒有如我們在武俠**裡所見的那樣,於恩人抱拳雲赴湯蹈火,再所不惜,於仇人一劍刺死.他選擇了他自己的方式.對曾經有恩於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援著,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卻從來不讓他們知道其實自己就是為了報恩而來.
如果說他的報恩令人感動,那他的復仇則是如此的淋漓盡致,在我們也有幾度的叫好後不免有點心驚.
《釋夢》讀後感
弗洛伊德(1856--l939)是奧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著作橫跨半個世紀,對文學,哲學,神學,倫理學,美學,政治科學,社會學和大眾心理產生了廣泛而深入的影響,如果以影響的範圍作為衡量偉大的標準,那麼弗洛伊德無疑是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發動了人類思想史上又一次哥白尼式革命,他指出人類的無意識是無法被意識所控制,人類的潛意識中蘊含了巨大的心理內容,他以最理性的聲音訴說了人類的無理性.
《釋夢》是弗洛伊德支柱性的學術著作.通過對夢的研究極大地拓展了人類對自身的**的幅度,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紅與黑》讀後感
作家筆下展現的,首先是整個法蘭西社會的乙個典型的視窗——小小的維里埃爾城的政治格局.貴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長是復辟王朝在這裡的最高代表,把維護復辟政權,防止資產階級自由黨人在政治上得勢視為天職.貧民收容所所長瓦爾諾原是小市民,由於投靠天主教會的秘密組織聖會而獲得現在的肥差,從而把自己同復辟政權栓在一起.
副本堂神父瑪斯隆是教會派來的間諜,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監視之下,在這王座與祭壇互相支撐的時代,是個炙手可熱的人.這三個人構成的三頭政治,反映了復辟勢力在維里埃爾城獨攬大權的局面.而他們的對立面,是為數甚重,擁有巨大經濟實力的咄咄逼人的資產階級自由黨人.
司湯達一方面向人們描述了保王黨人的橫行霸道,一方面又讓人們得出這樣的結論:握有經濟實力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也定將是最後的勝者.《紅與黑》成書於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湯達竟像是洞悉了歷史運動的這一必然趨向.
《歐也妮·葛朗台》大致描寫了乙個叫葛朗台的守財奴,利用各種手段來聚斂財富的過程,著重描寫了家庭的生活,反射出當時社會的黑暗性,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係.
在這樣乙個赤裸裸的金錢社會中, 歐也妮乙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女孩.
她對親情非常的重視,她可以無條件的放棄母親所留下的巨額財產,讓父親總攬財產,在父親臨終前,還在盡最後的乙份孝心,將金子放在父親的面前.而且,她摯愛著柔弱而不幸的母親,將僕人拿儂看作自己的朋友,善待她,同情落難的兄弟查理,將自己全部積蓄6000法郎全部贈於堂弟當作盤纏.
她對愛情十分的痴情,她被查理弄的神魂顛倒,認為查理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妙人兒,知道堂弟破產,沒有像父親那樣趕他走,反而同情他,傾其所有幫助他,並與他私定終生,當父親想搶奪定情信物的時候,她甚至用性命保護信物,在她得知查理背叛了她以後,她還是幫助查理平步青雲,而且只與初級裁判所所長特`蓬風做形式上的夫妻.
她頭腦清醒地將世態看透,她明白身邊的人只是把她當作金錢追逐的物件,明白了世界的殘酷和人性的醜陋,所以她將她所有的錢都捐贈給教堂,做著許多的善事,過著慈愛的生活.
堂吉訶德》讀後感
《堂吉訶德》大概講述的堂吉訶德因為讀騎士**入迷而異想天開,自命為遊俠騎士,他和他的僕人桑丘三次出行遊俠,他很認真的為老馬取了乙個高貴、響亮的名字,僱傭農夫桑丘作為他的侍從,選中鄰村的阿爾東沙作為他的意中人,開始了無數荒唐可笑的事情,直到臨死前才幡然悔悟,那些書都是胡說八道.
剛剛接觸這部**的時候,只是認為他很滑稽,但認真的分析後,發現它實際是對當時社會流行騎士**的諷刺,換句話說,堂吉訶德就是乙個被諷刺的物件.
雖然, 堂吉訶德這個人物充滿了悲劇性和喜劇性,但確實是乙個具有崇高偉大的品質,是乙個又可笑又可敬,又可悲的人物.
在《堂吉訶德》中和堂吉訶德形成強烈的反差就是桑丘了。這個人物我覺得刻畫得很真實,作為乙個窮苦農民,他非常講求實際,他跟隨堂吉訶德當侍從是抱著碰運氣的願望的。然而桑丘吃盡苦頭,也沒有得到工錢,他不斷地咒罵遊俠行為的瘋狂,桑丘雖是農民,然而他的一些諺語卻可謂是一針見血
三體的讀書報告以上,三體的讀書報告1000字以上 100
強牛輕狂 從此我抬頭仰望的,不再是原來的星空 素來覺得,如我這般對娛樂八卦樂此不疲的人,對科幻作品應該是不會有太大興趣的。劉慈欣的 三體 三部曲是我唯一認真閱讀的科幻作品,它帶給我的閱讀體驗,遠非一般作品所能媲美,包括以前讀過的阿瑟?6?1克拉克的 太空漫遊 系列,都無法讓我有如此般心潮澎湃。出乎意...
西遊記讀書報告
話談 孫悟空棒打白骨精 西遊記 是從古至今一部膾炙人口的佳作。不管是孫悟空出世至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制五指山下,還是唐僧師徒西天取經歷經的九九八十一難,每個人都對這本書,對這裡的每一個人物,都有不同的見解。然而其中蘊含的道理是一樣的。孫悟空出世至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制五指山下,表現的是孫悟空對自由的...
三國演義讀書報告,左右,三國演義讀書報告,800字左右!!!
朱瑜辰 今天,我讀了 三國演義 一書,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 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 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 滾滾長江東逝水 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