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雲淡風輕微課堂
公****真題,蘇軾寫到“羽扇綸巾,檣櫓灰飛煙滅”指的是誰?
2樓:蹉寧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千古名篇《念奴嬌·赤彼懷古》中有一句“羽扇綸巾”,歷來有著不同的看法,不少人以為這是寫的諸葛亮形象,其理由大致有兩個。一是認為,此種裝束只有諸葛亮才有,《三才圖會·衣服一》:“諸葛巾,一名綸巾。
諸葛武侯嘗服綸巾,執羽扇,指揮軍事。”《太平御覽》卷七百二引裴啟《語林》:“諸葛武侯……葛巾,白羽扇,指揮三軍。
”另外,在影視劇和舞臺上,諸葛亮的形象都是執羽扇,戴綸巾。二是認為,詞的上闋有“一時多少豪傑”句,分明不是寫了周瑜一個人。
但是同樣有很多人不那麼認為。
首先,“羽扇綸巾”是魏晉時代人們的一種習慣裝束,它既不是諸葛亮的首創,更不是諸葛亮的“專利”。魏晉時代,上層人物多以風度瀟灑、舉止雍容為美,而“羽扇綸巾”的裝束則能夠顯示出這樣的“名士”派頭;即使親臨戰陣,也往往如此裝束。如《晉書·顧榮傳》:
顧榮與陳敏作戰,“麾以羽扇,其眾潰散”;《謝萬傳》:謝萬“著白綸巾,鶴裘”,以見簡文帝;《羊祜傳》:“祜在軍嘗輕裘緩帶,身不披甲。
”等等,均是這樣的例證。所以,筆者以為詞人依據當時的時尚而塑造出的“羽扇綸巾”的周瑜形象是完全符合歷史的真實。把“羽扇綸巾”作為諸葛亮的代名詞,實在是囿於不明史實的結果。
退一步想,即使周瑜當時未曾有過這樣的裝束,詞人想象他手持羽扇、頭戴綸巾,以形容他作為一個軍事家的從容鎮靜、風流儒雅的風度,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周瑜是詞人崇拜的偶像,心目中的英雄,以藝術手法再現周瑜的形象,即使與史實有些不符,也不足為奇。
其次,從內容看,本詞著力歌頌的物件是周瑜,“一時多少豪傑”與“羽扇綸巾”指周瑜這二者之間並不矛盾。從作品的思想內容看,上闋以赤壁之下的大江寫起,由大江引出對古代英雄的懷念。“三國周郎赤壁”一句,便點出詞人歌頌的物件:
滾滾的萬里長江,只寫“故壘西邊”;千古興亡的歷史,只寫“三國”;三國英雄如雲,只寫“周郎”。這樣,便使詞人要著力歌頌的人物形象格外地鮮明突出。末句以“江山如畫”收束寫景,以“一時多少豪傑”開啟下文對周瑜形象的描繪和議論。
當然,這“多少豪傑”指很多的英雄豪傑,包括周瑜,也包括曹操、孫權和劉備等。但是,聯絡前文“周郎赤壁”,可以斷定周瑜是眾多“英雄豪傑”中最出色的一個。他猶如電影鏡頭中的大特寫,作為一個典型的“風流人物”和“豪傑”而登上了歷史大舞臺。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一時多少豪傑”與“羽扇綸巾”是指周瑜這兩者之間並不存在矛盾和衝突。再看下闋,詞人從不同方面刻畫周瑜的形象:年輕有為,春風得意;英氣勃發,雍容典雅;面對強敵,指揮若定。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一句,也是以年輕時就立下赫赫戰功的周瑜與詞人對比,來抒發詞人年近半百而一事無成的感慨。可見,全詞都是以周瑜作為抒情的出發點、集合點。試想,如果下闋中突然出現一個諸葛亮的形象,不僅沖淡了周瑜的形象,也破壞了整詞所展示的完整的藝術畫面。
作為大詞人,蘇軾不至於這樣拙劣地寫詞吧。
再次,聯絡詞人的心境及寫作背景看,本詞全力塑造的藝術形象一定是周瑜。蘇軾原來是有著雄心壯志的封建知識分子,但複雜的政治鬥爭和坎坷的人生道路,使他長期處於現實與理想的尖銳衝突之中。公元2023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謫居黃州,但他的理想和抱負並沒有完全泯滅,赤壁之遊喚起了他對英雄事業的嚮往和追求。
蘇軾寫本詞時已經47歲,可謂年近半百,對34歲便立下赫赫戰功的周瑜自然十分推崇和敬慕。在其《送歐陽推官赴華州監酒》中有“知音如周郎,議論亦英發”的詩句;在同一時期所寫的《赤壁賦》中也有“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曹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之語,其間,詞人依然不能把名垂千古的周瑜忘懷。如此等等,說明本詞中詞人要歌頌的是周瑜一人,“羽扇綸巾”當然就是指周瑜了。
我也覺得是周瑜其實這都是學者們才討論的東西,我認為詞有韻律,好聽,上口,有感覺,這就行了
3樓:博超簡談
“羽扇綸巾”到底指的是諸葛亮還是周瑜?
4樓:匿名使用者
《類說》卷四九引《殷芸**》:“武侯(諸葛亮)與宣王(司馬懿)泊兵,將戰,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見武侯,乃乘素輿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軍隨其進止。宣王嘆曰:
‘真名士也’。”——《類說》是宋人編撰,《殷芸**》是南北朝時期,比蘇東坡的詞可信。
《太平御覽》卷七○二引 晉 裴啟 《語林》:“ 諸葛武侯 與宣王在渭濱將戰,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指揮三軍。”——晉裴啟所著《語林》離三國時代更近,可信度也比蘇東坡的詞高。
《類說》《語林》《蜀志》都是晉朝書籍,記載了羽扇綸巾的原型是諸葛亮,比蘇軾早了半個世紀有餘,年代晉、南朝梁、唐、宋,都不是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影響得了的。漢末三國無綸巾,時為葛巾,之後才有綸巾的說法。古書上戰場上葛巾羽扇最早指揮三軍的就是諸葛亮。
羽扇綸巾出名不是因為是名士裝扮,而是因為諸葛亮不披盔甲在戰場上從容不迫的打敗魏軍。後世一些將領跟著諸葛亮學,所以才出名了。在最先開始羽扇綸巾應該並不是孔明專屬,但丞相影響太大,手持羽扇頭戴綸巾的形象也太深入人心,所以後世甚至以“諸葛巾”代指綸巾。
唐人杜甫《詠懷古蹟》五首之一雲:“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宋人程大昌《演繁露》雲:“世傳《明皇幸蜀圖》,山谷間老叟出望駕,有著白巾者。釋者曰:‘為諸葛武侯服也。’此不知古人不忌白也。”
蘇軾那是張冠李戴,事實上蘇軾連赤壁的地方都沒搞清楚,起初是形容諸葛亮的,被蘇東坡寫了詞形容周瑜,別人就認為是羅貫中盜版周瑜的裝備給了諸葛亮。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羽扇綸巾”指的是誰
5樓:奈奈奈奈特節
逗羽扇綸巾地指諸葛亮或者周瑜的問題,近年來學術界爭論較大。有論者認為:逗‘羽扇綸巾’並不是諸葛亮專用的,這裡當然也就不一定要講成是諸葛亮。
從‘遙想公瑾當年’到‘檣櫓灰飛煙滅’,一氣呵成,只寫了一個人,就是周瑜,寫他風雅閒散,談笑自若,運籌於帷幄之中,很容易地就挫敗了敵人。地[7]此說值得商榷。
漢魏無逗綸巾地之名,史稱逗葛巾地。晉人張華《博物志》卷九雲:逗漢中興,士人皆冠葛巾。
建安中,魏武帝造白巾合。於是遂廢,唯二學書生猶著也。地這種情況延續至晉,宋人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卷三三六逗國子祭酒地條引《齊職儀》雲:
逗晉令,博士祭酒掌國子學,而國子生師事祭酒執經,葛巾單衣,終身致敬。地逗葛巾地與逗羽扇地相連,則是諸葛亮。同書卷七○二逗巾類地條引《蜀書》雲:
逗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宣王戎胡蒞事,使人視武侯,乘素輿,葛巾毛扇,指揮三軍,皆隨其進止。地又逗扇類地條引晉人裴啟《裴子語林》雲:逗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指麾三軍,皆隨其進止。
地陳壽《三國志》中的魏、蜀、吳三書,在宋代以前是各自單獨傳世的,見《舊唐書·經籍志》著錄。前引《蜀書》記載,不見於今本《三國志》,說明它是現已亡佚的裴松之註文。這條註文與《裴子語林》記載大致相同,可見它們應該是同出一源。
葛巾又稱綸巾,大概始於東晉謝安家族。《晉書·謝萬傳》雲:逗簡文帝作相,聞其名,召為撫軍從事中郎。
(謝)萬著白綸巾、鶴氅裘,履版而前。既見,與帝共談移日。地謝萬為謝安弟。
《說文》段注云:逗糾青絲成綬,是為綸。地前引晉令規定,太學生才戴葛巾。
謝萬、謝安這類儒將要戴葛巾,當然得改變用料為青絲,別稱綸巾,否則就有違制之嫌。謝氏兄弟如此裝扮,自然是景仰諸葛亮之大名。
誠然不錯,逗羽扇綸巾地作為一種著裝習俗,確實興起於東漢,最初逗並不是諸葛亮專用的地。但經諸葛亮穿戴之後,就逐漸演變成諸葛亮所專有了,成為後世儒將、名士隱逸仿效的物件。宋人程大昌《演繁露》雲:
逗世傳《明皇幸蜀圖》,山谷間老叟出望駕,有著白巾者。釋者曰:‘為諸葛武侯服也。
’此不知古人不忌白也。地可見諸葛武侯服一直流傳下來,對後人產生了多麼巨大的影響!博學多才的蘇軾,決不會在世人已把逗羽扇綸巾地作為諸葛亮的代稱之際,又獨出心裁地用其去指代逗雄姿英發地的周瑜。
日本學人中原健二先生不明究裡,在其《蘇軾與逗羽扇綸巾地》[8]一文中雲:逗可知‘綸巾’還是被意識為六朝貴族的服飾。因此,《念奴嬌》的‘羽扇綸巾’用在周瑜和諸葛亮身上哪個更合適,也就不言自明瞭。
周瑜是出身名家的赤壁英雄,又精通**,被吳人稱作‘周郎’,把‘羽扇綸巾’用作他的行為是正相匹配的。地[9]根據《三國志》記載,周瑜出身於官宦世家,其父周異為洛陽令;諸葛亮亦出身於官宦世家,其父諸葛王圭為太山郡丞,從父諸葛玄為豫章太守。他們二人家世相埒,怎麼會有貴*之分呢?
中原健二先生在《逗羽扇綸巾地之人———周瑜與諸葛亮》一文中又以為,到了明代,諸葛亮又從周瑜那裡奪取了逗羽扇綸巾地的裝束,故寫入**《三國演義》。[9]這種說法與三國故事的形成流傳情況,可謂大相徑庭,南轅北轍。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魏、蜀、吳三國紛爭,演繹出了人世間多少傳說故事!《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注引《江表傳》雲:逗(周)瑜之破魏軍也,曹公曰:
‘孤不羞走。’後書與權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瑜威聲遠著,故曹公、劉備鹹欲疑譖之。地這雖然是曹操為赤壁之敗找託詞,並使離間計,但也從中可見,赤壁之戰故事傳說不脛而走,當時就流傳甚廣。據史家研究,《三國志》裴注多過正文數倍,注引魏、晉人著作多達二百十種,其中不少傳聞異詞和**家言。
嗣後筆記傳奇中,三國故事逐漸豐富。到了唐代,不少詩人都吟詠過三國故事,譬如李商隱《驕兒詩》中有句雲:逗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
地其中寫得最多的就是諸葛亮,李白、杜甫、劉禹錫、李商隱、胡曾等著名詩人都有歌頌諸葛亮的篇什。尤其是杜甫《詠懷古蹟》五首之一雲:逗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地此詩中勾畫出了手執羽扇,指揮若定的諸葛武侯的鮮明形象。杜牧《赤壁》詩中有句雲:逗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地這已經勾勒出諸葛亮借東風,曹操築銅雀臺欲取二喬等故事情節。可見三國故事在唐代有了更詳細系統的發展,這為宋代說書藝人逗說三分地奠定了基礎。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什麼意思
用無視詮釋一切 解釋 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原文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宋代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到底是指周瑜還是諸葛亮
恏乄亖 指的是周瑜。這句話出自蘇軾的 念奴嬌 赤壁懷古 理解可結合前一句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意思是 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他英姿奮發豪氣滿懷。後一句的意思是 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拓展資料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 劉備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