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羽遐思皮君
李清照這首詞主要是抒寫她的思夫之情。這種題材,在宋詞中為數不少。若處理不好,必落俗套。
然而,李清照這首詞在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藝術感染力,仍不失為一篇傑作。其特點是:一、詞中所表現的愛情是旖旎的、純潔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單純思夫或怨其不返,大異其趣。
二、作者大膽地謳歌自己的愛情,毫不扭捏,更無病態成份;既象蜜一樣的甜,也象水一樣的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態的愛情,涇渭分明。三、李詞的語言大都淺俗、清新,明白如話,這首詞也不例外。
但它又有自己的特點,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等等,既是對偶句,又淺白易懂,讀之琅琅上口,聲韻和諧。
2樓:匿名使用者
一剪梅(雙調60字)
舟過吳江 蔣捷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片春愁帶酒澆。
(仄)仄平平,
江上舟搖,
(仄)仄平平。
樓上簾招。
(平)平(仄)仄仄平平。
秋娘容與泰娘嬌。
(仄)仄平平,
風又飄飄,
(仄)仄平平。
雨又瀟瀟。
(仄)仄平平(仄)仄平。
何日雲帆卸浦橋。
(仄)仄平平,
銀字箏調,
(仄)仄平平。
心字香燒。
(平)平(仄)仄仄平平。
流光容易把人拋。
(仄)仄平平,
紅了櫻桃,
(仄)仄平平。
綠了芭蕉。 (前後闕同)
宋詞是否按詞牌名來分平仄格式?如果是,又怎麼體現的,比如一剪梅和蝶戀花!!!
誰來解釋下宋詞中的中平仄
3樓:呼延德答賦
平:平聲,包括陰平(一聲)和陽平(二聲),古平聲不分陰陽。仄:
仄聲,包括上聲(三聲)和去聲(四聲),古音還包括入聲(普通話裡沒有,個別地區方言中還有,發音短促,似日語中的促音)。中:表示不受平仄限制,既可以用平聲字,也可以用仄聲字。
4樓:齋龍靖武
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份變為去聲,一部份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並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錶如下: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第一聲 第二聲 第三聲 第四聲
例如: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份變為去聲,一部份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並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錶如下: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第一聲 第二聲 第三聲 第四聲
例如: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宋詞是否講格律平仄
5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宋詞是一篇一篇的,每一篇,有個詞牌名,每一個詞牌名的格式,都是不一樣的,是固定的
比如虞美人的格式,就是:
⊙平⊙仄平平仄(仄韻)
⊙仄平平仄(葉仄)
⊙平⊙仄仄平平(換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平(葉平)
⊙平⊙仄平平仄(換仄韻)
⊙仄平平仄(葉仄)
⊙平⊙仄仄平平(再換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平(葉平)
其次,曲(或者說元曲中的小令),也有類似的格式。
最後提點建議:要寫這種東西,最好能押韻。
比如“征夫去,望江山。”,如果改成“征夫去,江山望”,會不會更順口一些?
無論是唐詩、宋詞還是元曲,要寫的話,首先必須確定一個韻腳,當然拋開唐詩不談,在整個篇幅中是允許轉韻的,但是一般不提倡隔一句兩句就轉韻,不然就沒有韻味了……
6樓:匿名使用者
它是一種詞牌一定要有韻律和平仄格式的.古人對這方面要求很嚴,現在的白話詩要求就簡單一些了.
宋詞平仄到底是什麼意思
7樓:幸運的楓陽
宋詞平仄(拼音:píng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五種聲調,稱為平(陰平、陽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
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
宋詞講究平仄嗎?
8樓:手冢微
講究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份變為去聲,一部份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並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錶如下: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第一聲 第二聲 第三聲 第四聲
例如: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一剪梅》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一剪梅》詩詞大意
說太多不如沉黙 意思如下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蓆,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天,那白雲舒捲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 人 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閒愁...
新一剪梅結局是什麼啊,霍建華版新一剪梅結局
趙鈺坤掙脫了繩索準備離開,情急之下雯音開槍打上了鈺坤。鈺坤騙繡雲身上的傷是正揚開槍打傷的。鈺坤以救正揚為名問繡雲套出了正揚的藏身之處。鈺坤找到了千惠和正揚,一臉誠懇的表示自己是來幫助正揚的。並以先把正揚藏起來養傷為由帶走了正揚。趙鈺坤在途中要殺正揚時,趙時俊等人趕到。趙玉坤挾持了繡雲,身受重傷的正揚...
一剪梅裡面「雪花飄飄」是什麼歌名
一剪梅裡面有這個歌詞。我有的,點頭像v。雪花飄飄 是那首歌 這是費玉清的 抄一剪梅 雪花飄飄 北風蕭蕭 天地一片蒼茫 歌名 一剪梅 演唱 費玉清 作詞 娃娃 作曲 陳彼得 真情像草原廣闊 層層風雨不能阻隔 總有雲開 日出時候 萬丈陽光照亮你我 真情像梅花開遍 冷冷冰雪不能掩沒 就在最冷 枝頭綻放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