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其義如何解釋,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2-02-24 02:45:10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庸之道」的意思有:

作為成語使用,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延伸深一層的含義,即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1)中不偏,庸不易;(2)指中正、平和;(3)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中庸之道」的知識延展:

拼音:zhōng yōng zhī dào

近義詞:不偏不倚

反義詞:厚此薄彼、偏聽偏信

用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造句:

(1)如果律師都能秉持一種和諧的人文精神,理性的揚棄中庸之道,將傳統的人文道德精神融入律師固有的氣質,律師將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

(2)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觸及的問題過於透徹就沒有品嚐的口感與深遠的意味,表面上雖然不痛不癢,不動聲色,卻能直指心靈深處。

(3)中華民族悠久的發展中,作為一種根本的處世之道,中庸之道一方面使人們普遍認識到行為的適度性,從而避免過激行為的出現,這使得中國社會有著某種特殊的穩定性,這是它積極的一面。

(4)因為採取直入本質的方式,所以佛教浩如煙海的被歷代僧人研習,但並不拘泥,故中國的佛教的門派之間沒有發生激烈的矛盾衝突,而這正合乎儒家哲學的中庸之道。

(5)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中正與兩端保持等距離,是最完美的均衡狀態,無論偏向任何一端,都將破壞均衡,同樣這與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

2樓:小花豹

很多時候 出世也好 入世也好 最難的就是 以出世之心 經營入世的生活 最難的就是 入世的做事 出世地處事 所以最難的是 在兩者之間 達成一條中道 在兩者當中 保持一種平衡

如何解釋「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詳細的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庸之道:儒家的一種主張。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則和態度。中:折中;庸:平常。

成語拼音:zhōng yōng zhī dào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擴充套件資料成語用法:中庸之道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中,不能讀作「zhònɡ」。

成語辨形:庸,不能寫作「傭」。

近義詞:不偏不倚

反義詞:厚此薄彼、偏聽偏信

成語例子:他一面想,這既無閉關自守之操切,也沒有開放門戶之不安:是很合於「中庸之道」的。(魯迅《彷徨 幸福的家庭》

4樓:小花豹

很多時候 出世也好 入世也好 最難的就是 以出世之心 經營入世的生活 最難的就是 入世的做事 出世地處事 所以最難的是 在兩者之間 達成一條中道 在兩者當中 保持一種平衡

5樓:黑之境界

= =簡略的 就是說 適度 什麼都要適度

中庸之道的含義

6樓:小花豹

很多時候 出世也好 入世也好 最難的就是 以出世之心 經營入世的生活 最難的就是 入世的做事 出世地處事 所以最難的是 在兩者之間 達成一條中道 在兩者當中 保持一種平衡

7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闡發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達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

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具體內容:五達道、三達德、九經等;主要原則:慎獨自修、忠恕寬容、至誠至性;檢驗標準:

抽象標準和具體標準;知行方法是知行合一;主要途徑是禮教;中庸之道的現代意義主要體現在促進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的建設等方面.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

因而《中庸》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啊?

8樓:匿名使用者

【解釋】: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

9樓:匿名使用者

.釋 義

[名詞]儒家的一種主張,意思是「執兩用中」,「中」不是中間的意思,不是在兩個極端中間找到中間的那乙個,而是找到最適合的那乙個,中庸之意其實就是在處理問題時不要走極端,而是要找到處理問題最適合的方法。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民鮮久矣。」「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其中庸即為適合,也可以解釋為完美。

10樓:匿名使用者

中庸之道是一種處世哲學1、不走極端,不偏不倚處於中間2、講究天人合一。

11樓:小花豹

很多時候 出世也好 入世也好 最難的就是 以出世之心 經營入世的生活 最難的就是 入世的做事 出世地處事 所以最難的是 在兩者之間 達成一條中道 在兩者當中 保持一種平衡

12樓:匿名使用者

合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

13樓:彌寄牽暢然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舉例造句】:

他一面想,這既無閉關自守之操切,也沒有開放門戶之不安:是很合於「中庸之道」的。★魯迅《彷徨·幸福的家庭》

【拼音**】:

zyzd

【近義詞】:不偏不倚

【反義詞】:厚此薄彼、偏聽偏信

【燈謎】:

中路【用法】:

作主語、賓語;指中間派

【英文】:

thegolden

mean

14樓:小花豹

很多時候 出世也好 入世也好 最難的就是 以出世之心 經營入世的生活 最難的就是 入世的做事 出世地處事 所以最難的是 在兩者之間 達成一條中道 在兩者當中 保持一種平衡

15樓:哼哼哈哈

什麼是中庸之道?如果顧名思義,似乎中庸之道就是正確之道,因為「中庸」就是不偏不斜、不左不右、不走極端,就像「東家之子」的長相——增一分太長,減一分太短,施朱太紅,擦粉太白;也如那個「搔癢」的謎語,「上邊上邊,下邊下邊,左邊左邊,右邊右邊,重些重些,輕些輕些,」就是「正好」,就是恰倒好處,這樣的道,自然是好道,是再正確不過的道。但一旦聯絡到具體的事實就大不然起來,無論是《中庸》之道,還是儒家之道,都不是我們所說的那種正確之道,都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只不過是搶先使用了「中庸」這個名詞。

下面我們先把形上學放在一邊,而就一些具體問題看一下什麼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16樓:凹凸小田螺

1、解釋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2、出處 《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3、用法 作主語、賓語;指中間派;

4、示例

他一面想,這既無閉關自守之操切,也沒有開放門戶之不安:是很合於「中庸之道」的。----魯迅《彷徨·幸福的家庭》

17樓:匿名使用者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

因而《中庸》始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聖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18樓:生棠湯涆

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做人的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

19樓:小小小白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出處:《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它的智慧型一直受到歷代聖賢的推崇。可惜近百年來,由於西方科技發展的衝擊,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被人們誤解甚深。

簡單地說,就是要自我管理,順應自然規律,時刻保持克制和正氣,並非現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

20樓:天天小樂籽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這種品德,算是最高的品德。我們生活把握好尺寸感,對人對事不可過分,對人太過分,易樹敵,做事太過分,不給別人和自己留有餘地,不但引人嫉妒,自己也不會有太大的發展空間。

過猶不及,保持中庸之道才能全身而退

21樓:parlex金牛

意思是做人做事要圓滑,不偏激,說話無明顯取向,表達意見比較柔和溫婉,就算對於你不贊同的事情,表態也是比較婉轉,溫和。也就是說話做事盡量不得罪人。

22樓:

意思做人要保持沉穩而且有素質的人,講道德有禮貌,這是古人給我們留下了乙個好的建議。

23樓:

中庸是儒學一切的基礎,中庸之道的核心,強調的是中和與平衡,對什麼事都不偏執。

24樓:比佛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最高標準。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中庸之道大致可理解為,為人做事當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過分」。

朱熹注: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不能「過」也不能「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

要特別注意的是,中庸之道,決不是如有些世俗觀念所說的折中、妥協和無原則。

中庸之道也不是古板教條的,它要求做事為人,沒有、也不應當採取某一不變的固定姿態,不拘泥於某一固定形式,應當堅持「義」的原則(不是簡單的「講義氣」的義),根據情況採取相應對策。(要特別注意,這決不意味著辦事做人無原則和見風使舵。)

朱熹註解:君子之所以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隨時以處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無所忌憚也。

「中庸之道」實在高明,更限於本人水平有限,難以幾句話講明中庸之道,希望更詳細具體了解的讀者,請閱讀《中庸》(原文)、《四書章句集注》(朱熹)和《南懷瑾選集》等大家之見並深思慎取。

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

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乙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

所以月牙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乙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

瀛洲煙雨 中庸之道的釋義 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 自我監督 自我教育 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 至仁 至誠 至道 至德 至聖 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的 太平和合 境界。 末你要 1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 詳細的

中庸之道 儒家的一種主張。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則和態度。中 折中 庸 平常。成語拼音 zh ng y ng zh d o成語出處 先秦 孔子 論語 雍也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擴充套件資料成語用法 中庸之道偏正式 作主語 賓語 含貶義。成語結構 偏正式成語 成語年代 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 中,不能讀...

孔子提出中庸之道的基礎是什麼

1 天道與人道合一 天道就是誠,人道就是追求誠。這就是原天以啟人,盡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與天道相吻合。中庸 說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鄭玄說 言誠者天性也,誠之者,學而誠之者也。孔穎達說 此經明至誠之道,天之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