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讀書筆記》,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讀書筆記》1000字

時間 2021-10-18 19:57:47

1樓:匿名使用者

喂,動點腦子吧。你每理解一句十字的話你都能寫出100字的筆記。

2樓:匿名使用者

海德格爾對「歷史的」的敏銳洞察應該是最為深刻的了。他在《存在與時間》中對作為一種視野的「歷史」有極深的理解。海德格爾認為,此在通過其「同代人」的歷史或其自己的歷史來領會自己的存在,事實上也就是說「此在傾向於從他處身其中的世界來揭示自己,而且此在也沉陷於或多或少被把握了的傳統」(《存在與時間》p25)由於此在沉陷於其傳統不可自拔「傳統奪取了此在自己的領導、探問和選擇。

」(同上)然而傳統中的許多範疇本來就有其「源頭」,「傳統卻賦予承傳下來的東西以不言而喻的性質,並堵塞了通達『源頭』的道路。傳統甚至使我們忘掉了這樣的淵源。傳統甚至使我們不再領會回溯到遠緣的必要性。

傳統把此在的歷史性連根拔除,竟至於此還只對哲學活動可能具有的五花八門的型別、走向、觀點感到興趣(卻忘記了哲學問題的實質——筆者補充),依這類興趣活動於最陌生的諸種文化之中,試圖用這類興趣來掩藏自己的沒有根基。」(同上p25-26)。我們——人,就屬於此在的一分子。

我們忘卻了我們的歷史性,忘卻了我們之成為我們所理解得我們的歷史性,於是我們與我們之所以是我們的過去切斷了聯絡,我們所知道的,所領會的一切現實都被認為是不言而喻的,而這一切之一切卻真正是歷史的,我們的全部實質都是歷史——過去富裕的。拋棄了歷史和過去,我們就放棄了理解過去只有來的歷史的可能,於是我們就無法通達自身,此在就無法理解存在(至於此在為什麼必須理解存在,為什麼只有此在可以通達存在,可見《存在與時間》「導論——第一章:存在問題的必要性、結構和優先地位」p3-18),因為「此在救其存在方式而言,原就『是』它的過去」(《存在與時間》p24)「結果是:

此在無論對歷史學多感興趣,無論多熱衷於文學上『就事論事的』的闡釋,它仍然領會不了那些唯一能使我們積極的回溯過去即創造性的占有過去的根本條件」。(同上p26)而「要解答存在問題,就必須積極的據過去為己有。」(《存在與時間讀本》p15)。

由於海德格爾的此在是那個「追問存在」的此在,於是海德格爾的此在依然被規定了,他的此在被「向存在發問」所規定,而唯一可以「向存在發問」的此在則只有依然在現實中存活的那個仍然具有自我創造之可能的此在,因此海德格爾在其《存在與時間》第一篇《準備性的此在基礎分析》第二部分《一般的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的基本建構》中著重提出了三項規定:1、「世界之中」;2、向來以世界之中的方式存在著的存在者;3、「在之中」本身(《存在與時間》,p62),這種提法就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然而人的一生相比於整個漫長的歷史竟是如此的短暫,此在在其現實生存之外依然有乙個廣闊的領域沒有被對存在的追問涉足。

我們意**釋此在在整個歷史之中的是什麼就不能再沿用海德格爾的規範,而應該借用一種更為廣闊的歷史視野,此在——人不應僅僅是「在世界中存在」,而且還是在全部歷史中存在。使人成為真正「歷史的人」,重新探索其存在的方式和創造的可能性。

關於創造之可能性,海德格爾也作了一些論述,而我認為,這種論述同樣有重要的和積極的意義。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談到,「此在把自己的存在作為它最本己的可能性來對之有所作為。」此在總是作為他的可能性來存在。

(《存在與時間》,p50)此在就是他的可能性,「並非它已經現成存在好了並且還有這樣那樣的可能性,而是此在的本質就由它可能怎樣存在規定著。」(《存在與時間讀本》,p30)此在的「存在」便是他的「生存」。只要此在開始具有了可能性,它就開始生存,而一旦失去這種可能,它就脫離了它存在的方式,這個存在者便不再作為此在而存在,而轉變了它的存在方式,在現實意義上被稱之為「死亡」。

這種「可能性」與「創造」本身如何能有所聯絡呢?可能性如何又演進為創造呢?創造的本質是什麼呢?

正如海德格爾提到,人是作為他的可能性來存在。可能性便是人這種存在物的存在之本質,或者如尼采所意旨的,人本身沒有任何的本質,人是「尚未定型的動物」(《尼采全集》13卷,276頁;轉引自《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周國平,p85)。正因為人的這種尚未定型的性質,或者說是「從未確定過」的性質,人便可以改變自己,塑造自己,從而創造,創造的正是自己的本質。

創造正是這樣與可能性相聯絡。創造首先和實質就是創造自己的本質,就是海德格爾的「去是他的所是」。「在人身上,創造物和創造者統一起來了。

」(《朝霞》,尼采,第326頁;轉引同上,p86)人的自我創造,這是馬克思、尼采等現代哲學家都強調的問題。然而創造的途徑和形式如何,他們卻各有不一。馬克思認為,人的創造的現實表現是勞動實踐;而在尼采那裡,創造則成了「評價」,而且還是錯誤的評價。

我們認為,將創造視為勞動實踐或者錯誤評價,僅僅是同乙個事物的不同方面,倒是可以用海德格爾所論述過的「在世界之中」「操勞」來指稱「創造」。 「操勞」是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概括此在與世內存在著打交道的存在方式,和「操心」「操持」形成一組概念。(《存在與時間》p66,注釋①)。

人的一切活動都是操勞,連人的認識活動也只是「殘斷」的操勞。馬克思發現「操勞」的客觀性,並看見了操勞的結果,從而將這種客觀體現在外的操勞的現象稱之為「勞動」或者「實踐」,將其視為一種主體與客體之間發生某種關係的活動。這種看法忽視了此在在創造中其目標和方向的確定也是此在創造的乙個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正好犯下了海德格爾所批判的形上學的主客體二分法的錯誤,忽視了不可分而視之的「在之中」的生存論意義。

尼采則將創造視為評價,認為人通過評價來選擇去「是」哪乙個存在,去「是」乙個什麼樣的存在;然而僅僅知道「去『是』的是什麼」卻遠遠沒有看清創造的全部,知道「去『是』的是什麼」還需要在實踐中「如何去『是』」。海德格爾的「操勞」較好的揭示了人的這種「在世」方式,體現了「創造」是內外同時主客相連的乙個整體過程。 海德格爾所宣稱的此在,前已述應被理解為我們自身,即「人」。

而我要說明的是,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所**的,僅是此在的現實生存意義,他期待從前歷史中發掘出這些意義,從而揭示人的某些現實生存本質。而在現實中,此在的存在便在於他的可能性。 然而,此在是如何去可能的呢?

此在成為可能便在於此在自身的選擇,這種選擇被海德格爾所極力推崇的尼采所**,他認為,人是通過對選擇的評價來進行這種選擇,而所謂的評價,在尼采那裡就是「創造」。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在進行選擇,事實上,人是選擇自己去是什麼,選擇自己的存在。但是,人選擇去是的那個存在卻先在的被人有所領悟,「此在使出了它可能的存在方式以外還能向存在發問的存在者。

」(《存在與時間》,p9)這種「發問」本身就已經蘊含著對存在的某種領悟了。「此在」對存在的領悟是在此在本身的歷史中的獲得的,即在此在的過去中獲得的,是在時間性的範疇中去領悟的。因此,伴隨著此在對它的歷史性的領悟,此在「要去是他的自己」,此在的存在被此在的歷史性所規範,於是,「去是他的自己」就是生長到「一種承襲下來的此在解釋」所規範的。

也就是說,人是去選擇自己的生存方式,這種選擇就是在傳承下來的一種對「人之為人」的解釋傳統中去創造的,而不是自由自在的。

字數有多了,夠了。

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的核心觀點是什麼

一寧 這個概念來自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他認為人能認識世界的前提條件是 在場 和 非遮蔽 我理解為首先要在這個世界中,然後與世界發生聯絡 但海氏又認為,只要曾經在場,即使物理條件上不在場,也一直都是在場的 斷雲澤 您好!來自團隊 向思而生 為您解答 海德格爾哲學雖然歷經轉向,其思想核心依然是存在問題。...

深圳豪爾泰公司存在嗎

深圳市豪爾泰服飾 是存在的,是中國工裝專業製造商,紡織 印染 服裝一體化企業。這個跟深圳市豪爾泰進出口 沒任何關係。深圳市豪爾泰服飾 中國工裝專業製造商,成立於一九九七年,是目前國內首家集紡織 印染 服裝生產為一體的現代化工裝大型企業,現擁有國內外客戶300多家,知名客戶有富士康科技集團 格力空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