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明朝卿尋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把先輩們當作鏡子,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後人。感悟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去除先輩遺留的幹枝枯葉,保留可借鑑的新芽。
並栽種,植入更多常青樹,弘揚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修正日,每年4月4-5日。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作文至少一千字
2樓:雪域籃心
夜裡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
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心裡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時也叫三月節,有2000多年歷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後雨水增多,萬物由陰轉陽,吐故納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在現代人眼裡,「清明」與掃墓祭奠的聯絡則更緊密。這是因為,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
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後來,唐玄宗被這個故事感動,於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為當時「五禮」之一。寒食與清明僅隔一天,為圖方面,人們乾脆決定在清明掃墓,到明清時,清明掃墓更為盛行。新中國成立後,人們也選擇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歷來有掃墓的習慣,每到「清明」,家家戶戶的後代子孫就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鞭炮等到祖墳墓地,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將紙錢焚化,鳴炮祈禱,為墳墓培上新土,栽幾株鮮花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還必須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飛舞的淚花!
也習慣了在清明節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個大睛天,心,總覺得這個節不圓滿,有些殘缺。
也許,也只有這樣的情與景,才能給逝去的靈魂一絲慰藉吧!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濕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淨傷感人的眼睛。
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髮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於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於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餘幽幽的哀嘆和無邊的自責,揹負一團心冷在風裡哀號盤旋。
清明節的來歷和民俗作文
清明節習俗和來歷的作文50字
3樓:古燁
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
「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
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公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4樓:孤獨藍天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清明的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掃墓的乙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慢慢地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從此,清明節踏青掃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5樓:
這個寫的很好這個寫的很對就應該這樣寫
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寫簡略一些,我要寫到作文中
6樓:匿名使用者
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是乙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
7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除了掃墓之外,還要吃冷食或事先準備好的食物。
要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作文幾百字左右)
8樓:看你撞樹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乙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傳統習俗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
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
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傳統習俗二: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傳統習俗三: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
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鞦韆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
《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
傳統習俗四: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傳統習俗五: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傳統習俗六: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傳統習俗七:蠶花會
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
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專案,大有潛力可挖。
傳統習俗八: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傳統習俗九: 放風箏
放風箏。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
「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
《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
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傳統習俗十: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 的習俗和來歷
9樓:時間被盜
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祭祖、踏青、插柳、遊樂、牽鉤、放風箏、盪鞦韆、射柳、蹴鞠、鬥雞、蠶花會等。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關於清明來歷和習俗作文450字
10樓:峰何以笙簫默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裡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蹟,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乙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公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乙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又一年清明節,你在緬懷著誰?
清明節的來歷,清明節的來歷與習俗。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中國重要的 時年八節 上元 清明 立夏 端午 中元 中秋 冬至 除夕 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要談清明節,需從乙個節日 寒食節說起。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
清明節的來歷 活動和習俗,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具體 )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它是傳統的重大春祭日子。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 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乙個遠足踏青 親近自然 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無論從起源還是從其流變中,我們可以...
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清明節的來歷與習俗
紫雲蓮花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如果按農曆計算,沒有確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過了106天就是清明 按陽曆計算則在4月4日或5日 以當年二月平或閏而差異 太陽到達了黃經15度時,清明就開始了。這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萬木凋零的寒冬已經過去,草木茂盛,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