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漢上林苑是在秦之上的重建,面積更大,生產力地 發展,苑內各種花草建築也更繁多精美,建築也較秦更統一(秦上林苑中建築有模擬六國著名宮殿,較雜)漢代見諸於秦代建築的裝飾風格 也不同,體現君王的不同思想。
順便說句,這是老師留給你們的作業吧,別偷懶自己查一查,會有不少收穫的。
2樓:最強大腦花
秦國上林苑始建於秦始皇時期。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後,「徙天下富豪於咸陽十二萬戶。
諸廟及章臺、上林皆在渭南」;十年後(秦始皇三十五年),「乃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這些記載,為我們提供了上林苑在咸陽渭河之南和阿房宮在上林苑中這兩個依據。此後,史籍中便再無新說。
一直到了宋代,程大昌在他的《雍錄》一書中,才對上林苑作了頗有見地的表述:「秦之上林,其邊際所抵,難以詳究矣!《水經》於宜春觀曰:
此秦上林故地也。《史記》載上林所起曰: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
則宜春、阿房皆秦苑故地也。」
按照程大昌的定位,宜春宮和阿房宮都在秦上林苑中。阿房宮位置清楚,而宜春觀卻在何處?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渭水》條下有記:
「(澇)水出南山澇谷,北逕漢宜春觀,又東北逕戶縣故城西。澇水際城北出,合渼陂水。(渼陂)水出宜春觀北,東北流注澇水,北流入於渭,即上林故地也。
」這裡所說的宜春觀,指的是位於戶縣城西、渼陂水南的一處台觀。而在秦上林苑以東的曲江池,卻還另有一處苑囿,即宜春苑。《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即指此苑;唐顏師古在注說此苑時,也講「即今曲江池」之地。
因該苑中又建有宜春宮,故後人往往將曲江池的宜春宮與戶縣的宜春觀混為一談。對此,顏師古在注《漢書·東方朔傳》時已經作了澄清:「宜春宮也,在長安城東南。
……在戶者,自是宜春觀耳,在長安城西。」顯然,雖「宜春」同名,卻宮、觀異地。
由此可見,秦上林苑的故地,應在今戶縣城西渼陂向東至西安三橋阿房宮遺址一帶;而今咸陽渭河以南的廣大地域,正處於秦上林苑的中心地區。
西漢上林苑的擴建,始於漢武帝時期。據《漢書·東方朔傳》記載:漢武帝建元三年(西元前138年),武帝命太中大夫吾丘壽王在今三橋鎮以南、終南山以北、週至以東、曲江池以西的範圍內,開始擴建上林苑,並有償徵收這個範圍內民間的全部耕地和草地,用以修建苑內的各種景觀。
後來,上林苑又進一步向東部和北部擴充套件:北部擴至渭河北,東部擴至滻、灞以東,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規模,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
如此巨大的皇家園林,在建設之初就受到了常侍郎東方朔「上乏國家之用,下奪農桑之業」的諫阻。歷經昭、宣二帝之後,到元帝時,因朝廷不堪重負而裁撤了管理上林苑的**,同時把宜春苑所佔的池、田發還給了貧民使用。成帝時,又將「三垂」(東、南、西三邊)的苑地劃給了平民。
西漢末,王莽於地皇元年(公元20年)拆毀了上林苑中的十餘處宮館,取其材瓦,營造了九處宗廟;接踵而來的又是王莽政權與赤眉義軍爭奪都城的戰火,使上林苑遭受了毀滅性的劫難。
《西都賦》講到:「徒觀跡於舊墟,聞之乎故老」,說明東漢初期班固在寫《西都賦》時,上林苑已是一片廢墟了。 上林苑自秦至西漢,在中國歷史上大約存在了240多年。
秦漢時期的文學有哪些主要形式,各有什麼代表性作品
3樓:匿名使用者
秦代由於不重視文人學士,加以存在時間較短,故無文學名著傳世(傳世史篇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64623233李斯《諫逐客書》為秦統一前作),但不等於秦代無文學而言。
從當時許多刻石的銘文中,可以看到秦代文學的體裁。這些銘文,往往應用四字句的語句,間雜以不規則的長短句,有不規則的押韻。翦伯贊《秦漢史》認為,「這種讚揚天皇聖明的頌詞,就是後來漢賦的淵源「。
近年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簡》的《為吏之道》中,有八首韻文,其格式與《荀子.成相》相同。成相為古代一種民間曲藝形式,這亦是研究秦代文學的重要依據。
兩漢文學較為繁榮。主要文體是賦、散文和樂府詩。賦是一種散文韻文並用,體物寫志的文體。
西漢前期的賦,借物抒懷,文詞樸實,代表作為賈誼的《吊屈原賦》、《鵬鳥賦》。
漢武帝時,賦體文學興旺發達。作家很多,代表作為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在《史記》司馬相如本傳中,均錄為一篇,《文選》始分為兩篇。
《子虛賦》是通過假設的楚國使者子虛和齊國烏有先生互相誇耀楚王、齊王遊獵的盛況。《上林賦》則是通過假設的亡是公極力鋪陳天子在上林苑遊獵的壯闊氣派,大大壓倒了楚齊遊獵的場面,以示天子理應壓倒諸侯。
賦文一浪高過一浪,一層壓倒一層,洋洋灑灑近8000字,氣魄雄偉,語彙豐富,極盡鋪陳描繪之能事。如其中對天子在上林苑遊獵後舉行**舞蹈盛會的描繪,甚是動人。
西漢後期,最著名的賦家是揚雄,代表作有《甘泉賦》等。
東漢時期,則以班固、張衡最有名,代表作分別為《兩都賦》、《兩京賦》。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被稱為漢賦四大家。
東漢後期,描繪上層社會繁華景象的大賦,稍趨衰歇,代之而興的是各種抒情寫物的小賦,意境較為清新。其中趙壹的《刺世疾邪賦》,揭露了東漢末年統治的腐朽和社會風氣的敗壞,是漢賦中絕無僅有的。
漢賦有些作品,主要是描繪遊獵、京都的大賦,存在鋪陳過甚、形式呆板、文字堆砌和因襲模擬等缺點,但它擁有大量的作家和作品,流傳至今的仍有1000多篇;漢賦對結構、用詞、音韻非常講究,對後代文學產生過一定影響。所以,近代學者王國維曾把賦作為漢代文學創作的代表,與唐詩、宋詞、元曲並列。
兩漢的散文亦有很大成就。西漢前期賈誼的《陳政事疏》(又名《治安策》)、《過秦論》和晁錯的《論貴粟疏》等長期被後人視為政**的典範,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史記》為開創我國傳紀文學作出了傑出貢獻,是漢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文庫中的瑰寶。
兩漢的樂府民歌也是我國文學寶庫中極有價值的遺產。樂府是掌管宮廷**的機構,始設於秦。
漢武帝時,為了宮廷娛樂和廟堂祭祀,開始由樂府「采詩夜誦,有趙、秦、楚之謳「。樂府採集的民歌,經過加工配樂,後來就稱為樂府詩或樂府。這些民歌「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廣泛深入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東漢末年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則是漢代樂府民歌的最高峰,是我國詩歌史上不朽名篇。
東漢時期還出現了文人模仿樂府形式寫成的五言詩。其代表作為收入文選的《古詩十九首》,是一群無名詩人所作,習慣上以首句標題,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西北有高樓》等,都是很優美的抒情韻詩。漢樂府不僅哺育了當代文人的詩歌,而且對魏晉以至唐代詩人都有巨大影響。
4樓:眠決
大概都是像 詩經那樣的古體詩吧。 古體詩,亦稱古風、古詩。是和近體詩相對的回詩體。
有四答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各體。秦漢時多以四言五言的。四言的就像《詩經》,五言的有《古詩十九首》。
話說古體詩這一名稱還是唐代興起的呢。額~那而秦漢時都是些民歌樂府之類的。民歌是人民群眾口頭傳誦的,經過後人整理合成詩經。
後人把這些統稱做古體詩。
5樓:匿名使用者
回答者: xfx211
==========
這位弟兄的回答很完整,頂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