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的下一句是什麼

時間 2021-10-14 23:14:29

1樓:馮瀅虎照

全詩如下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附詩賞析

我愛好古體詩是覺得她高雅、深奧、工整洗煉、音韻和諧、藝術手法層出不窮。登鸛雀樓全詩二十字,表達了十分豐富的內涵!此詩明白如話,對仗極工,平仄壓韻,無不精妙!

“白日依山盡,”點明瞭登樓的時間是在傍晚。一個“依”字,把那種白日依青山,青山戀白日的動人情態躍然紙上!簡直把兩者化為有情之物了!

詩人選擇這個時間,更有一番深意:此刻霞光萬道,光照不斷變化,與白日景象大是不同!登高望遠,一片繁忙景象,啼鳥牧歌,歸人炊煙,帶著一天的收穫,急需與家人共享。

也許詩人正值暮年,觸景生情,寫景喻人,自己象落日一樣將離開人間!若不趁此日落之際,飽覽無邊風月,豈不白來此一趟。給人一種緊迫感-落日之後什麼都來不及了!

人生也是如此。

到此筆鋒一轉,由極西回首極東,“黃河入海流。”是倒裝句,將流入海倒寫,一是為了壓韻,二是為了化平淡為奇巧。“入”是煉字,寫出了黃河奔騰入海的磅礴氣勢。

詩人胸襟博大,氣吞山河,從天上到海下,從西墜落日到東去大海,想象的翅膀,極目天外。鸛雀樓位於黃河中游,黃河入海之壯麗景觀,目力在所難及,乃想象爾!白日與黃河相對,山與海對仗工整,韻律絕妙,特別是她的深遠內涵是現代詩無法表述的。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高才能望遠,有前兩句作鋪陳,引發出後兩句感慨。正是後兩句的精要,烘托出前兩句絢麗,兩者互為增輝,缺一不可。

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此詩採用寫詩的常用藝術手法“興”,同時也有擬人化的“比”。好詩關鍵在於能夠激發人的想象,寫實“賦”就難收奇效。

觀祖國大好河山,自然產生窮千里目的慾望,慾望遠必登高。更上一層樓是虛指,含登高無止境之意。

2樓:祿石幹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古詩作品《登鸛雀樓》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註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解說】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3樓:百里碭

登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註釋: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願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窮:盡,使達到極點。

7.千里目:眼界寬闊。

8.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4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的詳解和譯文】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後遷居絳州(今山西新絳縣),唐代詩人。

〖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

〖註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4.窮:盡。

5.千里目:眼界寬闊。

6.更:再。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的鑑賞】

〖詩意〗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裡,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

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

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

“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裡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寫作特點〗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祕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

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

後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後一聯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白日依山盡的下一句是什麼

5樓:一生摯愛車

白日依山盡下一句:黃河入海流

登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6樓:雲南萬通汽車學校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7樓: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白日依山盡(打),白日依山盡(打一字)

謎底 由 解釋 白日依山盡可作 日 依靠到 山 中,因此日和山合在一起,答案為由字。由 y u 1.原因 原 事 理 於 介詞,表示原因或理由 2.自,從 表及裡。衷 出於本心 3.順隨,聽從,歸屬 不得。信馬 韁。4.經過,經歷 必 之路。來已久。5.憑藉 此可知。擴充套件資料 由 與 田 是一對...

白日依山盡的作者是誰,白日依山盡作者是誰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 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白日依山盡作者是誰 登鸛雀樓 作者是誰,哪個朝代人?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 依 山盡 黃河入海流。欲 窮 千里目 更 上一層樓。登鸛雀樓 的作者是王之渙,唐朝的。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

「白日依山盡」出自哪一首詩,「白日依山盡」出自哪一首詩

出自 登鸛雀樓 詩人是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注釋1 鸛雀樓 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 白日 太陽。3 依 依傍。4 盡 消失。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5。欲 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願望,但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