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歲單車的影評

時間 2021-05-02 21:24:06

1樓:縭小昳

十七歲的單車》故事內容極為普通,視角鎖定在北京大都市裡打工的乙個農村小伙,透過他的視角來闡述城裡人對農村人的態度和看法,從中挖掘出可以討論話題價值和社會問題,他想通過這個作品喚醒人們潛在意識,在不斷撮合和磨合中逐漸改變對待異鄉客和農村人的態度。王小帥拍攝這部電影全都**於他的個人經歷,那個農民小伙遭遇的問題有他身上的所以,那小帥城市小伙也有他身上另一處縮影,兩個人,出身不同,為何會有如此不平等遭遇?這片充分展露地方人潛意識中所埋下排斥感和不平等地位。

這是老祖宗烙下來的毛病,而我們卻在不知不覺中展露出來,並且發揚光大。

農村小伙來趟大城市真不容易,找人不容易,處事不容易,辦事更不容易。導演沒有交代他找工作的經歷,就從「土裡土氣」的影片開頭就可以看到這點,他們的「土」帶有濃重中國鄉土味氣息,和「大城市」的「城市」味道相背離。他的誠懇和踏實反映在工作上,他的「老實巴交」反映在與他人談話上。

說實在,對於這樣乙個農村小伙來說,工作和女人是他想的事情,只要有個鐵飯碗,能為家裡掙點錢,然後娶個媳婦兒回家過日子,這就是他們最幸福最有理想的生活。工作有了,單車也有了,媳婦兒還沒,不過可以偷看,瞧瞧那眼睛直的,瞧瞧那老實樣子,真是凝聚農村這塊所有特有和氣質的化身,並且還有那倔脾氣,嘿!你還真說,這小子就是個代表。

隨之單車丟了,鏡頭轉向乙個生活在胡同裡的小夥子,是他用了他老爸的幾百元錢在二手市場上買了這輛「被盜自行車」(影片也沒說是不是那輛,反正那倔小子就認定是)。這小夥子也很單純,處在青春期的他只想完成自己的夢想,那就是能和哥們幾個一起玩自行車,談談青春期戀曲什麼的。然而,生活的殘酷和困苦又是另一番天地,在家中受氣的他一直都沒得到父母的關愛,他用和哥們閒暇玩樂的時間打發這些苦惱,唯獨是在他們中他有地位,有友情,把煩惱統統拋在腦後。

再來點甜蜜的愛情,那可真是人間仙境,大家眼中崇拜的人物,豎起大拇指參贊的人物。這份虛榮心,在那段青澀日子中是最幸福的,也是最難忘的。

兩個不把幹的人攪合在一起,用這輛單車來聯絡,這裡可以看出導演技巧所在。而後面故事的發展,也是用單車作為橋梁,在你騎他搶之間故事內容,隨著其他人物陸續參入,改變兩人之間關係也隨之變化,由瓜葛到好夥伴,這一切切都在慢慢改變。或許,這部電影就應該在這裡打住,留下給我們美好的回憶,給這段艱苦的歲月畫上燦爛一筆。

只可惜,社會就是這麼現實,後面發生的慘劇還是把這個話題抬了上來,弱者的無助和無奈在片中大有展露之地。比如:在農村小伙算賬的時候,明明他自己算清了,反倒在那裡就差個70元錢,不就是攤點小便宜,收了70元錢,你不明天一趟這片就撇清了嗎?

反倒對於他來說,一分分錢都是不易,特別是對於農村人來說,那是他們用血汗賺來的。看到先前他自己寫第乙個「正」字的一話時候,來回多次的塗抹也袒露出他工作不容易。還有在進澡堂那段,完全是農村人不懂事,不上道,乙個「張先生」就稀里糊塗弄了一次澡,出來對質時,店員態度、老闆語氣、門衛攔下,都是正常舉動,發生在這裡,總覺得不是個滋味。

隨後單車被偷,更是給倒霉的他增添一些悲劇色彩。隨後遭遇都反映出城裡人對農村人的一種藐視和態度。這些看似生活常態,但寸裡行間都看出他們的不公和可憐態勢,他們沒有為自己伸張權利的能力,他們只有繼續工作餬口養家。

其實,這裡有人就問了,他幹嘛執著於那輛自行車呢?這裡我自己有些感觸。這輛自行車是他第乙份工作所換來的物品,就像我們過生日得到禮物那樣興奮。

但對他而言,這可能是第乙份禮物。我們在過生日時候,常常對第乙份禮物尤為重視,把很多東西都寄託在這上面。特別是他,他會把某種特別感情融入自行車中。

他寄託著工作,也寄託著希望。因為有了這輛車,他才能工作,才能有錢賺,才能混飯吃,才能繼續生活。沒了這輛車,也就少了生活的動力,不僅僅是工作失去,連人生目標都失去了。

這也就理解為什麼發現車後他又找回了原先動力,為什麼在尋找時候還會偷輛非常相似的單車,這僅僅是他求碗飯吃,過日子餬口的唯一希望。對於他來說,找其他工作可以,卻少了騎在單車上拉風的感覺,少了這段成長歲月的滋味,而且他還要面對更加嚴峻的找工作旅程,說不定還找不到這樣的工作,對於這個手無寸鐵,也無什麼親人的他來說,唯有找到才是最大的目的,他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這輛單車上。

單車對他來說是工作和生存希望,有了這個他就可以繼續幹下去,然後娶個類似周迅飾演那個保姆一樣的女人回家過日子,很簡單也很幸福的夢想。他為了這個夢想也復出了很多代價,包括他被人毆打好幾次,隨後簽訂「合作協議」等等。他一直都處於弱勢,他受到的不公並沒有在社會中引起多少注意,他還是和以前一樣工作生活,漸漸潛入北京人海的自行車中。

片中插入失戀這一環節只是給最後的悲劇性色彩增加一些驅動作用,隨之的挨磚頭則成了悲劇的最大導火索。在兩撥人馬匯聚在乙個死胡同那刻,慘劇也就隨之成立。在兩人受驚屈辱挨打後,自行車的變形則成了影片最為慘痛的象徵品。

這是男孩在北京打工這段日子的心血,在幾分鐘的時間裡,就變成這個樣子。自行車能修好,但人心卻始終不會符合,這樣的傷痛會伴隨他一輩子,直至死去。**結尾的蒙太奇效果使用非常出色,配上哀悼**,彷彿他的失落和絕望在此刻展現,隨著伴隨這變化和成熟也在他哀思的面容裡看到一丁點,隨後消失的定格也給人沉痛思考。

有人說,中國人太容易被感動,淚點太低,特別容易被煽動,這樣事件還有很多,大大小小地方都有,已是「中國特色社會現象」。確實,人心麻木已成定局,我們不是不想幫,而是幫不起,外加眾多錯綜複雜條件和能力限制,很多人都是有心無力使不上勁。我們必須要坦然面對這些現實,用多種方式喚醒沉睡已久的熱心,不然,人心已死,社會已亡,我們苟延殘喘生活也是毫無價值。

社會的冰冷不止在於環境,還在於人心。

2樓:

電影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但劇情發展引人入勝,賽前在柏林放映時,觀眾笑聲連連,反應相當不錯。有許多人會將義大利狄西嘉的新寫實經典《單車失竊記》,與《十七歲的單車》做比較,導演王小帥則表示,兩部電影同樣關注小人物在大社會中的命運,為了生存用盡全力奮鬥,對當時的義大利或現在的中國都有其意義。

十七歲的單車故事梗概

mister 孟先生 故事敘述一個從外地到北京討生活的年輕人,好不容易找了一個快遞工作,但他沒有單車,只好由快遞公司提供,每個月扣錢。等到最後一個月扣錢全部結束,單車正式成為己有的那一天,單車被偷了。年輕人遍尋不著,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發現了單車,這輛單車被另一個年輕人從二手市場買得,快遞小子決定...

十七歲的單車觀後感!緊急求乙份,17歲的單車觀後感

使用者被註冊換 多年前,曾經流行這樣一種說法 十六歲是花季,十七歲是雨季。不知道現在是不是還有這種說法,流行開始漸漸疏遠我。這個說法流行了多年,源自於一部電視劇集和一首流行歌的流傳,那是 十六歲的花季 和 十七歲的雨季 那些充滿年輕活力的少男少女,在方寸大小的電視螢屏上吸引住成千上萬的大人與孩子的目...

十七歲的自己為什麼活成了二十七歲的樣子

你根本不知道自己27歲會什麼樣子,房貸車貸一大堆,甚至有可能還是單身還有焦慮是否能找到另一半結婚。如果不是創業是上班族的話更是各種加班各種辛苦。你根本不知道37會是什麼樣子?啊,你問的二十七,二十七和37差的遠麼?其實都一樣就是47 生活沒有達到你自己的預期都一樣,要麼改變你的生活方式,要麼來一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