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與當時的社會潮流以及南北方文化交流有關。
1,玄學盛行,「以無為本,反璞歸真、追求清新淡雅」的風尚成為所有社會行為的準則之一,並且加以發揚光大。
2,北方婚嫁採用的是白衣婚嫁,而在南北融合之際,北方習俗被帶到南方,開始進行互相的嘗試
3,北朝的婚姻保守思想單薄,婦女自主度很大,追求解放,所以可以有不符合禮制的白衣婚嫁出現。
4、最終在南北朝結束,歸於統一,同一套禮法制度施行之後,漸漸的不規矩就消亡了。
2樓:磐龍纏爐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白色的婚禮服。《東宮舊事》記:「太子納妃,有白轂,白紗,白絹衫,並紫結纓。
」白衫不僅用做常服,也可當做禮服。如此大規模地崇尚白色,且與當時玄學盛行的「以無為本,反璞歸真、追求清新淡雅」的風尚有關。
《東宮舊事》十卷,《隋·志》未言撰者,《舊唐書》載張敞《東宮舊事》十一卷,《新唐書》仍記作十卷。該書記錄晉太子儀禮風俗之類,久已佚,今有陶元儀、黃奭輯本,陶氏《說郛》共輯得五十節,今從此本整理
3樓:溫柔灬心
《東宮舊事》記:「太子納妃,有白轂,白紗,白絹衫,並紫結纓。」白衫不僅用做常服,也可當做禮服。
如此大規模地崇尚白色,且與當時玄學盛行的「以無為本,反璞歸真、追求清新淡雅」的風尚有關。
就是說、出於對玄學的推崇才出了這種婚嫁模式。
《新唐書》陶氏《說郛》中應該都對這些有所提及。
誰有古代婚嫁風俗的資料? 10
4樓:匿名使用者
婚嫁風俗
男婚女嫁稱為婚姻。婚,即娶,意為「男往娶女」;嫁,謂之「女適夫家」。民間稱其為「合兩姓之好」,具有「承宗繼后」的重要意義。
千百年來,孔孟之鄉的鄒城居民,對古之婚嫁「六禮」既有遵循,又有變異,形成了一套地方特色的婚嫁禮俗。當然,就鄒城市地域範圍來說,東西狹長66公里,南北寬約35公里,面積1600多平方公里;而民謂「十里不同俗」,所以在鄒城各地,風俗又有所差異,尤其是鄒東山區與鄒西平原區別更甚。
當地婚俗主要有以下內容:
1、 提親
過去,兒女婚姻大事由父母包辦,通媒成親,基本上沒有自由婚戀。男女青年到了成婚年齡,雙方父母都特別關心子女的婚姻大事,一般都由男方主動先提,因為女方主動提親怕有「嫁不出去女兒之嫌」。提親,也稱「提媒」、「說親」。
由媒人來往於男女雙方家長之間,商量締結婚姻關係。其前提主要看雙方是否門第相當(即門當戶對)、財產等同?品貌、年齡是否般配?
舊時,鄒城提親還講究同姓不婚,姑血不能倒流。
2、 相媒
相媒,又叫「相親」顧名思義就是雙方根據每人的介紹去作進一步的觀察和對照,看媒人的話是否屬實。
媒人提親後,雙方一般都不一口應允,尤其是女方要斟酌考慮一翻,意思是要調查訪問一下。女方去男方相親,由媒人領著,去的人或為女方的父母、或為哥嫂。相看時一不抽菸,二不喝水,更不留餐,主要看看男方的家境如何,品貌怎樣,有時還要向男方的街坊鄰居打聽男方的情況,以核實是否如媒人所說。
男方為了給對方留下乙個美好的印象,此時往往要精心裝潢一番,盡量掩飾住明顯的缺陷,有的甚至去借別人家的物品和宅院以糊弄對方。「走馬觀花」一詞大概就是說的這種現象。
如果男方想去女方家相親,大多是由男方的嫂子或近門兄嫂找個理由去女方家看看,主要是看一下女方的相貌,打聽打聽女方家的大體情況。此俗至今在農村某些地方仍然流行。
3、 合婚與定親
男女雙方通過相媒,都感到滿意,同意結親後,要進行「合婚」。合婚又稱「合命相」、「合八字」,一般由男方請算命先生和陰陽先生合算。首先看男女雙方在屬相上是否相剋,如果屬相相剋而又無法破解,即使雙方再滿意也絕對不能成婚,否則為「斷頭婚」。
合婚後,如果男女雙方屬相相合,命相相生,即可定婚。先由男方出貼送往女方家,稱作聘啟;然後女方再出貼送往男方家,稱作復啟。
4、 看日子與下喜貼
看日子,也稱「選日子」。男方若想完婚,便提前派人去女家討取女方本人的屬相和生辰八字,請陰陽先生或算命先生根據男女雙方的屬相和八字,選擇黃道吉日,即迎娶之日,俗稱「看日子」。
擇定吉日後,男方要宴請媒人,用大紅紙寫上迎娶日期,由媒人或派專人送到女家,俗稱「下喜貼」,或叫「下喜書」。
5、 備喜
吉日定後,男女雙方都要為婚嫁做準備工作,稱為「備喜」。
男方。首先要布置新房,不少人家都是在定婚前蓋好新房,這是女方相親時看重的一項,有的男方家庭為了滿足女家的這一要求,往往要節衣縮食積攢錢物,還要向親朋索借,雖力不從心,也要蓋上新房。婚前幾日,新房內要鋪設新床,裝潢牆壁,油漆門窗;婚前一日,門上貼喜聯,內容為求吉納福之言。
門前張燈結綵,門旁貼大紅「双喜」字,一派喜氣迎門的瑞徵。喜期將臨,男方要向親戚、好友送喜貼,讓他們準備喝喜酒。
女方。主要是籌辦嫁妝,這是婚前的大事。嫁妝又稱「嫁奩」,由女方父母置辦一部分生活用品給女兒帶到男家,其數量和質量因時、因地、因女家的經濟狀況而定。
在置辦嫁妝的同時,女方也和男方一樣,向親戚朋友送喜貼,親友們要送一些生活用品,有的直接給禮金,叫做「添箱」,實際上是幫助女家辦嫁妝。
6、 迎娶與送親
婚嫁之日,也稱「喜日」。男方家熱鬧非凡,喜氣洋洋,人人喜笑顏開;女方家也充滿吉祥瑞氣。就其整個過成來說,可分為迎娶與送親兩部分;就其規模氣氛來講,可分為大娶與小娶。
舊時,迎娶即「親迎」,實為大娶,多為官府和富豪門第採用;送親,實為小娶,多為一般小農採用。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大娶由男方去女方家親自迎娶,小娶則是女方用四人抬的花轎或者用牛車把新娘送至男家。兩者的具體禮儀大體相同,只是小娶比大娶規模小,有些禮儀稍作簡化。
麗水有哪些民風 民俗 民情 信仰 禁忌 婚嫁壽誕 衣食住行 地理環境 歷史文化 30
5樓:清溪看世界
1、麗水風俗:吃粽子、喝黃酒、插艾枝和菖蒲等風俗習慣之外,蓮都一帶有吃卷餅,龍泉有划龍舟,松陽遂昌一帶有採端午藥和午時茶,慶元景寧一帶有「獻飯」敬重已故先人,還有人在身上佩戴避瘟丹,張貼五毒符,以達到驅逐邪魅目的等等習俗。
2、信仰:麗水人的信仰沒有特別之處,例如佛教信仰、**教信仰、天主教信仰、伊斯蘭教信仰皆有,具體要看實際人群。
3、婚嫁壽誕:麗水人婚嫁、壽誕、喜慶、喪宴,必為席上頭道菜餚西施鮮蝦餅,西施鮮蝦餅其原料之一的小蝦。
4、地理環境:麗水市位於浙江省西南浙閩兩省結合部,東南與溫州市接壤,西南與福建省寧德市、南平市毗鄰,西北與衢州市相接,北部與金華市交界,東北與台州市相連。
5、歷史文化:麗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麗水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麗水文化屬吳越文化。
6樓:匿名使用者
麗水市位於浙江省西南部、浙閩兩省的結合處,總面積1.7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52萬,是浙西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蓮都區、龍泉市及景寧畲族自治縣、縉雲、青田、遂昌、雲和、慶元、松陽七縣,是浙江省面積最大而人口最稀少的地區。
麗水市古稱處州,始名於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至明洪武年間,演變成處州府。南韓也有個麗水市,位於朝鮮半島最南端的麗水半島。東經127°46′,北煒34°51′。
東與慶尚道南海郡隔海相望,西臨順天灣,南面臨南海,北連順天市。
麗水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建處州,592年改為括州,607年改為永嘉郡。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改為括州,779年改為處州。
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2023年)改為處州路,2023年改為安南府,隨後改為處州府。明朝景泰三年(公元2023年)起,處州府轄麗水、龍泉、松陽、縉雲、青田、遂昌、慶元、宣平、雲和、景寧10縣。2023年辛亥革命後設立處州軍政分府。
**元年(2023年)撤銷處州軍政分府,先後由甌海道和麗水、第
九、第六、第七行政督查區管轄,轄麗水、松陽、縉雲、龍泉、慶元、宣平、景寧、雲和8縣。 2023年5月解放,10月設麗水專區,2023年撤銷專區,各縣分別劃入溫州、金華、衢州專區管轄。2023年5月恢復麗水專區,轄麗水、青田、縉雲、遂昌、雲和、龍泉6縣。
2023年改稱麗水地區,2023年設立麗水地區行政公署。其中:2023年恢復慶元縣,2023年恢復松陽縣,2023年設立景寧畲族自治縣,2023年撤銷麗水縣,設立縣級麗水市,2023年撤銷龍泉縣,設立縣級龍泉市,2023年撤銷縣級麗水市,設立蓮都區。
2023年7月19日撤銷行署建制,設麗水市,轄蓮都區、縉雲、青田、景寧、雲和、松陽、遂昌、慶元七縣另代省管理乙個龍泉市。其中,景寧畲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浙江省唯一少數民族自治縣,而珍貴的畲族綠麴酒就產自於之,據《景寧縣志》記載,唐永泰二年(766),畲族從閩遷居浙西南山區時,畲族綠麴酒也隨即成為畲族長老府的養生之寶。此酒在色澤上呈現出自然純淨的金黃兼翠綠,酒液瑩澈透明,猶如深山碧玉;清新淡雅的山草香輕柔飄逸,入口順滑,純淨清幽、成熟雅緻、風格獨特。
龍泉市是聯合國非遺保護名錄龍泉青瓷的產地,全國聞名的龍泉寶劍也出自於此。青田是浙江省重點僑鄉之一,出產有名的青田石產地。
7樓:匿名使用者
【廟會】宋代已有廟會、賽會。太保廟會,縣城在農曆三月三日,由七星會辦理一切事宜,有頭首30餘人。太保出巡,沿街白布幔遮道,設多處路祭。
出巡前後演戲數日。夫人廟會,縣城有3座夫人廟,一在太平坊,為順懿夫人廟,祀閩中女子陳靖姑,俗稱送子夫人;護國夫人廟在茭山,祀唐代孝婦馬氏,俗稱催生夫人;南園夫人廟在萬象山,俗稱管痘夫人。正月十
四、十五、十六三日分別為三夫人廟廟會日期。龍子廟會,在碧湖,祀唐代戴冑,農曆三月初三為廟會日,龍子,俗稱龍子菩薩,出巡時設路祭,歸殿後演戲,大王廟會,盛行於農村,各地祀神不一。富嶺大王無神廟,神龕置農戶家,正月村內外搭燈棚,點燈籠,稱"燈彩"。
另有在大暑前後擇日舉行廟會的,大王出巡,在田畈穿繞,稱"望田水"、"望豐收"。每至一村,均祭神,至傍晚大王歸座後演戲。(《麗水市志》第三編居民)
【佛教】麗水佛教屬大乘淨土宗系,吳赤烏元年(238)已有活動,至唐代始盛。**17年(1928)成立縣佛教會,有會員30餘人。2023年,廈門最高佛學院院長、名僧太虛**師與阿育王寺圓融法師到麗水,在南明山講經半月餘。
抗戰時期,佛教會組織救護隊。2023年後活動停止,2023年活動恢復。2023年有和尚6人,尼姑2人,信徒千餘。
清同治十三年(1874)《麗水縣志》載,有寺廟61處,抗戰時期尚存30餘處,後拆除,毀壞者多。(《麗水市志》第三編居民)
【道教】晉代,道教傳入,盛於唐。清代後,麗水道教流派為正一派之一支,教徒俗稱師公,葷食、居家、婚娶,從事符籙經咒取龍、祈雨、請神、招魂、驅鬼等活動。建國後,迷信活動被禁止。
主要道觀有老君廟、龍興觀、黃靈觀、紫虛觀、崇道觀、祥應觀、祥禧觀等,現大部已毀。(《麗水市志》第三編居民)
【天主教】麗水天主教屬法國公教會,清同治十三年(1874)傳入,初設傳教點於淮海祠下,旋遷小魯街,有教徒百餘。2023年設麗水教區,教區範圍為舊處屬十縣。後,金華、蘭溪、浦江、永康、東陽、武義等縣劃入,教徒3000餘人。
2023年,有教徒181人。現有教徒百餘人,屬溫州教區。(《麗水市志》第三編居民)
【**教】麗水**教屬德國內地會,清光緒元年(1875)傳入。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建教堂。清宣統二年(1910)教會在縣城總堂創辦男女學堂。
**23年(1934)3月,舊處屬十縣教會派員至麗水舉行首次**教聯合大會,討論:"自養、自主、自傳"方針。2023年有教徒628人。
2023年冬,麗水縣**教"三自"(自治、自養、自傳)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主持麗水**教務。2023年有教徒3500人,慕道友2000人,長老6人,同工40人,聚會點21處。(《麗水市志》第三編居民)
【伊斯蘭教】清代中葉,馬、袁兩姓回民自陝西遷至縣城,信伊斯蘭教。清光緒初,在縣城建清真寺,為教徒活動場所。建國初,有教徒50餘人。現無阿訇主持教務,活動不經常
有什麼魏晉南北朝的書好看,有什麼魏晉南北朝的書好看
阿休and阿呆 東晉門閥政治 田餘慶教授的。魏晉南北朝史探微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陳寅恪著,萬繩楠整理,黃山書社,1987年版。兩晉南北朝史 呂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魏晉南北朝史 王仲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魏晉南北朝史論叢 唐長孺著,三聯書店,1955年版。魏晉南...
南北朝的門閥制度為什麼衰落了,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其後來衰落的原因?
門閥制度 system of dominant family 是封建地主階級特權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的一種表現形式。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與當時的政治 經濟和文化,都有密切的關係。中國中古的門閥制度,整個看來,最主要特徵在於按門第高下選拔與任用官吏 至於士族免徭役,婚姻論門第,士庶之際,實自天...
簡述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的內容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主要是由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動的,加快了北方游牧民族封建化的程序。內容有使用漢語 漢字 改漢姓 易服飾,孝文帝由平城遷都到洛陽,更是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少數民族吸收漢族先進文化。各民族在較長期的經濟文化交流借鑑中,增進了彼此的了解 友誼與互信。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