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演講詞,有關讀書與愛國的主題,求一篇演講詞,有關讀書與愛國的主題

時間 2022-03-21 06:00:12

1樓:匿名使用者

從前有句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又說:「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孟子說得更露骨:「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這種傳統教育的讀書觀在中國影響幾千年。

�我學習了陶行知關於讀書與讀書人的論述,從中認識到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超凡的創造性、深邃的教育智慧型和強大的生命力,至今讀來,催人奮進,為讀書人展現出猶如朝陽的一片曙光。 下面談一談我的認識。

一、文字和書本只是人生工具之一種

2023年,陶行知指出:「文字與書本只是人生工具之一種……文字與書本倘能使用的得當,還不失為人生工具之一,但『老八股』與『洋八股』的學生卻不用他們來學『生』,偏偏要用他們來學『死』。中國教育所以弄到山窮水盡,沒得路走,是因為大家專靠文字,書本做唯一無二的工具,並且把文字、書本這個工具用錯了。

」(《生活工具主義的教育》)。

�在陶行知看來,書本是人生工具之一,它和筷子、鋤頭一樣,只可用,不可呆念。筷子是吃飯的工具,若不去用它,而是對著它「筷子、筷子」的念,那就成了「筷呆子」了。

�陶行知批評傳統教育說,尋常人有乙個誤解:「就是誤以讀書為教育,只要提到教育,便聯想到讀書認字。他們以為一切教育都從讀書認字出發。

他們只管勸人家識字讀書、不顧到別的生活需要。識字讀書是人生教育的一部分,誰也不能否認。但是樣樣教育要從教書入手,走不得幾步便走不通了。

」(2023年2月《地方教育與鄉村改造》。)「我國歷來的教育只是教員教書、學生讀書,刻板式的自古迄今不稍易變,就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因此弄成整個死的教育。

」2023年6月(《仍在不掇研究中的『生活教育』》)

陶行知說的是七十年前的狀況,但在今天的中國仍然可以看到傳統教育的陰影。因此,陶行知所說的仍然值得今人警覺,以免歷史重演。 中國是乙個讀書大國。

因此,讀書問題就像溫飽問題一樣,是個頭等大事,值得我們認真思索。讀書是為了什麼?誰也不會懷疑,讀書的直接目的是求知識、學做人。

然而,很少有人進一步地去問:單單讀書,成天埋頭書本,就能求得知識和學會做人嗎?

�陶行知是非常看重書本的,在《讀書》(1939)一文中,陶行知說:「書是一種工具,不可讀,只可用,看也是為著用,為著解決問題,斷不可以呆讀,認清這一點,書是最好的東西,有好書,我們就受用無窮了。」

�陶行知也非常珍惜人類的歷史經驗,但他反對「為讀歷史而讀歷史。」他一貫主張「必須把歷史的教訓和個人或集團的生活聯絡起來,歷史的教訓必須通過現生活,從現生活中濾下來,才有指導生活的作用。這種經過生活濾過的歷史教訓,可以便我們的生活倍上加倍的豐富起來。

倘使乙個人停留在自我或少數同伴的生活上』,而拒絕廣大人類的歷史教訓,那更是懶惰不長進,跌在狹義的經驗論的泥溝裡,甘心情願的做乙隻小泥鰍。」(2023年3月《生活教育之特質》)。

��陶行知言簡意明的這一段敘述,告訴我們乙個真理,書不可不讀,然讀書與生活分不開。生活需要讀書求知,但必須從生活中濾出真理來。

二、盡信書,不如無書

��在中國,讀書的歷史有幾千年。但少有人來總結讀書的經驗與教訓,致使許多學子徒耗了寶貴的青春。孟子說:

「盡信書,』不如無書。」此話很有點哲理,對書沒有上過大當的人決不會說出這句話。陶行知發表《「偽知識」階級》(2023年1月)一文像是對此話的乙個精闢論述。

陶行知指出:「知識有真有偽。思想與行動結合而產生的知識是真知識,真知識的根是安根在經驗裡的。

從經驗裡發牙抽條開花結果的是真知灼見,真知灼見是跟著智慧型走的。」「不是從經驗裡發生出來的知識是偽知識。」但每個人不可能樣樣知識都從自己的直接經驗裡得來,學習別人是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學。

陶行知說:「抹煞別人經驗裡所發生的知識而不去運用,那真可算是世界第一大呆子。我們的問題是如何運用別人經驗裡發生的知識使他成為我們的真知識,而不要成為我們的偽知識。

」��陶行知把這個知識的轉化過程(學習)比做「接技」。他說:「我們要有自己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所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後別人的知識方才可以接上去,別人的知識方才成為我們知識的乙個有機部分。

這樣一來,別人的知識在我們的經驗裡活著,我們的經驗也就生長到別人的知識裡去開花結果。至此,別人的知識便成了我們的真知識。其實,他已經不是別人的知識而是自己的知識了。

倘若對於某種知識,自己的經驗上無根可找,那末無論如何,也是接不活的。」�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且為常人所能理解的。比如,在烈日下生活過的人,便能理解熱帶是熱的;在冰天雪地地里呆過的人,便可明白南極、北極是極冷的。

有了這點經驗做根,那末,從書上看到的或聽別人說的,也是自己的真知識了。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似乎預設了一切知識都在書裡。陶行知指出:

「知識的一部分是藏在文字裡,我們的問題又成為:『什麼文字是真知識?什麼文字是偽知識?

�經驗比做儲備金,文字比做鈔票。鈔票是準備金的代表,好一比文字是經驗的代表。銀行要想正經生意必須根據準備金去發行鈔票,鈔票是不可濫發的。

學者不願自欺欺人,必須根據經驗發表文字。文字是不可濫寫的。濫發鈔票,鈔票便不值錢,濫寫文字,文字也不值錢,歐戰時,德國馬克一落千丈,當時有句笑話,說是『請得一席客,氣車載馬克』……吾國文人寫出了汗牛充株的文字,青年學子把他們在腦子裡都裝滿了,拿出來,換不得一頓飽。

這些文字和德圖紙馬克一樣的不值錢,因為他們是經驗以外濫發的文字,是不值錢的偽知識。」試觀古今中外的許多文學名著,哪一本不是生活經驗的藝術結晶?因此,讀書首先要識別真偽,不可輕信。

「有好書,我們就受用無窮了。」書只是一種工具,和鋸子、鋤頭的性質一樣,「讀他一輩子,不能識別他的真偽。可是用他一下,書的本來面目便顯了出來,真的便用得出去,偽的便用不出去。

」陶行知告誠國人:「我們個人和民族的生存都要以真知識為基穿�偽知識是流沙,千萬不可在他上面流連忘返。」什麼是真知識?

什麼是偽知識?簡言之「真知識是思想與行動結合而產生的知識,真知識是安根在經驗裡的。從經驗裡發芽長葉,開花結果的是真知灼見。

」「人家的真知識,接在我們素有的經驗上,也可變為自己的真知識,」中國是乙個發展中的國家,她必須以真知識為基礎,才能成為乙個巨人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我們的現代化事業需要成千上萬的有真知灼見的學子。2023年8月發表《在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一文中,陶行知說:

「為讀書而讀書,為講書而講書,為聽書而聽書,為看書而看書,再不應該奪取我們寶貴的光陰。」一本書好不好,他提出了三個判斷標淮;看它有沒有引導人動作的力量;看它有沒有引導人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沒有引導人產生新價值的力量,有沒有引導人產生新益求新的新價值的力量。用書必有目的,每遇到一本書,我們不由得會問:

「你能幫助我把這件事做得好些嗎?你能幫我生活得更豐富嗎?」如果不是為了去動作,去思想、去產生新價值,那麼,讀書有何用呢?

�「不做無學,不做無教」,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倡導「用活書、活用書、用書活」。以書本為工具,將書置於兩旁,而最要者還是做……拿書本與社會對照,非為讀書而讀書,亦非因科學而科學。(2023年6月《仍在不輟研究中的『生活教育』》)。

� 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早在南京高師任教時,陶行知年僅27歲便嶄露出超眾的教育才華。在一次演講中他說:「深望諸生能思想以探知識之本源,能應用以求知識之歸宿。

蓋明知識之本源,然後乃能取之無盡;明知識之歸宿,然後乃能用之無窮。若徒以灌輸知識為務,而不求所以得求源流,則枯寂之弊所不能免,又安能盡物之性哉?」陽行知此語道出了『傳統讀書觀的弊端,在於呆讀,以灌輸知識為務,而不求所以得求源流。

從而造成了過去文化科學的落後。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陶行知認為陽明說得不對,應該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淘行知以小孩的認知過程來說明「行是知之始」,當他嚐過夏天的酷熱,便知道抽象的熱,嚐過甘草又嚐過黃蓮,便明了甜和苦。

當他碰到鐵、銅、木頭,又碰到了棉球,便明白了「硬」和「軟」。對於小陔來說,無疑「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佛蘭克林通過放風箏,才知道電可由一根線從天空引下來。

加利略把輕重不同的球從比薩斜塔上落下來,才知道物體下落的快慢與物體質量無關。達爾文觀察了大量的動植物,才發現「天演論」。蒸汽動力最初從觀察燒水時蒸汽推動壺蓋而為人發現。

牛頓看見蘋果從樹上下墜,便引發出「萬有引力」。「教一切、學一切都要以『做』為基穿�」「古今中外所發現第一流的真知灼見,就我所知,無一不是從做中得來。」「達爾文和華萊士之天擇學說,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乃是在動植物中經年累月的一面幹、一面想,乾透了,想透了,然後才有這樣驚人的發現。

」(2023年1月《答朱端琰之問》)。

��墨子在《墨辯》中提出三種知識:親知、親身得來的;聞知,從他人那兒得來的;說知,是推想出來的知識。陶行知說:

「現在一般學校所注重的是聞知,幾乎以聞知概括一切知識。親知是幾乎完全揮於門外。說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過是些從聞知裡推想出來罷了。

」(2023年6月《行是知之始》)。陶行知以「行是知之始」來說明知識之**,並不否認聞知與說知,「乃是承認親知為一切知識之根本」,因為「聞知和說知必須安根於親知裡面方能發生效力」,「沒有親知做基礎,聞知實在接不上去」。可見,「親知為了解聞知之必要條件」。

如果讀書人只滿足於聞知之取得,以聞知概括一切知識,那麼,我們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就會處處落於人後,並與一切發明創造無緣。「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真是讀書人的座右銘。

��陶行知說:「書是從**來的?書裡的真知識是從**來的?

我們是毫不遲疑的回答說:『行是知之始』、『即行即知』,書和書中的真知識都是著書人從行動中得來的。我要宣告著書人和注書人抄書人是有分別。

人類和個人的知識的媽媽都是行動,行動產生理論、發展理論。行動產生發展的理論,還是為的要指導行動,引著整個生活衝向更高的境界。為了爭取生活之滿足與存在,這行動必需是有理論、有組織、有計畫的戰鬥的行動。

」(2023年3月《生活教育之特質》)。

��在中國,吃書人多,用書人少,所以著書人就少了。許多偉人如馬克思、思格斯、孫中山、***等,他們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讀古今中外的書比常人多得多,他們在做中用,即行即知,所以革命實踐經驗豐富,著述亦豐富。當今的中國人不希望讀書人將來只能成為抄書人和注書人。

我們的現代化事業,需要的是一大批勇於求知、善於探索真理、有創造能力的人。傳統教育的做法是,先讓人的頭腦裡、裝滿知識,然後再到社會去行動。陶行知告誡國人:

「中國學於被先知後行的學說所麻醉,習慣成了自然,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終於不能行』也就一無所知。」「有行的勇氣,才有知識的收穫」,「先知後行的土壤裡,長不出科學的樹,開不出科學的花、結不出科學的果。」(2023年3月《曉莊三歲敬告同志書》)。

陶行知倡導,這種行動的教育應從小抓起,不能把人的一生分成幾段,先讀書,然後再行動。所以,要想讀好書,便要從小有良好的行動習慣,培養他們的探求精神,為探求去想、去看、去聽。

��在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讀書」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下的讀書了。陶行知認為,沒有行動的教育是假教育,平日過的是少爺小姐的生活,便念盡了汗牛充棟的勞動書,也不算是受勞動教育,這樣讀書,終難明白勞動。「書本的科學是洋版的八股,在講堂上高談闊論的科學客,與蒙童館裡的冬烘先生是同胞兄弟。

」(2023年1月《「偽知識」階段》)。「請看,中國的火車行了幾十年而第乙個火車頭今年才造起來,這是中國科學八股無能之鐵證!」(2023年8月《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

�縱觀近代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中國吃盡了「書呆子」的苦頭,這個沉痛的歷史教訓,不能再重演了。在21世紀後的世界上決沒有呆子國的立足之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五十多年裡,中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陳腐的讀書觀念還根深蒂國地存在於人們的頭腦裡,這與時代的迅速發展是不相適應的。

在我們今天的條件下,我們能夠做到人人有飯吃,人人有書讀。但是也如同吃飯講究科學飲食一樣,讀書也有許多講究,要倡導「書是一種工具,不可呆讀,只可用」,人人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並形成一種社會風氣,那麼我們的民族便騎上了千里馬,必將一日千里地進步,為人類的進步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

求一篇公升學宴演講詞,急。。求一篇公升學宴演講稿。

自己的,剛用完 有寫的 也有網上的 首先,對大家的盛情光臨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和最誠摯的謝意。鞠躬 今天,對於我來說是寒窗苦讀十二年的乙個終點 也是人生旅途的乙個新起點 回顧昨天,我想說的話很多。其實,我所取得的成績,不只是我乙個人的努 力 更離不開親人的關愛,老師的教導,朋友的陪伴。是你們給了我勇氣和...

求一紅樓夢讀書筆記,和主題有關的!急急急!馬上上學了!答案好可追加分

亞熙寶貝 紅樓夢 不只描寫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由榮華走向衰敗的三代生活,而且還大膽地控訴了封建貴族階級的無恥和墮落,指出他們的種種虛偽 欺詐 貪婪 腐朽和罪惡。它不單指出這一家族的必然崩潰和死亡,同時也暗示了這一家族所屬的階級和社會的必然崩潰和死亡。曹雪芹筆觸下所創造和熱愛的主人公是那些敢於反判那個垂...

求演講稿,與祖國富強我的責任有關的

暗示愛 敲響那一排銅質的編鐘,渾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韻由遠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歲月和五十三年繽紛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陽,海之濱,泛起層層漣漪,響起陣陣回聲,在億萬炎黃子孫的心中凝結一個主題 祖國母親!我們以 詩經 關睢的歌喉 以屈原 橘頌 的音韻 以古風與樂府 律詩與散曲 以京劇與秦腔 梆子與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