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鼠貓同人
道友代指別人,貧道指自己。
整句翻譯過來就是:
兄弟你死吧,我不死。
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損害別人的利益。
在網路**中常常看見這句話。
死道友不死貧道」這種省略似乎只在閩南語中存在。更確切地說,開始似乎只在布袋戲中存在。留言中甚至有朋友認為,此語是某位布袋戲大師發明的。
我不知道這種用法是閩南語的常規,還是某位個人的靈光一現,總之,此語在閩南語地區廣為流傳並得到了接受。個人創造了乙個不符合先前語言規則的說法,結果影響力太大,逼得語法作出相應改動,也並不是罕見的事。
後來不知怎地,此語逐漸在網路**中也流行起來。可能他們寫修真之類故事時參考了布袋戲吧。之後網路上的其他地方也出現了這一用語。
後來的這些作者、讀者、使用者並不僅限於閩南語地區,於是,不理解就出現了。像我,就曾以為這種句式是試圖模仿古漢語。我猜,那些作者也未必個個都瞭解此語的閩南語**,說不定也以為是來自古漢語呢。
閩南語,據傳起源於黃河、洛水流域,在西晉時期、唐朝、北宋遷移至福建南部,發祥於福建泉州。現主要分佈地除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外,還廣泛分佈於閩東北地區、浙東南區、及廣東粵東、粵西地區、海南島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華人社群。全世界使用閩南語的有7000多萬人。
2樓:網友
這句話,出自封神榜,這是申公豹,最愛說的一句話。
3樓:司空應龍
第一句解答已經非常清楚了,又非要用專家思維分析一下,得出「合語法而反常識」的結論,真是讓人啼笑皆非。
4樓:五百學長
死道友不死貧道這句話出自黃俊雄布袋戲的人物「衰尾道人」(衰尾是閩南語倒黴之意)的口頭禪,劇中「衰尾道人」是搞笑型的反派,常出醙主意導致投靠的大哥領便當,見情勢不利便溜之大吉。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毀敏,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
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閩南地區)、廣東潮汕。
與臺灣等地區流傳的用布偶。
來表演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
一般來說,學者都大約認定布袋枯餘激戲起源為福建泉州,時間則約為17世紀左右。而之後發展上,布袋戲流派因發展區域橫跨福建與臺灣,加上不同時期的各自發展與交流融合,實在很難區分。若最粗概的以表演型態來論,約可分傳統布袋戲與現代布袋戲。
在此分類下,即使在布袋戲仍十分流行的臺灣,傳統布袋戲的觀眾遠低於現代布袋戲。而普遍所沒襪稱的布袋戲流派,實際往往就是指傳統布袋戲的流派。
與布袋戲相似的同類藝術,在我國南北方稱謂不一,在北京叫「苟利子」,在東北稱「扁擔戲」,在四川稱「木腦殼戲」,在西安、蘭州稱為「耍杆子」,在閩東稱「幔帳戲」,在寧波稱「手套木偶」,在閩南和蒼南、崇明島。
東南亞等閩南方言區均稱之為「布袋戲」。
布袋戲起源於何時現已無法明確考證。晉代王嘉《拾遺錄》
記載:「南陲之南,有扶婁之國,其人善機巧變化……或於掌中備百獸。
之樂,宛轉屈曲於指間。人形或長數分,或複數寸,神怪倏忽,玄麗於時。」
女學者丁言昭曾在蜚聲中外的敦煌莫高窟。
31窟中發現一幅畫於盛唐的壁畫《弄雛》,畫的是乙個婦女舉起手臂,運用指掌給孩子們作表演的情形。
王嘉關於指掌中技藝的記述和唐壁畫所描繪的情境,與今之布袋戲有相似之處,若為同一形態,那麼,布袋戲或者可以說布袋木偶的出現應在唐或晉之前,但沒有發現更明確的記載,還是難以作為布袋戲始見於唐代之前的確證。
「這句話的真實性 」出自哪裡?
出自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傳 該作品主要講述了林徽因的傳奇一生。這是白落梅的已出版作品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傳 並不是出自林徽因。這一段取自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傳 第一章 夢中期待的白蓮 夢中白蓮 008。節選 每個人都無從選擇自己的故鄉,你是出生在花柳繁華的江南,還是長成於草木荒涼的...
光錐之內就是命運 這句話的出自哪裡?
出自 三體2 大劉寫 最喜歡把物理現象冠以人文屬性或者作為情節衝突,達到其獨一無二的 意料之外物理之中 的風格。下面模擬一下大劉的風格 先找乙個物理定義,光錐是閔可夫斯基時空下能夠與乙個單一事件通過光速存在因果聯絡的所有點的集合。接下來是科普定義 光錐簡單解釋就是因為沒有任何東西 包括資訊 可以快過...
香蕉你個吧啦,這句話出自哪裡?
香蕉你個巴拉 芭樂 這句話最早應該是出自王晶早期導演的一部叫 最佳損友闖情關 劉德華 陳百祥 曹查理 馮粹帆等主演 的電影。片中講到馮粹帆總喜歡罵人,他覺得忍不住又不想總這樣,就去求助心理醫生,醫生告訴他乙個方法,如果實在想罵人,就用水果名代替吧,比如香蕉你個芭樂,葡萄你個哈密瓜什麼的。後來在 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