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皆月院長
是《後赤壁賦》裡的句子。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霜露既降,木葉盡脫, 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 乎?」歸而謀諸婦。
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於是攜酒與魚,復 游於赤壁之下。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 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 宮。
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 恐,凜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 孤鶴,橫江東來。
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 乎?
」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
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
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2樓:張琴行
赤壁賦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
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chán )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qiú)龍,攀棲鶻(hú)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
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jiá)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piān xiān),過臨皋(gāo)之下,揖(yī )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
」問其姓名,俛(fǔ)而不答。「嗚呼!噫嘻!
我知之矣。疇(chóu)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悟。
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3樓:love恍悟
宋·蘇軾 後赤壁賦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什麼意思
4樓:北島無夢丷
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此時水位低落,石頭也露出來了。清風輕輕地吹來,江面上一點波紋也不起。
出自明朝文學家魏學洢創作的一篇說明文《核舟記》。
節選如下: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譯文如下:
核舟從頭到尾長約有八分多,約有兩個公尺那麼高。中部高起而寬敞的地方是船艙,上面覆蓋著箬竹船篷。船艙旁邊有小窗戶,左邊和右邊各有四扇,總共八扇。
開啟窗子看,可以看見雕花的欄杆,左右對稱。關上它,就見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都塗了石青色。
5樓:咪咪精靈
後赤壁賦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將歸於臨皋2。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3。霜露既降,
《後赤壁賦》意境圖
木葉4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5。已而6嘆曰:
「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7?」客曰:「今者薄暮8,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9。
顧安所得酒乎10?」歸而謀諸婦11。婦曰:
「我有鬥12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13。」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14。江流有聲,斷岸千尺1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16!
予乃攝衣17而上,履巉岩18,披蒙茸19,踞20虎豹,登虯龍21,攀棲鶻22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23。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24,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
予亦25悄然26而悲,肅然27而恐,凜乎其不可留28也。反29而登舟,放30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31。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32。適有孤鶴,橫江東來33。翅如車輪,玄裳縞衣34,戛然35長鳴,掠36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37。夢一道士,羽衣蹁躚38,過臨皋之下,揖予39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
」問其姓名,俛40而不答。「嗚呼!噫嘻41!
我知之矣。疇昔之夜42,飛鳴而過我43者,非子也耶44?」道士顧45笑,予亦驚寤46。
開戶視之,不見其處。[2-3]
注釋譯文
編輯詞句注釋
1.步自雪堂:從雪堂步行出發。雪堂,蘇軾在黃州所建的新居,離
懷禪微刻《後赤壁賦》
他在臨皋的住處不遠,在黃岡東面。堂在大雪時建成,畫雪景於四壁,故名「雪堂」。
2.臨皋(gāo):亭名,在黃岡南長江邊上。蘇軾初到黃州時住在定惠院,不久就遷至臨皋亭。
3.黃泥之阪(bǎn):黃岡東面東坡附近的山坡叫「黃泥阪」。
阪,斜坡,山坡。文言文為調整音節,有時在乙個名詞中增「之」字,如歐陽修的《晝錦堂記》:「乃作晝錦之堂於後圃。
」4.木葉:樹葉。木,本來是木本植物的總名,「喬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這個意思。後來多用「木」稱「木材」,而用本義是「樹立」的「樹」作木本植物的總名。
5.行歌相答:邊行邊吟詩,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6.已而:過了一會兒。
7.如此良夜何:怎樣度過這個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樣對待…… 「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對待」「對付」的意思。
8.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時候。薄暮,太陽將落天快黑的時候。薄,迫,逼近。
9.淞江之鱸(lú):鱸魚是松江(現在屬上海)的名產,體扁,嘴大,鱗細,味鮮美,松小所產的鱸魚。這是有名的美味。
10.顧安所得酒乎:但是從哪兒能弄到酒呢?顧,但是,可是。安所,何所,**。
11.謀諸婦:謀之於妻,找妻子想辦法。諸,相當於「之於」。
12.鬥:古代盛酒的器具。
13.不時之須:隨時的需要。「須」通「需」。
14.復游於赤壁之下:這是泛舟而游。下文「攝衣而上」是捨舟登陸,「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
15.斷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達千尺。斷,阻斷,有「齊」的意思,這裡形容山壁峭立的樣子。
16.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才過了幾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認了。
這話是聯絡前次赤壁之遊說的。前次遊赤壁在「七月既望」,距離這次僅僅三個月,時間很短,所以說「曾日月之幾何」。前次所見的是「水光接天」,「萬頃茫然」,這次所見的是「斷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說「江山不可復識」。
曾,才,剛剛。這樣用的「曾」常放在疑問句的句首。「曾日月之幾何」,也就是「曾幾何時」。
17.攝衣:提起衣襟.攝,牽曳。
18.履巉(chán)巖:登上險峻的山崖。履,踐,踏。巉岩,險峻的山石。
19.披蒙茸:分開亂草。蒙茸,雜亂的叢草。
20.踞:蹲或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
21.虯龍:指枝柯彎曲形似虯龍的樹木。虯,龍的一種。登虯龍是說游於樹林之間。
22.棲鶻(hú):睡在樹上的鶻。棲,鳥宿。鶻,意為隼,鷹的一種。
23.俯馮(píng)夷之幽宮:低頭看水神馮夷的深宮。馮夷,水神。幽,深。「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這只是說,上登山的極高處,下臨江的極深處。
24.劃然長嘯:高聲長嘯。劃有「裂」的意思,這裡形容長嘯的聲音。嘯,蹙口作聲。
25.亦:這個「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從」說的。上文說,遊到奇險處二客不能從;這裡說,及至自己發聲長嘯,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
26.悄然:靜默的樣子。
27.肅然:因恐懼而收斂的樣子。
28.留:停留。
29.反:同「返」。返回。
30.放:縱,遣。這裡有任船飄盪的意思。
31.聽其所止而休焉:任憑那船停止在什麼地方就在什麼地方休息。
32.四顧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虛。
33.橫江東來:橫穿大江上空從東飛來。
34.玄裳縞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縞,白。衣,上衣。仙鶴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這樣說。
35.戛然:形容鶴雕一類的鳥高聲叫喚的聲音。如白居易《畫雕贊》「軒然將飛,戛然欲鳴。」
36.掠:擦過。
37.須臾客去,予亦就睡:這時的作者與客已經捨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寢於室內,看下文的「開戶」便明。
38.羽衣翩仙:穿著羽衣(道士穿的用鳥羽製成的衣服),輕快地走著。翩仙,一作「蹁躚」。
39.揖予:向我拱手施禮。
40.俛:同「俯」,低頭。
41.嗚呼噫嘻:這四個字都是嘆詞,也可以嗚呼,噫,嘻分開用,或者嗚呼,噫嘻分開用。
42.疇昔之夜:昨天晚上。此語出於《禮記·檀弓》上篇「予疇昔之夜」。疇,語首助詞,沒有實在的意思。昔,昨。
43.過我:從我這裡經過。
44.非子也耶:不是你嗎?「也」在這裡不表示意義,只起輔助語氣的作用。
45.顧:回頭看。
46.寤:覺,醒。[4] [5] [6]
白話譯文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阪。這時霜露已經降下,葉全都脫落。
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裡瞧瞧,心裡十分快樂;於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
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麼度過呢?
」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像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去弄到酒呢?
」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遊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遊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岩,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虯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大聲地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颳起,波浪洶湧。
我也覺得憂愁悲哀,感到恐懼而靜默屏息,覺得這裡令人畏懼,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就在那裡停泊。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
正好有乙隻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像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
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遊覽快樂嗎?
」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噢!哎呀!
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著從我這裡經過的人,不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
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麼地方。
山高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有人眼大如天,抬見山高月更
束玉花端秋 你好,這首詩是明代著名哲學家,心學宗師王陽明小時候寫的。原文應該是這樣 山高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闊。意思是,從我們的角度看,山要比月大很多,但如果我們到天上或月球上去看,就會發現其實月比山更大。這說明我們看問題,往往會被它的表面所欺騙。我們的視覺,直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