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xybi艾
流放中,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九歌》等不朽詩篇。
周赧王十六年(前299),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聽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三年後客死於秦國。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將白起攻楚都郢城,楚國避秦軍威勢,遷都於陳,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聽到郢城攻破的訊息後,萬念俱灰,投入汩羅江。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此後,每年五月初五,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屈原,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歷經千年流傳下來。
2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説: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
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繫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
「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
「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
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乙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
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係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3樓:匿名使用者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西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
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4樓:匿名使用者
唐僖宗年間,發生黃巢之亂,烽火所到之處,屍陳遍野、血流成河。老百姓聞黃巢來,紛紛先行逃跑避難。一次,黃巢看見逃難隊伍中,有位婦人的行徑與常人大不相同。
一般人逃難時,總是將年紀小的孩子抱在懷裡,牽著年紀大的孩子。但這位婦人卻是懷中抱著年紀大的孩子,手裡牽著年紀小的孩子。 黃巢感到奇怪,便攔下那婦人,問道:
「你為什麼手牽小的,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含著淚水,指著懷裡的孩子,對黃巢說,這是大伯的孩子,手裡牽的是自己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只能救乙個孩子時,她打算犧牲自己的孩子,以保住大伯唯一的後裔。
黃巢聽了,非常感動,就對那婦人說:「你快走吧。回去將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黃巢的軍隊看見,就不會傷害你。
」婦人回到城裡,把這個訊息講了出去。沒多久,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著菖蒲與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率兵離去,全城百姓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在危險的緊要關頭,乙個平凡婦人的義行救贖了全城百姓。 婦人之所以能感動殺人不眨眼的黃巢,是因為她願意犧牲、擺上的代價是如此地寶貴□□自己唯一的親骨肉。而全城百姓若沒有聽從婦人所言,在門上插菖蒲與艾草,也無法倖存。
端午節的小故事
5樓:啦啦啦北覓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
西岸的鳳凰山下有個小漁村。村里有個姓曹的漁夫。漁夫有個女兒叫曹娥。一年春夏之間,兩岸連續大雨,舜江洪水暴漲。曹娥她爸怕錯過漁汛,他不顧曹娥反對出江去捕魚。
父親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後來,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尋還沒見到父親。
太陽快落山了,曹娥從她父親的夥伴口中得知:他們一起在張網,突然乙個大浪,把她父親的小船推進漩渦,讓水沖走了。曹娥一聽嚇出了魂靈,大叫一聲「父親、父親」,拔腳朝下游追去。
她在江邊來回哭叫。第八天,曹娥望著江水,看見她爹在跟水搏擊。曹娥縱身向江水撲去。
又過了三天,江面風平浪靜,人們卻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盤旋,隱隱約約好像有人在游動。人們趕過去,發現正是曹娥和她的父親。曹娥雖然死了,但她卻能找回父親的屍首,把他負到江堤邊,人們都說這是她的孝心感動天。
據說波濤洶湧的曹娥江水在流經曹娥廟時總是平靜的。當地百姓認為,那是因為江水自覺愧對孝女曹娥。
曹娥的孝心感動了天,更感動了四周的鄉親,他們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邊造了廟,塑了她的像,尊她為「孝女娘娘」,還把漁村叫做曹娥村,把這條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這一日,曹娥廟裡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各省各府都有來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許多人題詞送匾讚揚曹娥的孝行。
據說,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將端午節視作懷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6樓:youth小傑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公尺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乙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古代吳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之說。
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7樓:匿名使用者
幫你搜的 端午節民間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插兩枝
艾草,是為了驅邪避災,這一習俗的由來,有乙個神奇的故事。很久以前,民間五穀豐登,家家戶戶大囤滿小囤流。有一天,一位天上的老神仙化妝成小老頭,來到乙個村子裡面,他走進一戶人家,見乙個婦女在用白面湯餵豬,湯中還有成塊的餅和饅頭,老人要飯,遭到婦女的辱罵,連口水都沒要到。
老人見婦女如此惡毒,便在她家牆上寫了一行字「明日起瘟病,全村人死光。」然後化為一陣青煙走了。第二天清晨,老神仙拿著瘟瓶來到村子上空,剛要撒藥,忽然看見一條小河中,一位婦女抱著乙個大孩子,領著乙個小孩子,慌慌張張地過河,婦女說大孩子是前妻留下的,小孩子是親生的,要首先照顧這個大孩子。
老神仙很感動,拔了一棵艾草,告訴她插在門上便可免災。這位好心的婦女回到村中,在每家每戶門前都插上了艾草。瘟藥無處落,全飄進海浬去了,全村人都得救了,而這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
這天還有乙個習俗,家家戶戶門前還要掛一把菖蒲,用以避邪,因為在大部分北方人眼中,農曆五月是惡月,而五月初五更是惡日,菖蒲本是一種草藥,人們認為他能避邪驅瘟,逢凶化吉。關於這一習俗,有乙個有趣的故事,性質卻完全不同。故事說的是古時候有一位窮秀才,娶了一位貌美能幹的姑娘瑞英為妻,有一年大旱,眼看就要到端午節了,五月初四那天,瑞英心想,端午正逢自己的生日,想辦的熱鬧一些,她見只有公公種的菖蒲青翠碧綠,便挖了幾棵洗淨後掛在門上,並題了一首詩在門前,自嘆命苦。
秀才傍晚回家來到門口,讀了詩很是羞愧,返身而去,見田中一頭牛,旁邊無人,便將牛牽走準備賣掉,沒想到被牛的主人發現了,把秀才送到縣衙。秀才將實情稟告知縣,知縣就派人把瑞英叫來,要她當堂作詩,瑞英要過筆墨,題上一首七絕,自比牛郎織女,知縣大喜,免了秀才的罪,並送了秀才幾十兩銀子,小兩口謝恩,回到村中,開了乙個酒店,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端午節的小故事
端午節故事 吳越民族圖騰祭之說 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 龍 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因為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而且古代吳越百姓還有斷髮文身 以像龍子 的習俗。此外,古代五月初五有用 五彩絲係臂 的民間風俗,聞一多認為這應當是 ...
端午節的小故事,關於端午節的故事
森海和你 端午節的故事 三閭大夫屈原的傳說 屈原,生活在戰國時代,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信任,官至 左徒 據司馬遷 史記 記載,他內 與王圖議國事 外 接遇賓客,應付諸侯 是掌管內政 外交的大臣。戰國本是齊 楚 燕 韓 趙 魏 秦七雄爭霸的混亂時期,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後日...
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端午是中國古代唯心辯證哲學認為一年中陽氣最充足的純陽日。中國古代唯心辯證哲學認為天地萬物皆有陰陽二氣所化,所以一切東西都有陰陽屬性。數字中 二 五 八是純陽的字。二月二,天氣還很冷,八月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