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羲和燃楓
《列子·天瑞》記載:
孔子游泰山時,在路上遇見榮啟期,衣不蔽體,但邊彈琴邊唱歌,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樣。
孔子問他:“先生所以樂,何也?”
榮啟期回答:“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
而吾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己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
”
孔子連連點頭稱是。又不無惋惜地說:“以先生高才,倘逢盛世,定可騰達,如今空懷瑾瑜,不得施展,仍然不免遺憾。”
誰知榮啟期卻不以為然地說:“古往今來,讀書人多如過江之鯽,而能飛黃騰達者才有幾人?貧窮是讀書人的常態,而死亡則是所有人的歸宿,我既能處於讀書人的常態,又可以安心等待人最終的歸宿,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孔子聽了說:“善乎!能自寬者也。”這就是“知足者常樂”的典故。知足常樂成為人們處世哲學的一種態度。
有個故事 求出處
2樓:誠漫
孫元覺勸父
古時候,有個叫孫元覺的人,他從小就知道孝敬父母,尊敬長輩。
可是,孫元覺的父親卻對老人不孝順,因孫元覺的爺爺年邁多病,只能吃飯,不能做事,孫元覺的父親便極為討厭地。
一天,孫元覺的父親忽然把病弱的老人按在筐裡,綁在車上,要將老人推進深山裡扔掉。
孫元覺放聲大哭,跪在地上請父親不要這樣做,但父親一把推開他,推起小車就上山了。孫元覺跟在後面,又哭又喊,可父親根本不聽。到了山裡,孫元覺的父親將老人連人帶筐從車上搬下來,連筐子也不要了轉身就走。
元覺哭著把筐子撿起來,放在車上。
父親說:“這是個晦氣的東西,要它幹什麼?”
元覺認真地說:“我要把它收好,等您老了,就能用它裝您了。”
父親大吃一驚,說:“你是我的兒子,怎麼能說這種話呢!”
元覺說:“您是我的榜樣,您怎樣教育我,我就怎樣做。您這樣對待爺爺,難道我就不能這樣對待您嗎?”
這是我找到的最貼近 樓主問題的寓言故事 不知道對不對 類似的網上還有很多
3樓:匿名使用者
出處找不著了 記得是寓言故事 就是老人老了 就背到山洞讓他們自身自滅死掉
然後孫子就把爺爺揹回來了 對自己的父母說 要是他們老了也會被背到山洞什麼什麼的……
求一個古文故事的出處
4樓:檻外隱士
故事說晉代王質砍柴的時候到了這山中,看到有幾位童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質就到近前去聽。童子把一個形狀像棗核一樣的東西給王質 ,他吞下了那東西以後,竟然不覺得飢餓了。過了一會兒,童子對他說:
"你為什麼還不走呢?"王質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時,那木頭的斧柄已經完全腐爛了。等他回到人間,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已經沒有了。
5樓:橘子不如橙子
爛柯的傳說
晉朝時有一位叫王質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縣)去打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到棋終時,王質發現手裡的斧頭柄(柯)已經爛了。下山回到村裡,才知道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年,同時的人已經死盡
——見《述異記》
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而不覺飢。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盡爛。既歸,無復時人。
——傳南朝梁·任昉《述異記》
相傳衢州府有個人叫王質,一日上山砍柴,看見有兩個人在山上下棋,王質本來就是個棋迷,見這兩人下的正起勁,就用斧頭柄往地上一墊,坐在一旁看棋。這兩人一邊下棋一邊吃桃,還掰了半個桃遞給王質,王質邊吃邊看,沒等吃完,扔在地上的桃核已發芽長成桃樹。這時,兩個老人提醒他說:
“你還勿回去,看你的斧頭柄都爛了。”從此這座山便稱為爛柯山,而現在爛柯山又成了中國圍棋的故鄉。
求一故事出處
6樓:匿名使用者
依靠......人與野獸
7樓:少年大聖楊佳霖
這種小哲理故事是沒有名字的,就算有,也是編者注
出自古代典籍的成語還有很多 請舉出五個例子 並表明出處
8樓:極邊耀眼夏依然
紅顏薄命 成語出處: 《漢書·孝成許皇后傳》:“其餘誠太迫急,奈何?妾薄命,端遇竟寧前。”元·無名氏《鴛鴦被》第三折:“總則我紅顏薄命。”
白頭偕老
【解釋】夫妻相親相愛,一直到老。白頭:頭髮白;偕:共同。
【出處】《詩經·衛風·氓》:“及爾偕老。”
出口成章
【解釋】說出話來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出處】《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成章。”
耳提面命
【解釋】不僅是當面告訴他,而且是提著他的耳朵向他講。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
【出處】《詩經·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愛莫能助
【解釋】雖然心中關切同情,卻沒有力量幫助。愛:愛惜;莫:不。
【出處】《詩經·大雅·烝民》:“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新人答題,希望我的答案能夠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 ̄)︿
9樓:苦味精味苦
哀毀骨立:āi huǐ gǔ lì
【成語解釋】形容在父母喪中因過度悲傷而瘦得只剩一把骨頭。形容守孝期間悲痛盡禮。
【成語出處】《後漢書•韋彪傳》:“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
【例句】聽到他去世的訊息,本就體弱多病的老王哀毀骨立。
白虹貫日:bái hóng guàn rì
【成語解釋】白色的長虹穿日而過。古人認為人間有不祥的事,就會引起這種天象的變化。後引義為有較大變革發生之前上天所降示的吉凶之徵兆。形容異常的現象。
【成語出處】《戰國策•魏策四》:“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
【例句】戰爭之前,將軍觀測天象,只見白虹貫日,凶吉難測。
暴虎馮河:bào hǔ píng hé
【成語解釋】不借助工具,即徒步涉水過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字詞解釋】暴虎:空手搏虎;馮:同憑;馮河:過河
【成語出處】《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例句】暴虎馮河之人,歷來難成大器。
篳路藍縷:bì lù lán lǚ
【成語解釋】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闢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苦。
【字詞解釋】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服。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闢山林。篳路藍縷,形容創業的艱苦。不可用來形容生活艱辛。
【成語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孔穎達疏:
“以荊竹織門謂之篳門,則篳路亦以荊竹編車,故謂篳路為柴車。《方言》雲:‘楚謂凡人家貧衣破醜敝為藍縷。
’藍縷,謂敝衣也。”意思是坐著柴車,穿著破衣服去開闢山林。後因以“篳路藍縷”形容創業艱辛。
【例句】我們的幸福生活是先輩篳路藍縷,艱難創業得來的。
不蔓不枝:bù màn bù zhī
【成語解釋】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不拖泥帶水。比喻說話作文簡潔流暢。
【成語出處】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例句】最近讀到張恨水兩篇散文《竹與雞》和《蟲聲》,短小精悍,不蔓不枝,然卻刻畫細膩,清新有趣,真是散文中的傑作!
黨同伐異:dǎng tóng fá yì
【成語解釋】指結幫分派,偏向同夥,打擊不同意見的人。含貶義,用於書面語。
【字詞解釋】解釋:黨:偏袒。伐:討伐,攻擊。
【成語出處】《後漢書•黨錮傳序》:“自武帝以後,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說。
【例句】正人君子應該講求公理正義,不可黨同伐異。
出自古代典籍的成語有哪些?要求表明出處
10樓:胡小潘
愚公移山,畫蛇添足。
1、愚公移山—— 出自《列子·湯問》
2、 畫蛇添足——源於《戰國策》
3、 掩耳盜鈴——出自《呂氏春秋·自知》
4、亡羊補牢——出自劉向《戰國策 楚策四》
5、買櫝還珠——出自《韓非子》
6、守株待兔——出自《韓非子·五蠹》
7、 杯弓蛇影——出自漢應劭《風俗通義·怪神》
8、不得要領——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騫傳》
9、拋磚引玉——出自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10、 爾虞我詐——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
11、班門弄斧——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
12、 大筆如椽——出自《晉書·王珣傳》
13、打草驚蛇——出自宋·鄭文寶《南唐近事》 14、雕蟲小技——出處《隋書·李德林傳》
15、 拔苗助長——出自《孟子·公孫丑上》
求一個故事的出處跟主角名字,故事的主角為了能吃上油用手摸完肉鋪的肉然後回家用手上洗下的肉油做飯
11樓:踩到月亮的影子了
哈,你這故事主角我就不知道是誰了,不過倒讓我想起小時候學過的一篇文章,一個吝嗇鬼,家裡挺殷實的,每次買油條的小販到來,他都用手在翻來翻去,直到雙手沾滿油,油條也不買,趕緊跑回家把雙手放在大水缸裡泡,完了水缸裡的油水就是他家用油了。。
12樓:讓我為愛圓夢
我想知道你找他幹嗎?我也看過這個故事!!不過不知道他的名字
13樓:手機使用者
你好鹹溼啊 無語...
求一個小故事的出處
14樓:黑啤哈屁
所羅門王是古代以色列國的一位智慧、英明的君主。有一次,兩個**為爭奪一個嬰兒爭吵到所羅門王那裡,她們都說自己是嬰兒的母親,請所羅門王做主。 所羅門王稍加思考後作出決定:
將嬰兒一刀劈為兩段,兩位婦人各得一半。這時,其中一位婦人立即要求所羅門王將嬰兒判給對方,並說嬰兒不是自己的,應完整歸還給另一位婦人,千萬別將嬰兒劈成兩半。聽罷這位婦人的求訴,所羅門王立即作出最終裁決:
嬰兒是這位請求不殺嬰兒的婦人的,應歸於她。
這個故事講的道理是,儘管所羅門王不知道兩位婦人中誰是嬰兒的母親,但他知道嬰兒真正的母親是寧願失去孩子也不會讓孩子被劈成兩半的。 所羅門王正是瞭解到這一點,才能很快識別出誰是嬰兒真正的母親。所羅門王的這種方法在博弈論中被稱為“機制設計”。