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萌小鹿
餘秋雨完全把自己的境遇和感觸放進去了,也許這正是他寫這篇《蘇東坡突圍》的根本動機。可惜他沒有寫到《赤壁賦》,文章結尾說:「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也許蘇軾在前後《赤壁賦》裡那種大徹大悟最終歸於一種宗教式的寧靜的心態不能適合餘秋雨此時的心境,所以文章便就此戛然而止。
這和林語堂先生優雅的心境完全兩樣,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說:「蘇東坡現在過得是神仙般生活。黃州也許是瞅隘骯髒的小鎮,但是無限的閒暇、美好的風景、詩人敏感的想象、對月夜的傾心、對美酒的迷戀--這些合而為一,便強而有力,是以使詩人的日子美滿舒服了。
講到烏臺詩案時他甚至這樣說:「我有一種想法,我覺得蘇東坡會以為因寫詩而**、受審為有趣,他一定以在法庭上講解文學上的典故為樂事。"這是餘秋雨絕對不會認同的。
比較林語堂與餘秋雨的讀蘇東坡,真讓人覺得是「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2樓:匿名使用者
雖然沒有讀過二人作品,可以狂言必定大不同,林語堂生活在美國,而餘秋雨生活在大陸。大陸…
3樓:匿名使用者
你應該去蘇軾吧問,
餘秋雨《蘇東坡突圍》裡蘇東坡突圍了什麼?詳細點比較好.
4樓:承吉凌
蘇東坡因受「烏臺詩案」的影響,被貶謫到黃州,他在黃州寄給友人的信中說:「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
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並且在黃州興修水利,獎勵耕織,清廉從政。他漸漸迴歸於清純和空靈,使他習慣於淡泊和靜定。
艱苦的物質生活,又使他不得不親自墾荒種地,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 餾和昇華。這就是蘇東坡突圍的含義,而不是單純指突破政治環境,社會環境的桎梏。
而是指蘇東坡在心理上,在文學藝術上的自我「突圍」. 補充: 正是有了這次「突圍」,才有了後面的千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等詩詞文章。
餘秋雨的山居筆記中的蘇東坡突圍關於蘇東坡的疑問
白衣太史 1 蘇東坡的被 不是一件單純的文化事件。蘇東坡在後市的印象中,經常以純粹文人的形象出現。在餘秋雨的文章中,將蘇軾的這種形象更加強化和單純化了。在餘秋雨的構建下,蘇東坡高貴 聖潔 雅緻而且充滿了文人的魅力。烏臺詩案的背景也僅僅被解讀為文人之間的 而且是一小撮小人引發的 一大堆懵懂之徒繼之而上...
蘇東坡寫的詩,蘇東坡寫的詩
江城子浪淘沙 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 快哉亭作 落日繡簾捲,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溼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台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這首詞雖比不上 念奴嬌 赤壁...
給餘秋雨的《信客》寫墓誌銘,餘秋雨的《信客》 需要給老信客或小信客寫墓碑上的墓誌銘
鄉野之中有信客,遞物送信已長車。征途跋山又涉水,辛勞之生苦又艱。助打人窺城與市,全然已忘老不便。非但脛骨出勞力,且要書信言哭甜。又攜眾人通鄉里,含辛茹苦數十年。通嘗人間冷與暖,毋要言此皆可免。獨聞眾人泣幽咽,君兮如今已長眠。老信客,生雖亡,志未銷,獨奉獻。莊周鼓盆悼亡妻,於我小輩宜勤勉。餘秋雨的 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